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入仕為官的途徑都有哪些

2021-08-30 09:40:30 字數 3855 閱讀 7554

1樓:太史閒話

傳說遠古時期,伏羲氏以龍名官,共工以水名官,神農氏以火名官;黃帝以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用雲來命名春夏秋冬四季官名。到了堯舜禹時代,官名逐漸增多。在我國曆史長河中,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出現是一項重要的進步表現。

這說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階級分化和對立已經出現,凌駕於社會之上的權力機關慢慢形成。

有了**制度的出現,自然就會有選官制度,最開始的**必定是當權者身邊的人。由於身邊人較為親近,信任程度必然比其他人高,隨著社會制度不斷演變,選官制度也在不斷進步。先秦世官制、漢晉舉薦制、隋唐及後的科舉取士,以及歷史夾縫中的捐官、軍功等等都是歷朝歷代選取**的方式。

子承父業,血緣取官。

世官制,又稱世親世祿制,顧名思義世代為官,**擁有世襲官職的權力,它是先秦時期一項重要的選官制度。周朝天子為維護統治,採取分封制。把土地、權力分封給同姓的皇室,有功的大臣,從根本來說是為了鞏固並確定家天下。

保證王公大臣們世代為官,擁有高度的權力,同時也要求他們世世代代效忠王朝。

同時,分封制的作用下,使得只有王公貴族的後代才享有受教育的權力,保證了統治經驗與能力的傳承和積累以後,世官制的出現順理成章。

史書記載,周文王分封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魯、燕、畢、蔡、曹、魏等五十三個侯國都是“姬”姓國。眾多同姓權力體的建立,使得周朝天子認為“世官制”也必定能夠保證周朝權力的世代相傳。但是他沒想到,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社會底層湧現出一大批庶族地主階級。

庶族地主階級的不斷壯大,使得人們不再滿足於臣服在那些依靠血緣、世代為官的統治者之下。

在戰國初期,“世官制”基本消亡,“選官制”進一步確立。

軍功進爵,沙場點兵。

在戰國到秦朝這段時間,社會力量不斷分化,許多小的國家被大的諸侯國吞併,周天子的影響力逐漸煙消雲散。要想保證自己不被吞併,同時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必須擁有強而有力的軍事力量。“軍功進爵”制,應運而生。

戰國時,齊國實行賞金制,凡是在戰場上殺敵立功的將士,一律賞賜金銀。其他的再也沒有了,就像僱傭兵一樣拿錢賣命,所以齊國將士們的戰鬥力一般。而魏國則是最早採用“軍功進爵”制的王國,魏國將士"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 凡是立下戰功的,可以免除徭役,賞賜土地,就算上了年紀也不會改變優厚的待遇。魏國雖然成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並不長久。過於優厚的待遇,使得國庫逐漸變得虧空起來,由於待遇過於好了,使得享受待遇後的士兵們變得不在那麼賣命,長久而往魏國的力量也逐漸衰敗下來。

唯有秦朝把“軍功進爵”製做的最完美,秦朝規定"斬一首,爵一級"。意思就是凡是將士斬下一顆敵人的頭顱,就可以使自己的爵位晉升一級或者獲得相應的土地田宅,當然也可以做官。但是,"斬一首爵一級"的規矩可是有前提的,殺敵數目是要平均減去己方犧牲人數的,並且秦律中還規定,戰鬥中如若小組中有一人**,另外四人都要跟著受罰。

這樣既激發了將士們的戰鬥力,又保證了國家不會被軍功所累。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孟子》

軍功進爵制度的發展,使得社會上的資源不再是被貴族獨家佔有,"公子無功不當封","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使得越來越多的才能人士被挖掘。出身不再是選官的前提,例如名相藺相如,本是宦官舍人;戰神白起、王翦出身是平門百姓;著名的軍事家“田忌賽馬”的主人公孫臏,則曾是囚徒。

察才舉孝,九品中正。

“察舉制”是漢朝首開的一種選官制度,由於漢高祖劉邦出身草莽,長年的基層生活經歷,讓他知道自上而下的選官制度存在許多弊端。要想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必須自下而上,這裡選的是沒有功名的學者,拔的是有才能的小吏。

從漢高祖要求郡國推薦有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始,歷經漢惠帝“孝弟力田”,漢文帝“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漢武帝時期“察舉制”正式完備,有了統一的選拔標準和考核模式。察舉制的科目大致分為: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光祿四種。

孝廉在漢代察舉制中是最重要,也是人數最多的一科。孝廉初始於漢武帝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武帝推行董仲舒的建議,以“孝治天下”為主政方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

漢和帝時期曾有規定:人口不滿10萬的郡國,每三年舉孝廉一人;不滿20萬的郡國每三年舉一人,滿20萬的則每年舉一人;滿40萬的每年舉二人;上至120萬舉六人;對於邊緣荒蠻地區,還有優待政策,提高舉薦機會。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的作者李密,則就是當時舉薦制度最直接的受益者。

魏晉時期,當政者在漢朝“察舉制”的基礎上推行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評議百官名仕。

科舉取士,讀書唯上。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魏晉末期,察舉制流於形式,基層官吏土豪把持了舉薦的權力,使得“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這種諷刺局面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科舉制度”萌發,並正式成型於唐高祖時期。

唐前期,掌管科舉由尚書省吏部負責。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道舉等等。武則天還設立武舉,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

最著名的武舉出身,莫過於大將軍郭子儀。唐玄宗時期,科舉由禮部負責,使得科舉考試正式成為天下百姓的顏面之舉。

宋朝時期,在沿襲唐朝制度的同時,還在形式與內容上進行了一些改革。宋朝首先是擴大了科舉取士的規模,唐朝科舉取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宋朝時期則加倍錄取。宋朝還首次設定殿試,殿試合格者皆稱為進士,進士分三等:

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則稱為“狀元”,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人,都是“狀元郎”的代表,而一直以來考中“狀元”也無數學子的美好願望。

明清時期,科舉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此時的科舉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層次、等級、條規、名目繁多苛嚴的龐大體系,與現在的高考差不多。一直沿襲到光緒三十一年張之洞、袁世凱上書,才廢除科舉制度。

捐官門蔭,夾縫生存。

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除了“世親世祿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取士”這些有名的選官制度以外,還有一些不入流的制度在夾縫中生存,但一直真實存在著。

“捐官”制度,是封建時期用捐納財物換取官職的一種方式。始於秦朝,後代延續,唐宋元明清歷朝都不同程度存在著。大多是因為國庫空虛,財政緊張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汙吏橫行的局面,正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當然也有名臣是捐官出身,例如雍正皇帝的寵臣李衛。

“門蔭”制度,則是世官制的一種變形。官方下令,對於功勳特別大的**,責令其後代了受其恩寵,入仕為官。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漢朝的蘇武、霍光,清朝的田文鏡等人都是門蔭的受益者。

總得來說,“捐官”與“門蔭”制度下上位的**大多都是庸庸碌碌的無為之輩,有作為的才能之輩屈指可數。這種制度,在歷史上則更是不足為道。

結語:

人才是一個時代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從西周時期依靠血緣的“世卿世祿制”,到戰國時期的“軍功進爵制”,再到兩漢的“察舉制”和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一直到唐宋元明清的“科舉制度”,沒有一項不是在逐步加強完善選拔**的體系。這種體系的不斷進步,也直接推動了我國曆史的發展。使得人們對於生存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也讓各行各業蓬勃發展起來。

從dna決定一切,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選官制度在進步,社會也在進步。

2樓:匿名使用者

通過科舉考試,這是最正規也是最常見的途徑,還有的是通過買官進去官場的。

3樓:正版餘啞

科舉。古人入仕主要途徑就是科舉考試,科舉分為文試,和武試。通過科舉考試,寒門也能出貴子。

通過其他文人墨客的舉薦,也可以入仕為官。

想要出國留學都有哪些途徑,出國留學的途徑都有哪些

方式一 在美國上高中 適合人群 計畫送孩子讀美國高中的家庭 選擇這種方式,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最起碼規劃10年 4年美國高中,4年美國大學,2年碩士。一旦確定留學目標,最好在初中 甚至小學時就要開始準備,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學習能力尤其是語言能力。方式二 條件式錄取 雙錄取 部分美國大學針對無標準化...

出國留學有幾種方式,出國留學的都有哪些途徑?

出國留學的途徑一般的說來就兩種,一個是公費留學,就是國家或學校送你出國深造,還有一種就是自費留學。當然除了前面說的這兩種以外還可以通過自己家的親戚在國外的,也比較容易申請到國外的學校。下面就具體介紹下。自費留學 自費留學可以自己去申請國外的院校,也可以委託中介辦理 當然要確定是正規的中介,正規中介在...

獲得外貿訂單的途徑都有哪些,做外貿怎麼接到訂單?有哪些方法?

1 註冊一些外貿b2b平台,釋出產品,等待客戶詢盤 外貿b2b平台太多了,可以多方對比 從中選擇乙個付費入駐。這個入駐費用並不貴,小工廠完全能負擔得起。2 找外貿公司合作 獲得訂單 如果你的產品在質量上有優勢 交貨也能保證及時的話,可以找外貿公司進行合作。3 承接一些大工廠的外包訂單 現實中不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