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 就是受苦的

2025-07-09 21:50:12 字數 1358 閱讀 3697

1樓:

以下是印光法師文鈔中的開示:

吾人所居之世界,則具足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了無有樂,故名娑婆。梵語娑婆,此雲堪忍;謂其中眾生,堪能忍受此諸苦故。然此世界,非無有樂,以所有樂事,多皆是苦;眾生迷昧,反以為樂。

如嗜酒耽色,畋獵摴蒱等,何嘗是樂?一班愚夫,耽著不捨,樂以忘疲,誠堪憐愍。即屬真樂,亦難長久。

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念芹,此事何能常恆?故樂境一過,悲心續起,則謂了無有樂,非過論也。此世界苦,說不能盡;以三苦、八苦,包括無遺。

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樂是壞苦,三、不苦不樂是行苦。苦苦者,謂此五陰身心,體性逼迫,故名為苦。

又加以恆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壞苦者,世間何事,能得久長?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天道尚伍高飢然,何況人事?樂境甫現,苦境即臨;當樂境壞滅之時,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樂為壞苦也。行苦者,雖不苦不樂,似乎適腔返宜;而其性遷流,何能常住?

故名之為行苦也。舉此三苦,無苦不攝。

八苦者: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此八種苦,貴極一時,賤至乞丐,各皆有之。

前七種是過去世所感之果,諦思自知,不須詳說,說則太費筆墨。第八五陰熾盛苦,乃現在起心動念,及動作云為,乃未來得苦之因。因果牽連,相續不斷;從劫至劫,莫能解脫。

五陰者,即色、受、想、行、識也。色,即所感業報之身;受、想、行、識,即觸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於六塵境,起惑造業;如火熾然,不能止息,故名熾盛也。

又陰者,蓋覆義,音義與蔭同。由此五法,蓋覆真性,不能顯現。如濃雲蔽日,雖杲日光輝,了無所損;而由雲蔽故,不蒙其照。

凡夫未斷惑業,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顯現,亦復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諸苦之本。修道之人,禪定力深,於六塵境界,了無執著,不起憎愛;從此加功用行,進證無生,則惑業淨盡,斬斷生死根本矣。

苦都是對我們凡夫來說的,如果證得法身,則所在之處,無處不是淨土地。

2樓:長安隱士

這句話沒有錯,一頃拍個人生汪乎碧來就是貪求眼前沒有的快樂,嗔恨不舒服、不順心,所以會苦;

人的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

但如果只是說人生是苦,那麼就是悲觀的。

如果體會人生的苦並困舉學習修行解除苦的道路與方法,那才是中道。

3樓:網友

哪銷塵鎮有那麼多苦啊,人家動物兄含也沒叫過苦。虧粗。

佛教的苦是變換的等義詞,傳來傳去就成了叫苦連天的苦了。

4樓:網友

人活著的確是痛苦的 可是因為身上肩負著無限的責任,我們必須活下去。

5樓:

痛苦和快樂乙個讓人若有所失,乙個讓人若有所得,能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才不會忽喜忽狂。

生而為人,為什麼對不起,《人間失格》裡,生而為人,對不起,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想要表現的是乙個 失去做為人的資格的人 而這句話可以看做是乙個 失去做為人的資格的人 對於自己一生的回顧和懺悔。另外可以翻譯為 生 顯然有一種所謂的 罪的意識 在裡面。眾所周知,將一生 所犯的錯 裡面,既表現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也蘊含了對自身的反省和一種贖罪的意識。對於這個,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僅供樓...

什麼時候最能感到生而為人的快樂

任何時候,快不快樂就是感覺而已,此刻你看看天,那麼高,對著它喊一聲,說一句話,感嘆一下,動物可不會說話感嘆,天高任你飛,你想去 就去 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表達什麼就可以準確無誤的表達什麼,有什麼理由覺得做人不比做其他東西快樂,動物要被人馴養,物品要被人使用,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但是生而為人,我也可以...

你感覺我們生而為人和動物有哪些不一樣的?

我覺得其實人類就是動物的高階版本,只不過是人類有動物沒有的意識,人類可以自主選擇一些事情。生而為人,我們會思考,會按照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本能去做事,我們之間可以溝通交流,而不是像動物一樣靠本能靠對生的渴望去生活。我們人類有著動武所有不了的那種複雜的思想邏輯,並且人類的存在價值要高於許多的動物。人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