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用「而立,花甲。。。」等詞,怎麼表示年齡??

2025-06-04 08:00:20 字數 4781 閱讀 3974

1樓:網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百歲期頤。

「花甲」表示的是多大的年齡,還有哪些表示年齡的詞語?

2樓:匿名使用者

花甲是六十歲。

十三四是「豆蔻」,女子15歲叫「及笄」,男子20歲叫「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七十「古稀」,八,九十歲叫「耄耋」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

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幼學之年。10歲。

舞勺之年。13歲。

志學之年。15歲(單髻。及髻。抓髻。)

而立。壯室之年。30歲強仕之年。

春秋鼎盛。40歲。

艾老。服官政。50歲杖鄉之年。

耆年。60歲 杖國之年。

致仕之年。70歲。

杖朝之年。80歲。

齯齒。鮐背。凍梨。黃髮。90歲。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華。女子16歲。

風信之年。花信之年。24歲。

「而立」、「花甲」、「豆蔻」等年齡概念是來自於論語嗎?

3樓:h今天也要7西瓜

「而立」出自《論語》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花甲」出自我國古代的干支紀年法;而「豆蔻」出自杜牧的《贈別》一詩中。

01.三十而立《論語》中有一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於是而立就用來代表30歲,不惑之年就是40歲,知天命之年就是50歲啦。三十而立的意思就是說,人到了30歲,就應該自立了,有自己的家庭目標和責任,在事業上也要有所成就了。

三十而立這句話常常用在男人身上,30歲了的男子不應該還是一事無成,就算還沒有完整的家庭,也要有一定的事業,這樣才是乙個合格的30歲。

02.花甲之年花甲是人到60歲的雅稱,《論語》中有:六十而耳順,所以也可以用耳順指60歲。花甲的**是我國古時候的紀年法,60年為一迴圈,天干地支交錯複雜,所以叫做花甲。

花甲之年是指剛剛步入老年的人,60歲已經經歷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孩子也長大了,是該準備安享晚年的時候。可以從心所欲,放鬆自己了。

03.豆蔻年華豆蔻一般是指歲的女孩子,也只未經歷情愛的純潔之身的少女,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這是女孩子最青春美好的年紀,豆蔻年華,是純真、潔白的象徵。

豆蔻是一種草本植物,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豆蔻的花含苞待放的時候非常豐滿所以又叫「含胎花歲的少女就像是這朵含苞待放的花,像一塊等待發現的璞玉。

綜上,而立、不惑、古稀、弱冠等等這些古代代表年齡的詞語不都是出自《論語》,是古代各種詩詞中的集合,是我國古代詩詞藝術的結晶。

表示年齡的詞有哪些(如花甲)每個詞代表多少歲也要

4樓:匿名使用者

70古稀,20加冠 襁褓:不滿周。

歲。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始齔、齠年:

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垂髻之年:

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

十歲以下。幼學:十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豆蔻年華:

女子十三歲。志學:十五歲。

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及笄:

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

二十曰弱冠。」)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而立:

三十歲。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 知非之年: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

六十歲 耄耋:八。

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5樓:網友

襁褓:不滿週歲。孩提:

兩至三歲。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

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幼學:

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志學:

十五歲。(《論語》: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古人所說的花甲,而立等年歲各代表多少歲

6樓:網友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髮,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髮等等。

歲數的詞 例:年近花甲——

7樓:網友

嬰兒 初生兒。

悼、齠齔 七歲。

總角、垂髫 童年。

幼 學 十歲。

束髮 青少年。

童子 男子十五歲。

及笄 女子十五歲。

破瓜 女子十六歲。

待年、待字 女子待嫁的年齡。

弱冠之年 男子二十歲。

而立之年 三十歲。

不惑之年 四十歲。

知命之年 五十歲。

花甲之年 六十歲。

古稀之年 七十歲。

耄 八十歲。

鮐背 九十歲。

朝頤之年 百歲老人。

皓首、白首 老年。

黃髮 長壽老人。

表示年齡的詞語,並說明各表示幾歲。例如花甲

8樓:匿名使用者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標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壯年時期——春秋鼎盛;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還歷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心之年、懸車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束髮: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9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誰知道表示師生情的詞和表示友情惜別的詞

師生情 1.我是一棵綠樹,沐浴著智慧型的陽光,在您知識的土壤裡,茁壯成長。天的深情,地的厚誼,銘刻我心裡,生生世世,永不忘懷。2.老師,您還記得嗎?那個頑皮而不懂事的孩子,當您收到我的祝福時,就像我又來到您的身邊,一道美麗的彩虹,架在您我之間!3.老師,您滿懷愛心的培育我們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使我們這...

有誰知道摳門這詞是怎麼來的

古時候有乙個財主,愛財如命.去寺裡燒香看見廟門上的刷的金粉,他都要摳去.所以就有了摳門這個詞語 學習詞語 懸梁刺股 廢寢忘食 鑿壁偷光 學而不厭 學富五車 牛角掛書 博覽群書 韋編三絕 專心致志 勤學苦練 囊螢映雪 學而不厭,牛角掛書,專心致志 有關學習的詞語 學海無涯 學無止境 不愧下學 不恥下問...

誰知道全部用關聯詞寫成的乙個句子 10

誰知道全部用關聯詞寫成的乙個句子 關聯句分為種型別 並列句。各分句間的關係是平行並列的,如 攜激 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常用的關聯詞語有 又 又 既 又 一邊 一邊 那麼 那麼 是 也是 不是 不是 而是 等。承接句。各分句表示連續發生的事情或動作,分句有先後順序,如 看了他的示範動作後,我就照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