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全詩?說的是中秋節嗎?

2022-12-04 01:45:02 字數 6425 閱讀 2944

1樓:夏天的風

「每逢佳節倍思親」全詩說的是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王維在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

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2樓:獺兔小迷妹

這裡說的是重陽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賞析: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淒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

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3樓:匿名使用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4樓:覀覀覀瓜瓜瓜

1、全詩內容: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這首詩說的不是中秋節,是重陽節。

譯文: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每逢佳節倍思親」全詩內容是什麼?這首詩說的是中秋節嗎?

5樓:秋狸

這首詩不是關於中秋節,是關於重陽節,全詩如下:

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譯:乙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註釋:1、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2、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市),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3、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4、茱萸(zhūyú):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6樓:q王小年

全詩: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說的是九月九日重陽節。

意思:乙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註釋:1、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2、憶:想念。

3、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4、佳節:美好的節日。

5、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6、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此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寫下。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詩歌開篇一句就寫出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之感,乙個「獨」、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在代表團圓的節日裡不禁想到了家鄉裡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詩人在家鄉時的美好回憶,寫出了許多在外漂泊遊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後兩句詩人從直抒胸臆,轉筆寫到自己對親人團聚的聯想,遙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登上高山,身上插著茱萸,該是多麼的快樂。然而詩人想到的不只是歡樂,而是自己沒有在家鄉和親人們歡度佳節,所以親人在插茱萸時也會發現少了乙個人,收句後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表現了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佳節指的是我們傳統節日中的什麼節日?

7樓:速達_濟南天禹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而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23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23年5月20日,該節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是中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但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8樓:匿名使用者

感覺貌似是中秋節的說··

9樓:堅持一定會創造奇蹟

詩中所指為「重陽節」,非「中秋節」

10樓:黑色契約者

這首詩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九月九是中秋?明明是重陽,而且詩中有「登高」、「茱萸」

11樓:下雪的憧憬

重陽節。

重陽節是中國的民俗。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2023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3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寫中秋節的還是寫重陽節的? 5

12樓:網友

這是王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句子"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九重陽嘛。

13樓:走路甩拖鞋

題目就寫出來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

14樓:編外

是寫重陽節的。重陽有登高的習俗,有祈福的意思。

15樓:匿名使用者

重陽節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6樓:漣~憶

重陽節,這句話寫作者漂泊在外,佳節時想起家人,

17樓:匿名使用者

感情很真的。。。重陽。。有種特別的感情。

18樓:hiphop波士

王維寫的是重陽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淒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佳節」原意是指( ) a.元宵節 b.重陽節 c.中秋節 d.端午

19樓:魚要糧

重陽節。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早期的重陽文化,反映的是上古文明社會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重陽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

據現存文獻記載,在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王宮中進行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了古時重陽節求壽之俗。

近現代,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23年,中國**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23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中秋節對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下聯是什麼?

20樓:匿名使用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①每逢佳節倍思親。②

遙知兄弟登高處,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註釋】①異鄉:他鄉。 為:做。 異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親:加倍思念親人。

③遙知:這裡是在遙遠的地方想象著的意思。 登高:古代風俗,重陽節要登高,飲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種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認為九月九日登高時佩帶茱萸,可以避邪。

【詩意】我獨自乙個人在他鄉做陌生的客人,常常想念家鄉,而每逢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異鄉想象著,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乙個人。

【解析】這是一首懷念親人的詩。當時作者才十七歲,乙個人客居在外,重陽佳節時更加思念家鄉和親人。

詩本來是寫自己想念兄弟的,可是並不直說自己如何想,偏說想象著兄弟們登高都在想念他。這就加深了詩的感情,讀來更加感人。「每逢佳節倍思親」,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21樓:匿名使用者

這不是中秋節對聯,而是重陽節詩作,用意寄託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原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中登高跟插茱萸,是重陽風俗。傳說插茱萸可以祛病、辟邪,登高可吉祥如意。

22樓:匿名使用者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23樓:我愛加薪

是說那首詩嗎?

前面一句是「獨在異鄉為異客」

24樓:民心

遙望明月當念舊。

每逢佳節倍思親。

25樓:匿名使用者

常處異鄉獨賞月。

每逢佳節倍思親。

26樓:夏正罡

大傻,是「遙知兄弟登高處」。

27樓:q酷

我想是"收禮還收腦白金"吧!可是你沒說是在詩詞裡,還是押韻!??

28樓:匿名使用者

笨蛋!"收禮還收腦白金"麼!

每逢佳節倍思親,蒙古族的人為什麼不過中秋?

29樓:玉火花

我們中國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啊,家家戶戶到那一天都會吃月餅。但有人疑惑為什麼蒙古族不過中秋節,明明都是中國人,為什麼不過我中國的傳統節日呢。

其實可能跟乙個傳說有關係,八月十五殺韃子,相傳在元朝末年,朱元璋為了發動群眾起義,就在人群中釋出傳言說,我有能長壽的長壽餅,可以包治百病,功效極大。但是只有在8月15日晚上八時正點吃下才能有作用,不然的話還是白費。

家家戶戶都在那個時間點切開的月餅吃,沒有想到其中竟然有乙份起義書,果不其然,那晚上他們就起義了,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我們重新獲得了新的生活。之後也是漢人統治,漢文化的影響也比較深厚。

這是為了紀念朱元璋,後來漸漸地一眼變成了一種習俗,但我們知道元朝是蒙古族統治的,而這次起義後來推翻了蒙古族統治的元朝,這總得迴避一下吧,自然而然,蒙古族也不可能中秋節紀念吃月餅。

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蒙古族人很少過中秋節,當然了,隨著現在中國的民族大統一民族團結,也沒有那麼多禁忌,說不過中秋節。

當然啦,還是有一些地方堅持傳統不過中秋節,那也沒有什麼關係。畢竟這個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而蒙古族雖然現在已經屬於中國的公民,但是畢竟不同的民族它的習俗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每逢佳節倍思親,思念天堂的父親空間說說怎麼寫

明天又是清明節了。每逢佳節倍思親 是啊,沒到節日我都會思念我的爸爸媽媽,他們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 我的爸爸前半生為解放全中國南征北戰,後半生為黨的事業鞠躬盡瘁 我的媽媽也是後方的模範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始終不能忘記當你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在烈士陵園的那些感天動地的哭泣聲,您靜靜的躺在那裡,身上蓋著黨...

讀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課文,你讀懂了什麼

職妙招朋友開了家公司,請我過去當副總,待遇自然沒得 說,是我現在工資的三倍。朋友說,你馬上辭職過來幫我,公司剛開 張需要人手。我考慮了幾個晚上,決定辭去眼下.異地打拼是一件很辛苦很勇敢的事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淒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首詩什麼意思,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首詩的意思

該詩是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原文是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該詩白話譯文是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淒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這是詩人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