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一念是佛陀的境界,對嗎,一念不生就是佛陀的境界了嗎?

2022-03-15 21:31:38 字數 4114 閱讀 6523

1樓:無上覺的海角

一相不生,念念覺知,不是一念都沒有,一念不覺生三細六粗,一念都沒有那是什麼?

2樓:aaa**王

這個極難做到 如果真的沒有妄想了 就成佛了 一般念誦佛號能做到一心就不錯了 如果達到無心念誦 那是極好的了

3樓:

說的不對,要明白無念是什麼意思。

淨空法師---心裡頭一切都不想了,一切都不想不行,一切都不想你會墮入無想定,你會把路子走錯了。無想定到**去了?到四禪天無想天去了,那是個外道天,那個天裡面都是修無想定的,什麼都不想。

淨空法師---佛家講無念,是有正念,沒有妄念。

在一切境界裡面不起念,所謂不起念,跟諸位說明白,是不起妄念,不是沒有正念。如果連正念都沒有,那就不是佛法。

我們的本師,他的名號叫「釋迦牟尼」。「釋迦」翻作能仁,用我們中國話來說,就是慈悲的意思;「牟尼」翻作寂滅,意思是心地清淨,一念不生。在一切境界裡面不起念,所謂不起念,跟諸位說明白,是不起妄念,不是沒有正念。

如果連正念都沒有,那就不是佛法。

什麼叫妄念?妄念是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正念是什麼?

正念是眼前一切的受用了了分明。眼能見,你看得清清楚楚,這是正念;耳能聽,聽得明明白白,這是正念;舌能嚐味;意能知,六根都起作用,六根起作用這是正念分明。

我們再具體說明,什麼叫妄念?貪是妄念、嗔恚是妄念,一切受用當中他起了貪心、起了嗔恚,這是妄念。

受用不是妄念,而是正念。譬如,我們穿衣吃飯,這是正念。肚子餓了,到時候吃飯,吃飯是正念;要講求什麼樣的口味、要講求什麼樣的烹調,做得不合口味就不吃,這叫妄念,這是邪念。

色香味是不是要講求?是要講求,講求裡頭沒有貪,講求裡頭是一種藝術的境界,這是對的,這是正念。正念與妄念,這裡面的區分就在貪嗔痴。

我色香味做得很好,供養大眾,叫大眾生歡喜心,這是正念;我供養大眾,叫大眾讚嘆我,我在這裡頭得到一點好處,那就錯了,那就是妄念。

佛家講無念,是有正念,沒有妄念。簡單地說,凡是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的,這都是正念;凡是起心動念為自己的,那都叫妄念。

4樓:

心無雜念也正是佛系人生的一種境界

一念不生就是佛陀的境界了嗎?

5樓:虛擬第5季

人啊,是達不到那個境界的。

你可能想我放的下啊,沒問題啊。那是你現在這麼想。

如果你朋友來,父母來,物件來,你能放下嗎。

你看到了世間這麼繁華,你不動心嗎,看見別人的吃穿,聽著朋友的談論,你都能不動心?

如果什麼事兒你都能不動心,那我真說你了不起,可乙個修煉者都難做到,何況普通人呢

6樓:紫傑棒棒糖

一念起慈悲生,一願起菩提喜。不唸生如何發巨集願?

7樓:相忘於江湖之中

石頭就一念不生,那麼石頭也是佛?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心一淨土,一人一佛陀什麼意思

8樓:初夏的塵埃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心一淨土,一人一佛陀的意思:

每個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都是一片葉,每片葉都有自己的綠意。在花將凋零時,在葉將枯萎時。我們都應該在最後一刻將一切歸還給大地。

一花而見春,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而見全豹,觀滴水可知滄海。尋常細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珍藏於有限之中。懂得見微知著的人才能真正開啟這個世界的門。

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9樓:w大惡魔

就是:一切法 皆是佛法,諸法 唯心所顯 ,眾生 皆有佛性,的意思。

用通俗的語言,簡單講:

1、由於 客觀事物 是依靠和通過 主觀意識 來反映的,所以 不同的主觀意識的自身情況 就會影響 客觀事物在主觀意識反應中的情況,從而產生不同的客觀反應,出現不同的情況。這叫做:諸法 唯心所顯 ,也就是:

一心一淨土。

2、世間大小事物 有其共性和共通的 發展運作規律,也就是,一切法皆是佛法,也叫做: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

3、一切眾生的本性(這個本性不是性格的意思,是原本的心性的意思),是一樣的,與佛相同。所以從本性的角度說,就是:一人一佛陀。

10樓:海底深處光芒

你好這個的意思

要你在修行的過程中自己領悟

字面的意思自己查康熙字典

祝你好運

佛陀開示:修行人入定後念頭消失,和死人有何區別

11樓:

大乘教裡佛常講「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無念是不是真心?無念不是真心,無念是什麼?

無念是無想定。真心無念,但是一切明了,跟無想定完全不一樣,無想定他沒有念頭,但是他什麼都不知道,這個不一樣。所以無想定他完全是無明,雖然一念不生,他什麼都不曉得。

佛法禪定不是如此,雖然一念不生,他樣樣清楚,像明鏡一樣,外面東西照得清清楚楚,一念不生。你要問他,他什麼都知道;你不問他,他乙個念頭都沒有。所謂的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他。釋迦牟尼佛那當然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自己完全把它否定,他說他一生沒說過一句話,要有人說他講經那叫謗佛。這是什麼意思?

他真沒有說過一句話。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說什麼!

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凡夫。不起心不動念,能說法四十九年,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大乘教常說的。從起心動念上來講,他沒說過,真的沒說,可是從事相上來講,他真的幫助很多人解決了問題,他說了很多。

說了很多等於沒說,那個說是什麼?現在我們有一點明白了,反應。就像江本博士做水實驗一樣,水有沒有起心動念?

沒有,是一種反應,就是感應。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現身是應,說法也是應,反應,自然的,沒有起心動念。

這種反應我們現在知道是自性的反應,自性裡頭,這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型,具足無量德能,具足無量相好,所以他什麼都能反應。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那個應就是反應,妙極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入定有好多種,等次也是不同的,情況也有不同。

就我目前認知,一般的入定還是有念頭存在的,只是專注在某乙個所緣上之後,導致其它念頭好像暫時感覺不到了。

比如全神貫注的寫字時,進入那種狀態後好像忘記了時間忘記了一切,好像也沒有了其它念頭,其實其它念頭還是存在的,只是由於精氣神全域性轉移到了寫字上,不再留意念頭而已。就如同計算機電腦運作,資料是有的,只是軟體沒有讀取資料,於是顯示是空白的而已。

比如也所謂的一念代萬念,其實萬念並沒有消失,而是由於定在一念上,沒有精氣神分散到其它念頭上,導致其它念頭不再被讀取。但是,不再讀取並不代表念頭沒有了,它的能量還是存在的,如同乙個種子被放在一邊,種子還是有發芽的內在能量的。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到了什麼一念行者

13樓:阿彌陀佛正法

佛陀在菩提樹下看破,放下,

淨空法師---所以他(佛祖)十二年學到之後,他認為不究竟,就到恆河邊上,找棵大樹底下,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這一放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放下什麼?

一切妄想分別執著。

1 釋迦牟尼佛,我們知道他的歷史,他是王子出身,十九歲捨棄家庭、捨棄王位出去參學,去親近這些有德行、有學問的大德們。他是廣學多聞,當時印度這些宗教學派裡面的高人都親近過。

2 學了十二年,十二年所學習的他不滿意。為什麼不滿意?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什麼根本問題?生老病死的問題,這是個大問題。

3 第二個大問題,這宇宙是從哪來的?印度人那個時候對六道的狀況非常清楚,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沒有人知道。

4 第三個問題,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更沒有人知道了。所以他十二年學到之後,他認為不究竟,就到恆河邊上,找棵大樹底下,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

這一放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放下什麼?一切妄想分別執著。

14樓:李鴻

我也不知道啊,我也想知道。以我的心來說,能夠放下一切就沒有苦,其實真理。不想過去,不想將來活在當下。不管他有沒有錢,是不感覺沒精神,不管對與錯,不畏生死。

一念之什麼的成語,帶有一念的成語

一念之誤 y ni n zh w 基本釋義 乙個念頭的差錯。同 一念之差 出 處宋 曾慥 類說 卷四十七引 遁齋閒覽 口中芙蕖花香 此人前身為尼,誦 法華經 二十年,一念之誤,乃至於此。一念之差 y ni n zh ch 基本釋義 念 念頭 主意 差 錯誤。乙個念頭的差錯 造成嚴重後果 出 處宋 蘇...

一念之間的善良,一念之間的善良

1.一念之間的善良是當眾承認自己是偷文具盒的小女孩的媽媽,在她承認之後,周圍的人肯定會以鄙視的眼光來看著她,是她的女兒在頭東西,她這麼做是因為她內心的善良,她不願意看到那個小女孩被保安打,看到小女孩孤立無援 2.一個文具盒的 才10元,而你在偷東西這一刻,而你丟失的道德卻遠遠大於10元,你想一下,你...

一念行者是誰

一念行者,前世美猴王,自稱齊天大聖,被五蘊大山壓一萬八千年,來到東途,歷經西遊,走 八 十 一關,過無奈河,取無字真經,始成自佛作自祖,認識如來。認識如來,知成佛作祖亦在夢裡。身有三名,幻有四智 運如六根,日見八識 不二能一,終見零靈。一心具三身,三身應三名。法身之名一念行者,報身之名高山流水,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