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太陽真的會是流浪恆星嗎,如果我們的太陽像流浪星球裡面的太陽一樣會怎麼辦?

2022-04-19 13:25:04 字數 5416 閱讀 3917

1樓:洋蔥

我們銀河系直徑有近20萬光年,其中有上千億顆恆星,我們太陽只是其中一顆,太陽繞著銀河系旋轉,週期大約為2.3億年,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大星系是仙女星系,有254萬光年的距離。從尺度來看,銀河系和仙女星系之間,還存在非常廣袤的空間,這中間除了一些矮星系和星團

外,也存在一些流浪恆星,這些恆星因為某種原因,從星系中逃離出來,不屬於任何星系。比如在2023年,天文學家就發現20多顆恆星,以非常高的速度逐漸脫離銀河系,未來將成為流浪恆星。地球如果流浪的話,那麼它應該是一顆流浪行星,像太陽這樣的星球,如果流浪的話那就屬於流浪恆星了,其實這裡所謂的流浪,指的是它們並沒有遵循所在時空中的執行大趨勢,

比如我們的太陽,雖然他以每秒鐘220公里的速度在執行,但是它的執行趨勢和銀河系的旋轉趨勢是一樣的,而且在太陽這個緯度中基本上和其他星體是同步的,所以我們的太陽並非流浪恆星。流浪恆星在理論上早有預言,但很難觀測到,因為我們看到的近處的恆星、近處和遠處

的恆星集團都太明亮了。如今即使有了太空望遠鏡、10公尺級的大型望遠鏡,要想分辨出來哪些星點屬於流浪恆星,依然不容易。天文學家預言,流浪恆星所佔的比例可能還不是很低。

隨著它們的發現和存在,可能會影響我們對於星系演化、甚至宇宙物質成分的看法。

2樓:萌萌不知道

至於我們的太陽,自然算不上「流浪恆星」,因為太陽正率領著太陽系「一眾小弟」以大約240千公尺/秒的速度,在距離銀河系中心2.61萬光年的地方圍繞

3樓:不幸運的夜輕染

根據近年來的科學研究表明,太陽就是流浪恆星,到一定的時間就會毀滅。

4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天文學家就發現20多顆恆星,以非常高的速度逐漸脫離銀河系,未來將成為流浪恆星

5樓:愛學習

先不管太陽是不是,肯定比地球的壽命長不是嗎

6樓:吹氣球的小男孩

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大星系是仙女星系,有254萬光年的距離。從尺度來看,銀河系和仙女星系之間,還存在非常廣袤的空間

7樓:風蜂蜜柚子茶

我覺得不是當然只是就目前的知識儲備量來看,以後說不定有所改變

8樓:瓶蓋缺塞兒

不太清楚,沒有乙個具體的說法,只能說我們現在知道的還是太少了。

9樓:

在還沒有證明的,我認為可能性還是比較小的吧。

10樓:

我認為是很有可能的,畢竟現在已經可以科學證明了。

如果我們的太陽像流浪星球裡面的太陽一樣會怎麼辦?

11樓:清河大俠

如果我們的太陽跟流浪地球的一樣,比較可行的辦法,估計還是帶在地球一塊去流浪吧。

想弄一面盾牌是不可能的。太陽會有各種辦法,分分鐘讓地球完蛋,沒有盾牌可以擋得住。

12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的太陽像流浪星球裡面的太陽一樣,只是胡思亂想。

看到《流浪地球》說用石頭做燃料,那麼在現實中真的有這項技術嗎?

13樓:

在現實中沒有任何實現的可能性,而在未來實現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也可以說只存在理論上,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即使未來人類科技達到了這項技術,我們也未必會去做。

如今我們談到核燃料,基本上指的就是氫,這也正是恆星發光發熱的原因,恆星就是通過氫核聚變來燃燒的!理論上講氫核聚變成氦是最簡單的,但這種簡單也只是相對而言,比如說太陽核心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壓力達到3000億個大氣壓,這樣恐怖的條件人類很難實現!

比如說我國的人造太陽,溫度就高達一億攝氏度,比太陽核心溫度還高,之所以更多地提高溫度,是因為我們幾乎不可能創造出3000億大氣壓的環境,只能從溫度上提公升來彌補壓力的不足!而太陽內部之所以有如此強大壓力,是因為太陽巨大的引力所致!

而這只是氫聚變成氦所需要的條件,要想聚變成更重的元素,比如碳,氧甚至鐵等元素就需要更恐怖的條件,甚至我們的太陽都達不到這樣的條件,需要8倍以上太陽質量的恆星才能聚變成更重的元素!

所以說,用石頭做燃料理論上是可行的,只要達到一定條件就可以。但實際上不太現實。而且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正是氫,所以,即使條件達了,人類也不會用石頭當做燃料在宇宙航行,因為更容易聚變的氫才是最豐富的燃料!

14樓:悅樾躍鑰

我認為不可能吧,這難度太大了,在很遠的將來有那麼一點可能會實現。

15樓:資深辰老師

有的,有些石頭內部是有這種東西的,可以燃燒

16樓:幸運的夜輕染

現實當中其實真的有這項技術,因為藝術**於生活也高於生活。

17樓:木青

這個東西就目前來看實現的可能並不大的啊,但是只要堅持應該就會有有的啊

18樓:星期一要吃糕

不可能實現,石頭的內部構造沒有能引起燃燒的成分

19樓:否羑澤丶亦良

石頭感覺沒什麼燃燒的價值,這只是一種**的表現手法罷了。

20樓:浮生晨風

石頭有些是含有礦物質的,是可以用來作燃料的。

21樓:雪

我覺得現在還沒有發展出來,不過以後可能會有吧。

22樓:

現實中好像是沒有的,類似的應該是以前的煤吧,有點像哈哈。

23樓:大夢子的秋小秋

現實肯定是有這項技術的呀,要不然挖礦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恆星真的是永恆不變的嗎?

24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恆星,顧名思義,就是恆定不動或永恆不變的星。的確,從表面上看,恆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變的。古代人看到織女星旁有幾顆小星構成梭子的形狀,就起名叫梭子星;又看到牛郎星和附近的兩顆星樣子像個扁擔,就起名叫扁擔星。

古時候的梭子星和扁擔星,今天看來仍然像梭子和扁擔。難道這些恆星在天空中真的一動不動嗎?不,絕不是這樣。

所有的恆星和我們的太陽一樣,都處在永恆的運動變化之中,但由於恆星太遠,它們的運動變化肉眼難以覺察。打個比方,鳥兒在眼前飛過,一閃即逝;而飛機速度比鳥快得多,我們卻感到它飛得很慢;月亮運動速度又遠比飛機快,然而明月當頭時,我們卻常常感到它靜止不動。

儘管人眼難以察覺恆星的位移,但聰明的人類發明的天文儀器卻可以精確地測出天體在空中的位置變化。根據天文儀器的觀測和計算,我們今天看到的北斗七星,大約在10萬年前,斗柄要比現在長得多,鬥也不像個鬥,倒像個鏟子。10萬年以後,斗柄會變得十分彎曲,梯形的鬥會變得像個扁平的「勺」。

可見恆星在運動,恆星位置並不固定。恆星不恆,除了位置的變化以外,還有亮度的變化和自身生老病死的變化。

我們知道在恆星世界中,光度的差別極其巨大。有的星光度大到太陽的幾十萬倍,而有的星的光度僅為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恆星光度的大小又與它們的體積有關。

天文學上把光度小的星叫矮星,光度大的叫巨星,光度特別大的叫超巨星。大多數恆星在幾千年甚至幾百萬年中,其亮度沒有明顯的變化。但也有一些恆星,卻經常發生亮度的變化,這類恆星叫變星。

變星亮度變化的原因很多,有的是雙星,一亮一暗,圍繞共同的重心不停地旋轉,有時亮星在前,有時暗星在前,看上去就產生了週期性的亮暗變化。也有的星定期地收縮和擴張,好像脈搏的跳動一樣,叫脈動變星,也會產生亮暗變化。變化最突然、最劇烈的是「新星」。

「新星」並不「新」,只是原來比較暗,肉眼看不見,由於內部突然發生變化,光度大大增強,好像新出現的一顆星似的,所以叫「新星」。自古以來,人類有許多關於新星爆發的記載,我國古代有關新星的記錄就十分豐富。在銀河系中,目前觀測到的新星已有200多顆。

比普通新星爆發規模更大的新星叫「超新星」。超新星是罕見的天象。著名的蟹狀星雲就是我國宋代公元2023年記錄下來的金牛座超新星爆發後的遺跡。

這顆超新星爆發時亮度超過金星。近代人們稱它為中國新星。

變星、新星、超新星的存在說明恆星不恆。此外,恆星也有生老病死,也有自己的年齡,它們並不能萬壽無疆,永恆存在。

如果太陽死去,我們的地球真的能夠順利逃生嗎?

25樓:0630是你

在《流浪地球》中,太陽即將開始死亡倒計時,地球和人類面臨著滅頂之災,繼而啟動了逃離太陽系的計畫。那麼,當現實世界中的太陽死去時,我們的地球真的有辦法順利逃生嗎?

天文學家已經在超新星殘骸——中子星周圍找到了行星,在類太陽恆星屍體——白矮星周圍找到了小行星瓦解產生的塵埃盤,還在流產的恆星——褐矮星周圍找到了新行星正在形成的證據。在這些原本被認為不應該存在行星的惡劣環境中找到行星,不僅表明行星形成過程比過去想象的更頑強,而且暗示,在太陽死亡之時,我們的地球還存有一線生機。

但這個故事還不夠悲慘,實際情況要更加糟糕。我們和同事已經在銀河系中發現了 10 多顆特殊的白矮星,它們的周圍環繞著小行星、彗星,甚至還有行星——簡直就是整個太陽系的「墓地」翻版。這些恆星還「活著」的時候,每天都會在這些小天體的天空中公升起,給它們送去光和熱,加熱土壤、攪起微風。

但在這些恆星死亡時,它們會蒸發、吞沒、焚化內行星,只留下那些「居住」在偏遠寒冷地帶的天體。隨著時間的流逝,白矮星還會撕碎並摧毀許多「倖存者」。這些歷盡磨難的行星系統提供了乙個機會,讓我們得以一窺 50 億年後太陽死亡時,我們的太陽系將要經歷的悲慘命運。

天文學家過去一直懷疑,太陽外的其他恆星周圍可能存在行星。不過我們當時設想,應該會在十分類似於太陽的恆星周圍,找到十分類似於太陽系的行星系統。然而,自從 15 年前相關發現開始大批湧現,情況立刻變得明朗起來:

太陽系外行星系統可以與太陽系完全不同。第乙個例子是類太陽恆星(sunlike star)飛馬座 51——它擁有一顆質量比木星還大的行星,但主星與行星的間距比水星公轉軌道半徑還小。隨著天文儀器越來越靈敏,天文學家發現了更加古怪的例子。

類太陽恆星 hd 40307 擁有 3 顆行星,質量介於地球的 4~10 倍之間,全都在不到水星軌道半徑一半的距離上圍繞主星旋轉。類太陽恆星巨蟹座 55a 擁有至少 5 顆行星,質量介於地球的 10~1,000 倍之間,軌道半徑最短不足水星軌道的 1/10,最長則與木星軌道相當。就算是科幻**裡設想的行星系統,也不可能如此多姿多彩。

白矮星系統則表明,甚至行星系統的主星都不一定要類似於太陽。行星和小行星、彗星之類的小天體可以圍繞著自身比行星大不了多少的天體旋轉。這些行星系統的多樣性絲毫不亞於普通恆星周圍的行星系統。

天文學家沒有料到行星系統居然會如此普遍,也沒有料到它們會如此「頑強」,更沒有料到行星形成過程看起來會如此「放之四海而皆準」。與我們太陽系類似的行星系統,可能並不是宇宙中的行星乃至生命最常見的棲息場所。

26樓:匿名使用者

天文學家已經在超新星殘骸——中子星周圍找到了行星,在類太陽恆星屍體——白矮星周圍找到了小行星瓦解產生的塵埃盤,還在流產的恆星——褐矮星周圍找到了新行星正在形成的證據。在這些原本被認為不應該存在行星的惡劣環境中找到行星,不僅表明行星形成過程比過去想象的更頑強,而且暗示,在太陽死亡之時,我們的地球還存有一線生機。

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是什麼?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是什麼星?

太陽系附近的恆星如下 1 比鄰星。排在離太陽最近的十大恆星第一位是比鄰星,這個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這個恆星距離太陽大約光年,它是比鄰星是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統的第三顆星。2 半人馬座 星。半人馬座 星距離太陽也比較近,只比比鄰星遠。1光年,它是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另外一顆恆星,它還有乙個比較奇特的紅色圓...

太陽系的行星會與其它恆星系統的行星相撞嗎

可能性存在,但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計。銀河系形成後,包括中性氫星際雲在內的各種物質與天體都獲得角動量,你運動它也在運動,大家各向同。加上盤族恆星的密度十分稀疏,大約3到4光年左右才有一顆恆星,而恆星的速度有限,最快也只在每秒幾百公里左右,要走三到四光年的距離得多長時間可想而知,何況你在後面追我在前面跑...

留住今天的太陽太陽真的能留住嗎怎麼理解的

看了樓主的問題 很高興為樓主解答問題。留住今天的太陽 伱正真懂得這句話的意思了嗎?這句話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提高學習 做事的效率。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如果樓主覺得可以,請採納一下,這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做些有意義,值得回憶。以後可以很清楚的事情。然後最好拍照。以後老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