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l)1949年~1952年察灶,完成土改。1950年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採取了儲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飢棗的政策,有利於減少土改的阻力,有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更有利於發展農村的經濟。
土改後,**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允許農民自由經營、自由處理,引導農民互助合作,促進生產,興修水利。
2)1953年~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採取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自願互利的原敗肢扮則,採取農業合作化運動,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3)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錯誤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存在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的錯誤,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生活水平下降。
4)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非農產業,責任制使農民獲得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義,經營管理過於集中,方式單一。
2樓:匿名使用者
秦淮區鐵合金合肥的沙特和呵呵前後夾擊全額談談如何核桃仁。
中國建國以來土地制度的改革
3樓:匿名使用者
1.1950年~1952年,土地農民私有制。
1950年起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實行「耕者有其田」,到1952年,全國範圍內土改結束。
2.1953年~1956年,在保留農民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農業互助組和初級合作社。
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旨在使農業能夠由落後的小規模生產的個體經濟變為先進的大規模生產的合作經濟。掀起大辦農業合作社熱潮。
初級農業合作社的基本做法是:在允許社員有小塊自留土地的情況下,社員土地必須交給農業生產合作社統一使用,合作社按照社員入社土地的數量和質量,獲得土地收益。
3.1958年~1978年,土地集體所有制下的高階農業合作社和人民公社。
1958年11月初,全國共有人民公社26572個,參加的農戶佔農戶總數的99.1%。
原屬於各農業合作社的土地和社員的自留地、墳地、宅基地等一切土地,連同耕畜、農具等生產資料以及一切公共財產都無償收歸公社所有。公社對土地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生產、統一管理,分配上實行平均主義。
4.1979年至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土地公有,由農戶家庭經營。
1978年12月,安徽鳳陽小崗村由農民自發興起的包乾到戶。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普遍推行,到1983年,全國農村實行雙包到戶的生產隊比重高達95%以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下列**可以反映建國后土地制度的變遷,在這一過程中,最主要的改變是 a.土地的使用權 b.土地的
4樓:素顏
a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演進和變革,根據所學,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有四次:(1)土地改革:
新中國成立後,廢除地主階級的封建剝削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2)農業合作化:1953年至1956年在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基本上實現了把土地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運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些黨的領導人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1958年輕率地發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
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但堅持土地公有制,經營權歸農民。
**反映的三個階段的土地性質都是公有制,只是使用權發生了變化,答案為a。
點評:此題難度較大,主要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土地制度變化的掌握和理解,考查的是學生的識記和比較能力。
中國土地制度的建國後(1949—1978)
5樓:傑拉德
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按勞分配。
目的:新解放區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為了徹底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②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特點:採取儲存富農經濟的政策。
影響:1952年底全國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徹底廢除;廣大農民翻身解放,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 農民土地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平均分配。
1958後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規模集體所有制,平均分配①方針和原則:積極發展穩步前進、自願互利。
方法:典型示範逐步推進。
過程:互助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勞動)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統一經營)高階農業生產合作社(完全社:土地歸公、集體所有)
建國後我國的土地制度是怎樣確立的
6樓:網友
從1950年冬季開始,一場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在新解放區農村廣泛。在土地改革運動中,中共**規定的土地改革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是:依靠貧農、僱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這是是土地私有制,歸農民所有)
到1953-1956實行三大改造,實習農業合作社,土地收歸國有。
7樓:網友
1950年,**人民**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我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
土地改革使中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什麼變化
8樓:衡水游龍
建國前和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變封建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但都屬於私有制的範疇)。
1953年開始農業合作化,到1956年底完成。是變農民土地所有制為集體所有制(就是公有)。
再之後的改革(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1978年之後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都沒有改變集體所有這一制度,只是生產關係的變革。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的變化是怎樣的
9樓:何處惹丨塵埃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按勞分配。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46361
為了新解放區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徹底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1952年底全國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徹底廢除;廣大農民翻身解放,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
1956 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農民土地所有制變為集體所有制,平均分配。1958後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規模集體所有制,平均分配。產生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半社:
土地入股、統一經營)和高階農業生產合作社(完全社:土地歸公、集體所有)。
家庭聯產承包制(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產業結構)
大規模集體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按勞分配。
主要形式是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凋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改革逐漸向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發展。
它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條件。
10樓:微笑的葬歌
1950年土地改革是私有 1956年三大改造變為公有。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歷史變遷
11樓:網友
1) 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初期,農村土體從封建地主所有制向農民所有制轉變。
2) 第二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初級農業合作化,實行的是農民所有、初級社集體經營的土地制度。
3) 第三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20世界70年代末期,高階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實行的是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
4) 第四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的基礎上,將集體統一經營變為農戶家庭經營。
離婚後土地確權男方不給怎麼辦,離婚後土地確權沒有我怎麼辦?
我國農村土地承包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承包主體以家庭為單位,土地承包經營權對家庭內部成員來說,是他們的一項共同共有的財產權利。但是,基於我國目前的土地承包性質和方式,離婚時具體問題還需具體分析。1 婚後以一方名義簽訂土地承包合同或領取經營權證的。夫妻雙方為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解除婚姻關係時,應...
土地確權以後土地證土地確權證書下來以後還能分戶嗎
土地確權與戶口分戶沒有矛盾,只是到時與確權的土地分開有關係 土地確權後,如果分戶,本來的土地怎麼分 同一塊地不能分成兩個土地證,但是可以共有。土地確權,兒子己分戶,土地確在了父母名下,承包地兒子不能繼承。承包地屬於農民集體所有,是村集體分給本村農戶承包的,農民有經營權,沒有處分權,是不能作為個人財產...
土地被徵用後,土地使用權歸誰,請問土地被徵用後荒廢多年使用權歸誰,
土地被徵用後,其權屬為國家所有,國家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可以按一定年限出讓給個人或單位使用,並收取土地出讓金等相關費用。土地被徵用後 使用權歸國家或者集體 和徵用方所有,就算是沒有被使原戶主也不可以重獲土地使用權用。回答土地被徵用後歸國家所有,如果土地又交易給了開發商或者其他公司,由受讓的一方向有 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