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準備姿勢,背部應該呈什麼狀態

2021-03-03 22:41:24 字數 5482 閱讀 5643

1樓:匿名使用者

正確拜佛姿勢: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

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開啟,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係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開啟,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隻手合掌立直。  動作要領:  1、佛者「覺」也,拜佛是覺性之開發,非盲目崇拜,亦非慣性動作。

不知不覺被原來習慣性動作拖著走。始終收攝眼神,觀照自己—觀自在,視力集中於中線。須知道自己正在作什麼,猶如頂上有佛在觀自己.

  2、立如松,正而松,兩腳以前八後二站立,頂天立地—立如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氣,全身放鬆。以足跟支力,深吸氣,全身放鬆,檢查足趾要完全放鬆。

頭如懸鍾,空靈端正,耳對肩中。後頸貼衣領,收下巴、頸椎—胸椎對直,由足跟中點—脊柱—頂門上,彷佛一線拉直。下頜關節放鬆,勿咬牙切齒,舌、軟顎、咽喉,都要放鬆柔軟。

舌尖頂於上顎。舌根上空,如含一團空氣。如此,唾液腺之開口通暢,鼻中—咽喉氣道亦通暢,松則氣脈通,頂上清涼,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攝心,雙手合掌當胸肩臂放鬆,拇指根在二乳尖中點。手勿壓迫胸,約離一公分,自己觀照檢查,五指併攏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須用心觀照,心散,則小指開。

手雖端正,而很鬆柔勿緊張,有如左手貼右手休息,右手貼左手休息。深吸氣,肩放鬆,腋下留些空間腋勿夾緊。保持端正放鬆,吸氣充滿狀態。

收攝眼神,觀兩手合縫中線,進觀後鼻孔中道之氣息。  4、俯首反觀,柔軟垂頭敬禮,頭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貼胸,頸放鬆完全不用力。開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頸肌長期僵緊縮短,只要放鬆,多練幾次,有如瞌睡般,頭自然鬆落,完全不著力的動作,就可放鬆拉長頸肌,仍收攝眼神,反觀自己,拜佛是修習,動中定在動作中,眼前「境」雖變動始終都攝眼神於中。

  5、躬身脊椎向後拱〔謙退〕注意:並非向前彎腰,重心偏於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立定腳跟,趾松靈,不載力,垂頭,觀照中心線,觀照自己如何動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動作。

如仰臥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後,使脊椎向後拱起。腹、臍可退一尺,而手臂松不動。  6、松肩放下,保持垂頭,躬身。

合掌之手,對準跟中下垂,掌仍合好,沿中線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雙肩拉下,拉開,消除平日肩背緊張之障礙。手下垂對準足跟中點,尚可作為指標來檢查,身是否已充分後退。以下7.

8.之連續動作是手觸地跪前,瞬間之過渡動作。雖很快就過約三秒,但對保持重心不動,及開發足跟—丹田之力很重要,故不可草率忽過,須明白觀照。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而柔軟,持續以上俯首—躬身—垂手。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直到手觸地,彷佛後有椅子,而小腿貼靠椅腳,向後坐下般。眼神專注中線二跟中點,臍沿此中線,直下趨向跟中直到手能觸地,柔軟分手在小腿旁,手心轉向後方便按地。

初學者難免蹲時小腿向前斜,請參考後面之練習法。  注:因前躬身動作時,腿和膝已曾向後退,故接著屈膝時,小腿尚能垂直,而不致斜向前。

若小腿直:重心在跟—自然物理重心屈膝時,不耗力於平衡,腿不酸,可鬆。屈膝時若小腿斜:

重心偏前,則非自然物理重心,須耗力於平衡,緊張,腿痠。  8、按地跪下〔謙恭到底〕至雙手指尖觸地,可以手作支點時,足跟才離地,以膝著地,跪下,跪之瞬間—腳底和腳趾間的關節會充分拉開,每只腳趾之筋都拉到,運動到了。手按地之恰當位置,是讓膝跪下時,正好指尖齊膝,兩膝分開些約開5公分,不必太開,以免趴下時脊椎塌下,膝一到地,手即放鬆柔軟,不白費力僵持,始終保持單一重心。

  9、跪坐放鬆〔狂心歇息〕坐下—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輕輕相接觸,而不相壓,坐在二足跟之內側,跪著坐定,以體重壓開二足跟,可拉開踝關節,刺激淋巴反射點,此時重心仍在跟中點。  10、伸手迎佛〔背塵合覺〕坐定、重心在後跟中,身放鬆,保持垂首勿抬頭。雙手柔軟,向前方**伸直如「八」字,雙手指尖貼地滑行。

手雖伸直而鬆柔,不僵硬,但有拉開二肩之拉力。此時是小腹向地面貼近,上身鬆柔,力在丹田。  11、五體投地(深投覺地〕坐定「跪姿」保持重心在後腳跟中,以中指尖為支點,按地。

兩肘向外前方撐開,順便貼地,肘對齊耳孔。二肩拉開肩背平勿聳肩侷促,腋下拉開放大心量,加大肺活量,指、掌、完全平貼於地「平等心」。撐開肘之同時,上身也趴下,「印堂」向下方貼地。

不必太向前趴,向下即可,使脊椎向上拱起。如此方可作徹底深呼吸,太向前趴,腰背肌肉會緊張,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造成呼吸、及血流神經之壓迫和障礙,此姿勢頂門、臍、跟中約呈一直線。  12、翻掌接佛〔轉凡成聖〕先輕輕半握拳由小指帶動,在將手掌翻轉向上,如蓮花開,如掏心供佛。

此表決志轉變自己,向佛學。翻掌時,盡量翻平,使掌心平面向上,勿傾斜,但勿僵持使力,須立刻放鬆,使手指如蓮花瓣輕柔,以此「蓮手」承接佛足。雙手約於頭前拳處,雙手中指約距4寸,手指雖鬆,而須整齊柔軟。

  13、與佛會心(生佛交徹)翻掌接佛時,觀想佛立於我蓮手上接受禮拜,此時與佛會心一笑。佛放光照我,佛光由頂門直入,充滿全身心,此時全身放鬆,微笑自然徹底深呼吸,由外可見,全身如充氣般鼓起,甚至兩腰脅部亦鼓起,此是肺充分膨脹之吸氣。  14、恢復跪坐〔歡喜信受〕接佛後亦先半握拳以小指帶動領受佛力,再翻掌向下平貼地面「平等布施」,趁吸氣之勢,自然吸,非刻意吸。

由頂上拉起,恢復跪坐,手亦收於膝旁指尖齊膝。由頂上拉起,如木偶之吊繩被拉起「被佛拉起」,全身松,不用力,並非靠腰背使力坐起來。  15、跪翻腳掌〔歡喜起行〕以膝作支點,雙手於膝旁稍扶而已,由頂上中線拉起,自然臀離坐,使腳能靈活翻轉「v」變「八」,身放鬆才能靈活,肩、手勿沉重載力下按。

  翻法:二大趾向外點地「距8寸」,二足跟向內靠攏「距2寸」。  目的是使站起時,腳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前八後二」,如此才能立於原位。

  16、恢復立姿〔堅固不退〕趁著吸氣之勢,非刻意吸,是自然吸時,如木偶被拉一般,由頂上「中心線」拉起來,很鬆靈,瞬間就恢復立姿。起立完全不費腰肌之力,亦不是靠雙手往下按地之力,而是頂上拉力,頭始終在最高點,須用心體會此起身之要領—是如由頂上拉起般,心勿罣礙身體其它各部位。  注意:

不宜先抬臀部,後抬頭,如此則腰很吃力,腰痠背痛。  到寺院對佛像虔誠跪拜,拜佛是通常有禮佛三拜的步驟,這也是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而從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裡,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  拜佛含有四層意義:

  1.感應禮拜:為了求佛、菩薩保佑,賜給幸運,免除災難,求佛接引超度,感謝恩德。

  2.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為了感恩、崇敬,這種禮拜是從內心至誠懇切的自發產生的。

  3.懺悔禮拜:也就是為懺悔而禮拜。

能做懺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正在學習謙虛的人,因此,懺悔禮拜可以提公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得誠實、溫和、謙沖。  4.無相禮拜:

無相拜佛是一無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個層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的每乙個動作,指揮著自己的身體在拜;進入第二個層次則是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但是指揮的心已經沒有了;最後達到第三個層次,既沒有指揮,也沒有體驗,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這個人是誰?反正「他」在拜。

  所以,拜佛時,應當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乙個動作、乙個動作,非常清楚自然,動作緩慢一些、輕鬆一些、柔軟一些,輕鬆緩慢地體驗拜的每乙個動作,以及動作的感覺,不要把拜佛的動作弄得急促、緊張。否則拜得太快,會慌、忙、急、亂,反而失去了寧靜、安定。  拜佛時,前額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

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隻手掌,站起來之後,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覺。感覺自己的體驗,體驗自己的感覺,感覺每一細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時候,只有動作而沒有用心、缺乏慚愧心,那只是磕頭如搗蒜的拜佛,對於人格的提公升很難有作用。

  若是不便來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曠明亮處,藉由禮拜來懺悔、感恩,或舒緩身心。特別是當您感到心浮氣躁時,不妨透過拜佛的動作來安定煩亂的心思吧!

練習快速蹲坐的正確姿勢是什麼樣子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快速蹲坐這一說,那叫深蹲,深蹲也叫全蹲,是健美運動中最複雜,練習部位最多的動作之一,也是力量舉比賽的乙個動作。深蹲對整個下肢和軀幹都有強烈的刺激,能鍛鍊股四頭肌(股直肌、股中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臀大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並對豎脊肌、梨狀肌、大收肌、臀中肌、臀小肌及小腿肌等也有很強的作用。此外,深蹲對心肺功能、神經調節及激素分泌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都有積極的影響,所以練深蹲是職業選手及業餘健美愛好者的必修課。

動作過程:將槓鈴置於頸後,雙手抓握槓鈴,身體挺直,兩眼平視前方,丙腳同肩寬。屈膝慢慢蹲下至大腿平行地面或稍低於膝,保持後,股四頭肌等到收縮用力,蹬腿伸膝至還原。

動作節奏:下蹲2 -3秒,靜止1-2秒,蹲起2秒。

深蹲是伸髖、膝的雙關節動作,可劃分為準備姿勢、下蹲和蹲起三個階段。

1.準備姿勢。初學者首先要明確槓鈴放置的準確部位。

抬頭挺胸直腰,背部挺直,但不能過伸。肩胛收縮後,將橫槓放在隆起的斜方肌和三角肌上,調整平衡。槓鈴的重量由四點分擔,其中斜方肌承受絕大部分重量,這樣就不需要再墊海綿等緩衝物。

即使身體偏瘦,三角肌、斜方肌等較薄弱,也完全能「吃重」,且不會有疼痛等不適感覺。兩手臂側抬雙手握槓起穩定作用。腳跟下墊一厚約3釐公尺的木板或槓鈴片。

因肩部負重後,人體和槓鈴的總重心後移,而背部不能前傾,只有腳跟墊高,使重心被動前移,才能還原成穩定的支撐狀態。重新獲得的平衡還能使股四頭肌在深蹲時受力增加。將槓鈴扛起後,調整腳的位置。

兩腳間距一般同肩寬,分得過開內側內收肌群受力過大而過於發達,於審美於生活不利。兩腳應呈30至45度角的自然站位。槓鈴放到頸椎骨上,造成疼痛,還會形成含胸弓腰的動作,使腰背肌的緊張性加強,使四肢伸直,背部挺直。

2.下蹲。做好準備姿勢後,深吸氣的同時慢慢屈膝控制下蹲。

下蹲時膝關節的方向同腳尖的方向,蹲至大腿平行於地面或稍低於膝。若臀部落到踝關節,則下蹲過低,既沒有必要,又易造成膝踝等關節損傷。下蹲速度不宜過快,應掌握好節奏,起碼下蹲的速度不能比蹲起的速度快。

由於肌肉被拉長後有明顯的時間效應,時間越長肌力下降越多,反之肌力下降越少。所以,舉重運動員下蹲後立即蹲起能舉起的重量,在他下蹲後停頓時間稍長就不一定能舉起。原因是他立即蹲起利用了臀肌和股四頭肌等肌群被拉長,增加了肌肉彈性,增強了肌肉力量。

健美鍛鍊的要求不一樣,下蹲至最低要保持1-2秒,然後再蹲起。儘管這樣做蹲起的重量要小一些,但下肢肌群的實際受力並未減小,且

相對要安全些。

3.蹲起。深蹲鍛鍊價值最大的是蹲起階段,此階段注意力集中在腿部,腿部全和用力,同時呼氣。

頭要抬起,想象蹬腿用力使頭能向上頂,而不要先抬起臀部後直腰。整個蹲起過程要保持重心穩定,腳不能移動。身體直立後,股四頭繼續用力,極度收縮,使膝關節保持過伸的趨向1-2秒。

練深蹲時保護與幫助非常重要,主要有「把腰」和「託槓」兩種方式。把腰:在練習者背後,同向站立,雙手環抱練習者腰部,同蹲同起。託槓:在練習者前或後站立,雙手掌心向上扶託槓鈴。

初學者宜先用15-20rm的重量體會動作,開始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加大重量,缺乏保護幫助時練習者要慎重。組間休息時,要走動走動,避免血液在下肢滯積。另外,深蹲時槓鈴的重量是由腰背部傳導到下肢的,要提高深蹲的重量,相關部位肌肉的力量也需要加強。

正確的走路姿勢是什麼,正確的走路姿勢是什麼呢?請說的詳細一點

答 走路大家天天都在走,然而不對的走路方式卻會對身體帶來危害,引起自律神經失調 膝蓋和關節老化 骨盆歪斜等問題。最危險的走路方式,是單只用腳跟著地,這樣會造成膝蓋 腰部以及脖子的不適,並伴隨著暈眩 頭痛以及肩頸痛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例如 帶著大型犬散步,時常處於被拉著走的狀態,總是身體重心向後倒 ...

抱嬰兒的正確姿勢,抱寶寶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1 搖籃式。將雙臂彎曲,讓寶寶的頭枕在手臂彎曲處,托住寶寶的頭和頸部,一隻手臂托住後背和小屁屁,另一隻空閒的手就可以輕輕地撫觸,安撫寶寶。2 依偎式貼胸。將寶寶的頭靠在胸前或肩膀下方,一隻手臂托住頸背部,另一隻手臂托住寶寶的小屁屁,但要確保寶寶的頭部偏向一邊,不會影響呼吸。3 靠肩式豎抱。將寶寶豎起...

跑步的正確姿勢是什麼樣子的,正確的慢跑姿勢是什麼樣子的?

正確的晨跑應該是怎樣的?正確跑步姿勢是怎樣的 正確的跑步姿勢應該是 上體稍向前傾,頭位於軀幹正上方,兩肩稍提,兩肘屈成90度,兩手半握拳 跑動中,兩臂放鬆前後自然擺動,大腿積極前抬,小腿自然放鬆,依靠大腿的前擺動作 帶動髖部向前上方擺出,以腳後跟先著地後迅速過渡到全腳掌著地,後蹬充分有力,步幅大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