心存美德,知行合一作文,心存美德,知行合一作文素材

2021-03-03 22:59:11 字數 5664 閱讀 5077

1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說:懂得道理與實際應用都是重要的。說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實現理想,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方法。

這看上去是句簡單的話,實際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即知道該怎樣做的事應該與行動相結合,才會變得完美。

有了好想法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當在行動之前固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雖然我們不知道能否在行動之前消除障礙,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動之中克服困難。別告訴自己,我做不到。

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蹟發生。。。。。。如果你真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別相信世界上會有奇蹟,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蹟,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諸行動,奇蹟也無法幫助你成功。

我們總是在等,等乙個好的時機,等乙個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成功所需的條件,反而陷入了永遠的等待之中,甚至連一件小事,也總要等到所有的條件都滿足之後才開始行動。我們究竟在等待什麼?真的能等到麼?

等到了又能怎樣?說不定一等就耗費了我們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還有機會反駁麼?不,我不信,因為「成功永遠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而不是留給那些永遠只知道等待的人。

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時機,恐怕我們的一生都會錯過最佳時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一輩子都幹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變現狀。

有這麼乙個小男孩,資質平凡,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小時候想當班長,結果他連任三年班長;大學時,他喜歡上校花,終於在許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學畢業後,他想開一家公司,三年後這家公司上了電視台;在他30多歲時,忽然想學畫畫,結果他在40幾歲時成功的舉辦了畫展。

當別人羨慕他時,他卻說:"我很平凡,沒有什麼聰明的才智,也沒有什麼遠大的抱負,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結果如何,我卻認為自己沒有輸"。他,就是我國著名的畫家餘丹青先生。

其實現在很多人只是想想罷了,而沒有付出實際行動。要真正實現目標就要做到知行合一了。這樣我們才能不留遺憾!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作文素材

2樓:匿名使用者

素材一:《撿麥

穗的故事》

蘇格拉底教育**關於檢拾麥穗的故事:

他把**帶到麥地邊說:「你們去找一支眼見到的,最大的麥穗,但是一直向前走,不要後退。」

**們走下麥田,到處都是粗大的麥穗,哪一支才是最大的呢?他們埋頭前行,總以為最大的那支還沒有見到,他們都嘗試著摘了幾支,結果都不滿意,就扔掉了。過了好久,大家忽然聽到老師說:

你們已經走到頭了!結果,多數**都是兩手空空,他們望著麥田,無數大而沉甸甸的麥穗在風中搖曳,似乎帶著嘲諷。

很多人在生活中眼高手低,總是覺得下一次才是最好的,目前得到的,總是充滿懷疑,但是時間和機會都是有限的,也許永遠等不到下一次了。備戰高考也是如此,很多人總是把希望寄託下一次,沒有反思這一次沒有把握住機會的原因,一直到高考都沒有證明自己。高考結束了,當我們回首再看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是不是能想到:

儘管有時候你撿到的麥穗很小,但是你可以把它變成種子,為它找一片肥沃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精心的耕作,那麼總有一天你就可以擁有一片麥田。

很多學生上的大學或者專業不是自己想要的,覺得自己失去了很多,其實沒有必要擔憂,你應該慶幸,你可以把它當做種子,你還有擁有一把種子,以後也許就是擁有一片麥田了,這些小小的種子,會給你的人生帶來大豐收。這要求我們,不論擁有多少種子,不論擁有什麼樣的土地,都需要你用心的耕作。現在想想,為什麼很多人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而卻能成就大業?

答案就在這片麥田裡。

素材二:《買瓷碗的故事》

乙個人去買瓷碗,他懂得一些鑑別瓷器質量的方法,即用乙隻碗輕碰其它的碗,如果說發出的聲音是清脆的,那麼碗的質量就很好。但是他來到一家瓷器店,他用這個辦法檢驗一下,發現每只碗發出的聲音都是渾濁的,店員拿出**高昂的工藝碗給他試試,結果他還是不滿意。店員不解的問:

「你為什麼拿碗撞它呢?」那人說,這是一種鑑別瓷器質量的方法。

店員一聽,立即取過乙隻質量上好的碗給他:「你用這只碗試試」。他換了碗,再去撞其它的碗,聲音變得清脆了。

原來他手中拿著的是乙隻質地很差的碗,它去碰每乙隻碗,都會發出渾濁之音。合作者變了,參照標準變了,一切也都變了。那麼在現實世界中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參考標準錯了,那麼你眼中的整個世界也就錯了。

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為什麼「道不同不相為謀」?一些事情在很多人眼裡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一些人卻能實現?

主要是因為,每個人心裡評判一件事情,或者看待乙個問題,都有屬於自己的參考標準,而這參考標準決定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也許就是所說的境界不同吧?

經歷了高中三年,在一些300分學生眼裡,500分的學生是高分學生,那麼在500分學生眼裡,600分是高分學生、、、、、、眼界決定境界,當你到達一定高度的時候,你眼裡的整個世界就變了。為什麼人要不斷的努力,向著高出走?當你用心的品味這個世界,理性的分析與看待各種問題的時候,一些事情發生的原因,也是一種必然了。

一切都看在眼裡,一切都包容於心裡。

那麼我們從今天開始,做人做事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把標準定得高一些?當你享受生活的時候,把幸福的標準定得低一些?這樣一來,你高標準的做事,高標準的做人,並且常常被幸福所包圍,這樣的生活難道不好嗎?

3樓:東北大塊頭

《撿麥穗的故事》

蘇格拉底教育**關於檢拾麥穗的故事:

他把**帶到麥地邊說:「你們去找一支眼見到的,最大的麥穗,但是一直向前走,不要後退。」

**們走下麥田,到處都是粗大的麥穗,哪一支才是最大的呢?他們埋頭前行,總以為最大的那支還沒有見到,他們都嘗試著摘了幾支,結果都不滿意,就扔掉了。過了好久,大家忽然聽到老師說:

你們已經走到頭了!結果,多數**都是兩手空空,他們望著麥田,無數大而沉甸甸的麥穗在風中搖曳,似乎帶著嘲諷。

很多人在生活中眼高手低,總是覺得下一次才是最好的,目前得到的,總是充滿懷疑,但是時間和機會都是有限的,也許永遠等不到下一次了。備戰高考也是如此,很多人總是把希望寄託下一次,沒有反思這一次沒有把握住機會的原因,一直到高考都沒有證明自己。高考結束了,當我們回首再看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是不是能想到:

儘管有時候你撿到的麥穗很小,但是你可以把它變成種子,為它找一片肥沃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精心的耕作,那麼總有一天你就可以擁有一片麥田。

很多學生上的大學或者專業不是自己想要的,覺得自己失去了很多,其實沒有必要擔憂,你應該慶幸,你可以把它當做種子,你還有擁有一把種子,以後也許就是擁有一片麥田了,這些小小的種子,會給你的人生帶來大豐收。這要求我們,不論擁有多少種子,不論擁有什麼樣的土地,都需要你用心的耕作。現在想想,為什麼很多人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而卻能成就大業?

答案就在這片麥田裡。

素材二:《買瓷碗的故事》

乙個人去買瓷碗,他懂得一些鑑別瓷器質量的方法,即用乙隻碗輕碰其它的碗,如果說發出的聲音是清脆的,那麼碗的質量就很好。但是他來到一家瓷器店,他用這個辦法檢驗一下,發現每只碗發出的聲音都是渾濁的,店員拿出**高昂的工藝碗給他試試,結果他還是不滿意。店員不解的問:

「你為什麼拿碗撞它呢?」那人說,這是一種鑑別瓷器質量的方法。

店員一聽,立即取過乙隻質量上好的碗給他:「你用這只碗試試」。他換了碗,再去撞其它的碗,聲音變得清脆了。

原來他手中拿著的是乙隻質地很差的碗,它去碰每乙隻碗,都會發出渾濁之音。合作者變了,參照標準變了,一切也都變了。那麼在現實世界中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參考標準錯了,那麼你眼中的整個世界也就錯了。

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為什麼「道不同不相為謀」?一些事情在很多人眼裡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一些人卻能實現?

主要是因為,每個人心裡評判一件事情,或者看待乙個問題,都有屬於自己的參考標準,而這參考標準決定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也許就是所說的境界不同吧?

經歷了高中三年,在一些300分學生眼裡,500分的學生是高分學生,那麼在500分學生眼裡,600分是高分學生、、、、、、眼界決定境界,當你到達一定高度的時候,你眼裡的整個世界就變了。為什麼人要不斷的努力,向著高出走?當你用心的品味這個世界,理性的分析與看待各種問題的時候,一些事情發生的原因,也是一種必然了。

一切都看在眼裡,一切都包容於心裡。

那麼我們從今天開始,做人做事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把標準定得高一些?當你享受生活的時候,把幸福的標準定得低一些?這樣一來,你高標準的做事,高標準的做人,並且常常被幸福所包圍,這樣的生活難道不好嗎?

4樓:雜錦

這篇文章,我們學校也要寫,等我寫完了再上傳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400字作文素材

5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深感,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實事。推進這項活動,關鍵在於各級領導重視的程度,組織指導的深度,狠抓落實的力度。為使活動轟轟烈烈地開展下去,扎扎實實地加以推進,確保長盛不衰,持續推進,我們著重抓好指導、組織、實施三個環節。

一是制定實施意見。為使經典誦讀活動建立在各級領導和廣大師生廣泛認同的基礎上,在該項活動創意設計之初,我們組織了廣泛深入的調研活動,多次召開由學生、教師、家長等不同物件參加的座談會,進行深入**,吸納多方意見和建議,確保整個活動既有的放矢、切實可行,又立意新穎、主題突出。在此基礎上,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團市委等有關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開展「誦讀經典美文,爭做陽光少年」系列活動的通知》,確定以傳承中華文明、提高道德素養、爭做陽光少年、建設和諧文化為主題,以《**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唐詩三百首》等經典名篇為誦讀內容,以全市中小學生為參加物件,以誦讀比賽、古詩書畫比賽、文藝匯演等為活動形式,並召開動員部署會議,使經典誦讀活動的指導思想、活動內容和工作要求,師生皆知,深入民心,為經典誦讀活動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選編下發教材。在教材的選編過程中,堅持選擇性、思想性、豐富性、時代性、趣味性並重的原則。一方面,讓中小學生人通覽全部經典名篇是不可能的,只能擷英取精。

另一方面,部分經典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內容,對於價值觀與世界觀正在形成中的中小學生來說,不可能去分辨、領會、理解其中所蘊含的精髓。為此,我們選編教材時進行了慎重而又精心地篩選,選編了《論語》、《大學》、《孟子》等10多部典籍的部分內容及古代的名篇佳作,下發了2萬多冊《**規》、《三字經》。課文部分多選擇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名句、名段、名篇,閱讀部分多選擇短小精悍、淺顯易懂、生動形象、故事性強、哲理深刻的民間故事、寓言故事、神話傳說,以及含蓄幽默、耐人尋味的笑話,再配以反映古代建築、風俗、文化的圖案,**並茂,處處流露出古色古香的文化氣息,激發學生獲得新知的興趣。

各中小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和認知程度,積極編寫適合少年兒童記憶背誦、便於理解接受的校本教材。如實驗小學專門抽調語文課骨幹教師組成古詩文校本教材編寫小組,結合教學大綱,編寫出上、下兩冊《傳統美德教育手冊》校本教材,加上註釋和譯文,便於學生背誦和理解。

三是組織巡迴宣講。市文明辦專門抽調精通古典文學、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組成宣講團,深入學校、社群和網上家長學校開展200多場輔導講座,傳授誦讀方法和技巧,受教育群眾達10多萬人(次)。聘請中華文化經典誦讀組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劉冰教授、吉林省經典推廣輔導中心主任弓克,舉辦4場「傳承中華美德,建設和諧文化」國學經典專場報告會,引導社會各界充分認識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重要意義。

舉辦《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巡迴展覽,展覽精選謙虛禮貌、尊老愛幼、求知好學、崇尚禮儀、愛國守法等六個方面的內容,以**並茂的方式講述30餘個傳統美德方面的故事。組織中小學生參觀宜興名人館、徐悲鴻故居、周培源故居、潘漢年故居、太平天國王府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各中小學校廣泛開展「誦讀經典進社群、進家庭」、「誦讀經典名篇紅領巾先行」、「小手拉大手,兒童帶家長」等觀摩交流活動和「民族精神代代傳」、「少年雛鷹行動」、「新時期我能行」等主題班會,帶動廣大學生家長積極參與文化經典誦讀活動,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教育內涵。

四是組織集體誦讀。注重區分層次,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要求只需熟讀會背,不求甚解;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要求熟練背誦,簡單理解;對中學生要求全面理解,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如何讓學生被經典所吸引,真正做到「樂讀」、「美讀」。

王陽明知行合一,王陽明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 道德實踐方...

大家是怎麼理解知行合一的,如何理解 知行合一

人要明白正確高尚的道義,要明白自己對他人的責任,而後人的意義在於完成自己應盡的義務。這就是知 行合一。既不是說知在其中是絕對,也不是說行在其中是主導。而是說知是行的必然前提,行是知的必然結果。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我們經常...

知行合一是誰提出的, 知行合一 最初出自哪裡?由誰提出及其確切意義

知行合一 是明朝的大思想家王守仁 世稱陽明先生 提出來的。王陽明主張 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這件事。若著實做學問思辯工夫,則學問思辯亦便是行矣。學是學做這件事,問是問做這件事,思辯是思辯做這件事,則行亦便是學問辯矣。王陽明把 中庸 裡 知 的四個側面 學 問 思 辯,合四為一即知行合一了。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