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駁落
外圓內方。外圓內方 ( wài yuán nèi fāng )
解 釋 圓:圓通;方:方正。比喻人表面隨和,內心嚴正。也指錢幣。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 綿裡藏針、外柔內剛。
反義詞 外方內圓。
英 文 velvet glove
外圓內方:指為人處事之道,表面隨和,內心嚴正。也指錢幣。
方圓」之說源於我國古代的錢幣,一枚銅錢,外圓內方,樸實無華,但古代先賢卻在這小小錢幣中悟出許多的道理。
論語》「仁者可謂方也矣」。古代把「頌告仿內外相應,言行相稱」的人稱做「方者」;而「圓」則具有圓滑世故、言虛行偽的意思。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主張「治事合乎至德」。
所謂「至德」就是「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智圓行方」被古人當做境界極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
黃炎培給兒子寫道「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意思是做人應當方圓並用,該方則方該圓則圓。
洪應明《菜根譚》:「處治世宜方,處亂世當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
曾國藩家書》:「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潤,行得通也。」
史上有很多精通「方圓」之道而成就功業的。如:諸葛亮、徐文遠、曾國藩、勾踐、乾隆二劉(劉統勳和劉綸)、同時期的劉墉、紀曉嵐等具精此「變通」之道。
劉宗元因嚴正剛直,藐視貴族,直言抨擊官場醜惡,顯得鋒芒畢露。以至遭到種種報復和打壓,最後流放南方,方才覺悟:「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獨外之圓者。
固若輪焉,非特於可進,亦將可退也。」
古人早已有「變通」之道,《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的善像水那樣。
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
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友滲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淮南子·主術訓》 :智欲圓而行欲方」,既要中庸、圓滑,同時又不能失正氣、骨氣和品德,要在野纖堅持原則情況下和保持獨立的個性。
2樓:滕朗魚山柳
用兩個字的詞結合這兩個意思不大可能(「中堅」一詞是不符合要求的肆喚)。
如果對字數不加限制返雹洞,那麼我認為符合樓主要求的詞是:
形容乙個人特別中庸,是什麼意思?
3樓:金湖三河兄弟
中庸的意思是:
不上不下,不高不低,不前不後,同類關糸常聯,長期位向穩 定,恆常勢最大的,即為中庸。
中庸中的中和庸關係是聯得相當緊的,中不落兩邊,正道可長行,細水長流佔的長,庸,不易,也就是穩定的,少變和不變的,自然形質也是佔的長的,中象庸,庸象中,中是始初,庸是中的深化。更進一歩的說,中庸就是讓人過幸福生活的方 法,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就得了中 庸。
4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說你的控制力比較強。通俗的講就是你有含養。
5樓:天空的摩羯座
做人太遵守規則!反而讓別人覺得你太軟弱。
6樓:網友
女lol看連續劇口氣陸陸續續咯無盡空虛同學通用通泰路。
7樓:匿名使用者
不好不壞,不好評價的意思。
請問「中庸」和「無為」是同乙個意思嗎?這兩個詞彙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呢?
8樓:我不是菸蒂
你好中國的傳統觀念多推崇中庸無為之道。
中庸,濫觴於儒家孔孟朱熹之筆,隨時代的發展而漸漸被擴充,演化。中庸並非是一種慵懶的生活觀念,抑或是不思進取、安於現狀。它更多宣揚的是一種謙和的處世態度,不溫不慍,不卑不亢,動靜相宜,厚積薄發,在以禮為核心的中國佔據了不可取代的位置。
中庸,是如唐漢士大夫的儒雅,禮樂教化的韻律與謙恭。中庸所提倡的處世風格,不會過度謙遜,也不過度張揚。提倡審時度勢,不懈怠,不慌張,以恰到好處的手腕去處理問題。
泰山壓來,不宜過分張皇,舉重若輕,以看似綿柔之力細細化解,頭腦清晰,思路明確,閒庭細步,品茗談笑間,大事已成;生活瑣事,不可隨意輕視,需擇情而視,舉輕若重,清晰紋理,申明厲害,不小覷,不偏私,慢條細理,言行得體。不走極端,不厚此薄彼,穩定中謀求發展。
無為,則源於先秦老子的道家學說,於諸子百家中獨樹一幟。不妄為,不造作,順其自然,不逾矩。凡事不做得過多,也不過少,提倡恰到好處的度的原則。
講求修心為先,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明善惡,知得失,無為而治,信手拈來;窺宇宙之浩渺,察秋毫之紋理。無為並非人們日常認為的純粹的唯心主義,而是一種無主觀臆斷,依據外物特性,以不變應萬變的處事風格: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一切依據客觀常理,分時以馭之。
有為無為,分為三個層次:一般人,有聲有色,大張旗鼓,風華絕代,恐天下不知;修為者,有聲無色,運籌帷幄,成竹於胸。
9樓:網友
儒家把「中庸」看成是乙個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中庸之道亦被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意義。
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乙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
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乙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引自月牙山人《中華心法》 .
中庸》寫於濟寧。而中庸中的「中」字,在濟寧方言中為可以、行的意思,如「飯好嗎?」「中」。
而中庸中的「庸」字,則由兩部分組成,乙個變庚的「庚」和乙個「用」。意為,變化。為。
所用。例如,企業的老闆變化員工為自己所用,則使企業興盛起來;而企業的員工變化自己為老闆所用,也使企業興盛起來。則「中庸」的意思可解釋為,變化。
為。所用而達到可以、行的結果,是乙個人做人的標準、方法。
庸」古代同「用」,所以中庸有中用的本意;而「庸」字還可以組成另外乙個詞,庸俗。「俗」字分為乙個單立人和乙個「谷」,「谷」的意思為糧食、稻穀。所以,「庸俗」的意思可解釋為變化。
為。所用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成了庸俗。
「中庸之道」怎麼用乙個單詞翻譯
10樓:13小羽
乙個單詞的話可以考慮用適度這乙個詞moderation。
"中庸"這個詞很另人費解,"中庸"到底是指的什麼?
11樓:靖富貴陶錦
1.「中庸」詞義。
中庸研究者多認為:
中庸的「中」,即中正、適當、合宜、正確,系與偏頗和「兩端」相對而言。
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義。
中」「庸」合稱,即中道之實用、中道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義。宋.程頤「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這三層含義相互關聯,構成了中庸一詞的字面意義。
2.「中庸」內涵。
由於認識角度有異,研究者有不同看法。
代表性意見有三:
其一,認為中庸的內涵情況頗為複雜,但集中起來不外尚中、尚和兩方面。
其二,認為中庸概念的核心是「中」,中的原則體現於人的現實行為,就是「用中」,或者「中庸」。
其三,認為「中庸」是「中」與「庸」的辯證統一。
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做人的藝術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讓各種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只取共同,即讓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關鍵要在無我的前提下講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威觀點的挑戰,既達到了陳述自己觀點的目的,同時又將對人的尊重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於接受。
中庸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12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就是中正圓和,不偏不依,不靠像 那一邊,永遠站在正中間!!具體就是做人不要把自己的思想讓人知道!!
13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我沒把它當成是什麼好的詞語,總感覺這個詞能跟古代軟弱無能的人聯絡在一起。在我的印象裡還有那些沒有主見,無能之輩常打著的旗號。總之這個詞我在的印象裡並不是什麼好詞。
14樓:匿名使用者
1、不偏不倚,調和折中 2、德才平庸者。
中庸無能、飽食終曰兩詞分別是什麼意思
15樓:墨離
中庸無能形容人平平常常,沒有過人之處,偏向貶義。飽食終日出自《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大致意思就是是整天只知道吃飯,什麼事都不用心。
16樓:網友
飽食終日 意思是: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
請問什麼意思「中庸」?拜託各位了3Q
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此句出自 禮記 大學 中的的第三章。原文 湯之 盤銘 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 曰 作新民。詩 曰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譯文 商湯王刻在洗澡用具的箴言說 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 說 激勵人棄舊圖新...
如何將堅持培養成一種習慣,如何讓堅持成為一種習慣?
時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即使是大力神也不能與時間去抗衡 較量。或許有些時候 有些事情 有些人 或有些外界的東西也可能具有很強的力量,但是請相信 只要堅持下去,時間的威力就會逐漸顯示出來。上帝處罰人不一定會直接去懲罰他,有時候只是讓他行動遲緩而已。幸運的女神總是會給那些勇於堅持的人以更多的青睞。因此...
將注會考試堅持到成功的動力是什麼?
考試過程中,每次都會想,等考過了,一定會很高興,一定要好好慶祝,一定要好好犒勞自己。然而,很多次都是差幾分,失望又失望,對於我來說,這才是堅持考試過程中的辛苦,心態的摧殘。能麼辦呢?沒有更好的選擇,又不願放棄沉沒成本,那只有調整心態繼續。逐漸的把心態調平,注意力不在關注結果,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學習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