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是什麼意思

2022-02-11 22:52:05 字數 6593 閱讀 1945

1樓:之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元代詩人慧能的古詩作品《菩提偈》之中,

2樓:雜糧煎餅

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3樓:小短腿

意思是生活在塵世中,我們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能被別人胡亂左右。

4樓:小姐姐獅子座

出自元代詩人慧能的古詩作品《菩提偈》,說佛法的

5樓:百度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6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來沒有樹,鏡子也不是臺。 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還會有什麼塵在上面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幾句是什麼意思?

7樓:神秘火車頭

意思: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菩提偈: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譯文: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只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

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機?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8樓:匿名使用者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偶就覺得這個解釋最通俗易懂了。。。

9樓:慕松

菩提是一種苦果,它不是從樹上摘下來的,鏡子很明卻只是乙個平面,本來什麼都沒有的,那裡會沾染上塵埃?這是佛教釋迦如來所講的一切皆是空!

10樓:匿名使用者

佛偈只能自己去體悟,否則靠別人是不能證悟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是什麼意思?

11樓:忻燁華

本來就沒有菩提樹, 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

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其三。

原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賞析:第三句,由惠昕本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把「佛性常清淨」改成「本來無一物」。郭朋認為這是一種誤解:「《壇經》的首竄者,不僅不了解『佛性』論,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說。

」其實,大乘佛教的所謂「空」、「無」,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眞境」而論,則決非「絕無」。 其實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看來郭朋還需進一步破執。

12樓:大圓餅子臉

這首詩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造。

此句詩的意思是講「萬法皆空」,所反映的境界乃是眾生本就具足的,不生不滅,不染於外物的「真如空性」,即「空寂靈明」之心。

《金剛經》雲:「佛說佛法即非佛法,是名為佛法」。

菩提樹即非菩提,是名為菩提,明鏡台即非明鏡臺,是名為明鏡臺,內心不執著於外在名相,空無一物,自然心中沒有汙染,不起塵埃。

在此處不能理解為空無一物,因為菩提樹和明鏡臺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應理解為內心不執著於外物,心中為「空」。

所以說「萬法歸心」,修佛即是修心

13樓:長島的雪丶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14樓:熱詞課代表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15樓:關鍵他是我孫子

白話文翻譯: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兩句均採用了倒裝語法結構,可理解為「本無菩提樹,亦非明鏡臺」,《菩提偈》前兩句是針對神秀《無相偈》的前兩句所作,應聯絡在一起理解。菩提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覺悟成佛。

明鏡臺:僧人坐禪之處,據《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

」何處有塵埃:這句是針對無相偈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作,佛性清淨,色即是空,所以塵埃也是空。塵埃:

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汙染人的性情的東西,《淨心戒規》雲:「云何名塵,沾汙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

擴充套件資料:

《菩提偈》

[作者]惠能

[全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16樓:楓虞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乙個問題:

人覺得乙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17樓:美人計

明鏡不無,菩提本有,唯心所現,都是本性所顯的影像,影像亦不得,所以鏡非台,提無樹,合空空能正除遣,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經意。本性中本無見聞覺知,但通過鏡,菩提影子顯示出本性見聞覺知的作用,通過鏡,菩提影顯出本性本無見聞覺知,本無一物,體無相貌非用不顯,性無形象非心不明

。化鏡,菩提影為如,如不離鏡,菩提影,菩提鏡影不離如,不即不離,不取不捨,無一物無埃了。

18樓:匿名使用者

世上本來沒有菩提樹,因佛在此樹下覺悟而得名菩提。心中明境也不是什麼靈台,並不需要做什麼。世上一切皆是幻象,本來什麼也沒有。自然也不會有所謂的塵埃。

這是佛家禪宗六祖慧能大師,針對「身是菩提樹,心似明境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說的。

19樓:匿名使用者

相見相遇相識即是緣。緣來即接受,也不可為所謂真理刻意排斥。緣去也不挽留,去意若決,挽留只顯得強人所難。

在人生次要的方面出世,在人生重要的方面入世。這就是和尚家。哪方面重要哪方面不重要,由緣而定。

有些力量是可以左右緣的,但不要輕易認為自己有這份力量,獲得什麼都是要有代價的。

20樓:李五季***

把塵埃比做執念,比做內心上面的濾鏡;戀愛中的人看到秋風掃落葉會看到美麗與浪漫。失戀中的人看到這樣的場景會看到離別與傷感。心無塵埃的人則只看到花開花謝的自然法則而已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禪語是什麼意思?

21樓:逗比逗無悔

意思是:

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本來就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乙個樣子,也沒有乙個圖,或乙個形相。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賞析: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

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

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原文解釋:

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乙個四句偈

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22樓:羽之北宸

首先要了解慧能大師的一生

慧能臨終時有一偈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痴人

其實已經道破天機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必用清規戒律來束縛自己的內心。

佛教是為了引導凡夫入門的方便法門,是引導人向善的一種道,本質也是一種空。若是迷信這一套表面的方法,則不得涅槃,無法超脫。所以佛教還有一句世間一切有為法皆夢幻泡影。

23樓:木爺

談談我自己所感悟的看法吧! 「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首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是給予修行者一種心裡上的堅定信心,「時時 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告訴修行者不要使自己對佛法信念有所動搖。這句話是 說給修行者對於佛法本身的認識。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而這段則是說明世界萬物皆由心生的道理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這告訴修行者世界萬物皆為虛象。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這句則是告訴了修行者對於存在這世間需要持有的心態是如何的 !這句話是說給修行者對於所在世界本身的認識的。

聯絡前後兩句總的要告訴世間人門意思便是! 一定要堅定不移的相信佛法,這世界萬物皆為虛幻之物,沒有必要去過多憂慮, 唯有實習佛法看清楚心中的「菩提樹」才是真正的圓滿。由此也應徵佛法的唯心 理論!

樓主放了乙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錯誤, 對此認識不夠。 佛對我說:

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指心中有塵世雜念) 佛說:

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塵世雜念如何能用力擦 除呢?

)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這句最重要便是佛指導的語言,心 中的雜念並不是將心拋棄就可以祛除的,塵世雜念本來就是不存在的,那你心中 又如何來的雜念呢?

這說明叫他區分塵世及佛法的界限,只有認識到了「塵本非 塵」才能作到「何來有塵」這塵是一種意念是一種擾亂人心的觀念,只有看破紅 塵才能真正拋棄雜念做到心中清靜,做到心中無塵看清自我之真心,看破世間萬 物虛像) 我所理解的意思就是如此!希望能對樓主有所幫助!其實樓住也應該做到「塵本 非塵,何來有塵」!

本來佛法就是一種很主觀的心理上的東西!悟法講究的也是 乙個人對佛法自身的認識多少而不是他人對佛法的認識!這樣樓主給塵埃染指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個是什麼意思啊,請師傅指點

放下塵世俗念,i心如止水。無煩無惱,一身清淨。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 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明鏡亦非台 ...

菩提本無樹平靜一方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你打錯了,應該是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此物 何處落塵埃。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 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 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 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全文和解釋

全文 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翻譯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會有什麼塵埃?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