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諫厲王弭謗最後被流放到彘的是誰

2025-07-09 14:25:12 字數 1432 閱讀 2699

1樓:留玲瓏

召公諫宴燃滲厲王弭謗最後被流放到彘的是周厲王。「王不聽,於晌脊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周厲王不聽從召公的進諫,於是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段差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就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2樓:啊丟牛看看

是歷王,厲王治國殘暴兇惡,為人奢侈傲慢,國內老百姓紛紛指責他。召公進諫他說:「百姓受不了你的政令了。

厲王惱怒了,找到衛國的乙個巫師,讓他去監視那些議論自己的人,衛巫只要來報告,就把那些人殺掉。議論朝政的人少了,諸侯們也不來朝拜了。厲王在位第三十四年,統治更加嚴厲,國內百姓再沒有人發表意見,路上相見,只能用目光示意。

厲王很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制止怨言了,人民不敢說話了。」召公說:

您這是阻礙他們啊。堵老百姓的口造成的禍害,比堵塞河流還要厲害。碼衫豎河流要是決開口子,傷人一定很多。

堵老百姓的口也是這樣。因此治理河流的人會開啟口子使它暢通,治理百姓的人會開導他們把話說出來。」…召公進一步勸諫道:

百姓把心裡話說出來,您考塌歲慮成熟後推行。要是堵住人家遲大的嘴巴,能長久嗎?」厲王不聽,國內再沒人說話了。

三年後,國人一起造反,厲王逃到彘這個地方了。

3樓:頂車程

召公諫厲王弭謗,最後被流放到彘的是周厲王。

4樓:lol先生的決定

亡國200年的國家是馬爾他騎士團。

召公諫厲王弭謗出自**

5樓:眭凝雁東念

召公諫厲王弭謗出自《周語》。《召公諫厲王弭謗》是春秋時期文學家左丘察咐明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文字簡明,結構嚴謹,全文寥寥數百字,就扼要記述了召穆公勸諫周厲王停止「衛巫監謗」未成,終致國人起義、厲王被逐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刻畫了厲王這個剛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圖用鐵血政策、特務政策去鉗制子民之口,其結果必將導致土壅川決的結果,「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也給後世人敲響了警句。

散文,漢語詞彙,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煥發;二指猶行文;三指文體名。隨著時代的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神腔狹義轉變,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12月-984年11月)時期。遊沒衫。

召公諫厲王弭謗用什麼勸諫

6樓:

設喻委婉相勸。第一處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將氾濫成災,比喻防搜清民之口國家必將成災。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處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尺賀隰衍沃」來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產出人民賴以生存的「財用」「衣食」,可見「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麼民之「口」陵漏派能說出國家政事的善敗好壞,推行人民認為好的,防範人民認為壞的,才是豐富財用衣食的關鍵,這是國家生死存亡,治亂興衰的大事。

《召公諫厲王弭謗》中,召公是怎麼論述防民之口基於防川的命

打比方,擺事實,講道理。很直接又生硬,最後沒成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解釋 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出處 國語 周語上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民之 口 能說出國家政事的善敗好壞,推行人民認為好的,防範人民認為壞的,才...

召公是如何對周厲王進行勸諫的,召公是怎樣阻止周厲王壓制輿論

召公 召公的後人,也稱召公 曾對厲王說,你這樣做肯定要招致國人的誹謗 厲王派人止謗後,自鳴得意地對召公說 我消除了誹謗,現在人們都不敢議論了!召公是個有頭腦的政治家。他見厲王如此倒行逆施,執迷不悟,便又一次勸說道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把水堵上,一旦潰決,傷人更多。堵住人民的嘴巴也是一樣的道理。治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