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張德芬心靈五部曲
1樓:夢之緣文化
遇見未知的自己》書名一秒鐘擊中文藝女青年的心臟,大學四年,有三年的時間都會到圖書館借這本書,每次都是瞎手借出的狀態,剛工作的時候,一口氣把一系列五部曲全買了。
雖然心理學課班出身的朋友,略帶鄙視地告訴我,如果沒有系統地學過心理學知識,看張德芬的書很容易被帶偏,而且她書中的大多數內容是舶來品,東家理論,西家體系,揉雜在一起,以她特有的溫情視角,編撰成文。以小故事的形式,引人入勝。
但是,我還磨李嫌是幾乎帶著朝聖的心態閱讀,並將書中學到的知識,實操在自己身上。有朋友的評價打底,當做是學習靈脩的大姐姐,經歷過自我掙扎後的經驗之談。
看過的這五本書,對我的影響蠻大,有時候生氣了、窘迫了、焦躁了,就會想起書裡的內容,會察覺身體狀態,感受自己的情緒,接納背後的動因擾陪,擁抱萎縮的小我,找回真我。
下面是去年發的朋友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多執行緒運作,工作、學習、考試和比賽,每個如同巨大的壓力襲來,時間感覺相當不夠用,在持續70多天後,感覺到自己的問題,花了乙個晚上的時間調整自己,體悟到書中所說的身、心、靈的關係。
收拾東西的時候,找到了一本很美的筆記本,翻開一看,都是我手寫的讀書筆記,在電腦如此盛行的年代,很少有人會一筆一畫地寫讀書筆記吧,可見我當時對此係列書珍愛的心情,特拍照記錄,不負時光。
《遇見未知的自己》摘抄 (張德芬)
2樓:承吉凌
身體、慾望、情緒、思想,都並非我自己的,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碎的覺知,是多有思想、情緒、感覺和知覺的見證。
痛苦或模之身」
一些天生的恐懼,所求不得的憤怒,希望落空的悲傷,都只是一種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動而已。
它會來,就一定會走。
看見它,接納它,然後放下它。
受苦有兩種:
一種是無知的、無明的受苦,就是任隨潛意識的操控而受苦,同時在抱怨、抗拒那份痛苦,這樣的痛苦不能讓你成長。
另一種受苦是有覺知的受苦,當你感兄團者覺到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似的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全然地去經歷它。讓這壓抑、隱藏多年的能量爆發出來,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態度,在全然的愛和接納中去經歷它。這樣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壯成長的契機。
浴火重生的鳳凰是更有生命力的。
我們的頭腦是很會欺騙我們的,它會看到它想要看到的東西羨薯,收到它想要收到的資訊,無關乎外在的條件、事實是什麼。
是啊,各種癮,都是因為有難言之隱吧。
你何曾質疑過你的思想是錯誤的。
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
所有的美好都是表面的。
愛,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天下之有三件事:上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為你關心的人擔心,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
無論你多麼愛他,多餘的擔心就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
她喜歡扮演受害者」
胜肽」細胞→自我(內我、小我)→思想→行為。
所得:作者用水平敘事的手法講述著自己的轉型歷程,從遇到老人點化開始到一步步走出自我囚牢限制,很多地方我雖暫不理解也不贊同,但也有很多觀點是很值得吸納、接收的。
人,從乙個混沌體,慢慢認識大我小我之分,之後區別開來,做到分別對待,認識自己,也認清自己,放空之後方有出路,塞得太滿看不到路。
或許,我們的一生就是學會與自身和解的一生。
無論發生何事,先學會接納它,而後嘗試放下。世上三事,老天之事、他人之事,你之事。該來的總會來,但來了也終會走,就看你如何用一顆平常之心去看待,又如何用一顆平常之心去接納。
把自己看成乙個全新且完整的個體去觀察,你會發現做事的不是你;用你剝離的那份純碎去觀察,有時就不難發現,那些你一貫堅持的對或許都是錯的。說是換位思考也好,總之,每件事都會因觀察者角度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結局。a與c之間的那個b,就是你要塑造的佳話。
快樂是由外及內,而喜悅是由內及外的。
南極的斯芬克斯讀後感
我一直覺得好的孩子總是好的,不好的孩子總是不好的,至於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一直沒有深究,覺得或許這就是父母的命。但事實上這並不是命,而是和教育分不開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永遠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師。父母的潛移默化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影響,這也就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壓力,所以要培養教育好孩子,就先得從自身做...
張之路的《獎賞》讀後感急用!謝謝了
當最親的人在你肩膀上拍下的那一瞬間,會使你空虛的心靈充實起來。題記 人的一生中會到非常多的獎勵。小孩說 最好的獎賞是點心 農民說 最好的獎賞是豐收 工人說 最好的獎賞是工資 警察說 最好的獎賞是安定 而對於我來說,最好的獎賞是父親在我肩膀上拍下的那一瞬間。記得一年級第一次數學考試,我竟然考了滿分。好...
今天的你照亮未來的自己讀後感怎麼寫?
你今天的努力,會讓你有乙個光輝燦爛的未來。正如這句話 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拼命努力的自己。只有現在開始努力,你才能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當你的未來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的時候,你一定會想起當年奮鬥過的自己。你受過的苦,總有一天會照亮前行的路。先苦後甜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