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怎麼理解知行合一的,如何理解 知行合一

2021-07-16 13:41:45 字數 4118 閱讀 9081

1樓:匿名使用者

人要明白正確高尚的道義,要明白自己對他人的責任,而後人的意義在於完成自己應盡的義務。這就是知、行合一。既不是說知在其中是絕對,也不是說行在其中是主導。

而是說知是行的必然前提,行是知的必然結果。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我們經常只注意到最後修、齊、治、平那幾句,卻忘記了開始就說到的格物而後至知,達到心正。即:

心正,是至善的關鍵。也就是需要培養、樹立、明確自己的思維方向、覺悟之路,而後才可以走在正確的軌道上完成自己的責任。

只要正見穩固,其他的行為才會成為正確的有效的,如果沒有正確的見解思維,則一切行為都是無意義甚至有害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說白了是決心問題罷了!做任何事都需要代價,如果要完全的知行如一,不敢說不能,只不過代價可能比較大了吧!

3樓:日昌晶月朋

“知行合一”一片語最出現於明王守仁思想著作中,帶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內涵;但後來經唯物主義學者陶行知重新詮釋,產生了較為積極的內涵。

對比而言,王的“知行論”重點在“知”,甚至認為“知”是“行”的決定力量,這與朱熹的思想對比是進步了些;

陶的“知行論”重點在“行”,這與唯物主義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觀點是一致的。

我們應採納陶行知的進步知行論,而要摒棄王守仁的荒謬知行論。擦亮眼睛,區別對待。

4樓:天都紫陌西

【用知指導行,以行深化知、以行修正知】,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唯物的、辯證的哲學。

【用知致格行,以知樹立行、以知修正行】,這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論”,這種思想若在哲學裡理解,只能說是主觀唯心的,但是若在倫理學裡面去理解,就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所以我認為不應該把王守仁“陽明心學”作為哲學來理解!

5樓:仙源渺渺

純粹無“知”,也就不能“行”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道德經》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荀子的《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所以說:知行合一。

(這是我在其它網上的解釋)

貴陽街頭,為“三創一辦”,可以說緊鑼密鼓進行。而宣傳標語僅用明理學大師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而知什麼,行什麼,有點無頭無腦。如若僅以“三創一辦”,是目前的知,目前行,那麼就有點形式主義。

而我築城,資源不多,技術不厚,人才不齊。非不以生態資源作為一貫之常設。那麼要作為貴陽之真精神,須知王陽明大儒文化之厚重,而王陽明認為“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心體明即是道明,更無二”“道即是良知”,“道心者,良知之謂也”,“道心即天理”然而什麼是築城的道,唯自然生態,道家之“道法自然”無之以為設。

6樓:

以知指導行,以行修正知。

如何理解 知行合一?

7樓:熱詞課代表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8樓:懶散的時光

古人說:知易行難。意思就是了解知道很容易,但具體實行往往很難。

人要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都知道社會的道德規範,但是有幾個人能夠認真執行呢?紅燈亮了,有幾個行人在那裡老老實實的等待呢?為官清廉,但有幾個當官的能做到呢?

不知你讀過《**規》沒有,非常好的書,教人行為做派的方方面面。當然讀一遍非常容易,才幾百字。但是真正做到並能堅持卻是極難。

我們不是神,不可能完全做到知行合一,但還是應該儘量去做。因為中國面臨嚴重的道德滑坡的嚴峻現實,人們之間嚴重不信任,有識之士都在呼喚“知行合一”的人和這種好的品行。

再提醒你一點,在中國現實社會裡面你如果嚴格去做“知行合一”是吃虧的,道德還是要堅守,不過,做令狐沖那樣的人最好!

9樓:人間鳳

知:知識、理論

行:行動、實踐

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思想與行動相統一。

談談你對知行合一的理解,謝謝大家。

10樓:重慶博舍文化傳播****

知行合一。什麼叫知行合一呢?“知”就是良知,“行”就是行為。

知行合一的字面意思就是你的言行要一致,你的所做所為要對的起你的良知。它所蘊含的深層意思是:人要明白正確高尚的道義,要明白自己對他人的責任,而後人的意義在於完成自己應盡的義務。

這就是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必然前提,行是知的必然結果。

敏於知,健於行,知行合一。只要正見穩固,其他的行為才會成為正確的有效的,如果沒有正確的見解思維,則一切行為都是無意義甚至有害的。

怎麼理解知行合一?

11樓:鯨娛文化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13樓:匿名使用者

粗略來說 用知識審視實踐 用實踐印證知識 .但知行合一是指一種態度 一項能力 .而非一個理論 .

14樓:匿名使用者

不理解 ——請仔細看我的頭像和id

知行合一的真實含義詳細解釋?

15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知行合一,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

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擴充套件資料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係,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後的王學**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學的弊端。

王陽明這樣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們樹立一種信念,在剛開始意念活動時句依照"善"的原則去做,將不善和惡消滅在剛剛萌發的時候,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對“知行合一”應該全面理解,這樣才能正確評價。

16樓:海珠怡樂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

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17樓:匿名使用者

知行合一 zhī xíng hé yī

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明 王守仁 《傳習錄》捲上:“只說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箇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說一箇知,又說一箇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所以必說箇知,方才行得……某今說箇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文匯報》1990.3.

11:“從曉莊師範到山海工學團, 陶先生 一以貫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學做合一’,力求培養學生從整體上駕馭知識的能力。”

面試題如何作答你怎麼理解知行合一

面試題一般都是靠你的思維邏輯的 知行合一應該是你懂這個行業,在根據你的知識面結合,最後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面試題如何作答 怎麼理解知行合一?謝謝 面試題一般都是考你的思維邏輯的 知行合一指的是 你了解的這個行業,和你自己的知識面的結合,最後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面試題如何作答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 意思就...

知行合一是誰提出的, 知行合一 最初出自哪裡?由誰提出及其確切意義

知行合一 是明朝的大思想家王守仁 世稱陽明先生 提出來的。王陽明主張 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這件事。若著實做學問思辯工夫,則學問思辯亦便是行矣。學是學做這件事,問是問做這件事,思辯是思辯做這件事,則行亦便是學問辯矣。王陽明把 中庸 裡 知 的四個側面 學 問 思 辯,合四為一即知行合一了。知行合一...

自強不息,知行合一英語怎麼說,自強不息用英語怎麼說?

unremitting self improvement knowledge and action should go hand in hand 自強不bai息 知行合一 v mit ones energy to devote to 獻du身這個詞zhi沒有特定的dao 英語單詞,這幾個詞都可以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