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什麼意思,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是什麼意思?

2021-08-15 04:54:57 字數 4859 閱讀 9277

1樓:茆楊氏歷琬

學過的知識,按時去溫習,不也是很愉快的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論語》開篇首章首句,「學」的含義是學習與教學,是孔子畢生奉行的事業,其自身好學不厭,同時又誨人不倦,《論語》開篇論「學」,抓住了孔子學說的關鍵與綱要。通常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它,不也高興嗎?

」(南懷瑾《論語別裁》)「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楊伯峻《論語譯註》)這些理解從字面上看都是十分確切的,但再細加思考,則似嫌簡單,「學」並不僅僅包含需要溫習、練習的學問,而「習」並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學習,溫習之意。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學習後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

一、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二、翻譯

孔子說:"學習後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三、出處

《論語·學而》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春秋時期,孔子在教學上有豐富的經驗,常常與學生們一道研討問題,給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

他鼓勵學生培養很好的品德,深入鑽研,提出「學習後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和「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

學生讚揚孔子教學的耐心,孔子謙遜地說:「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二、賞析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

所選十二則,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

另外,還有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

三、作者簡介

孔丘(西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編訂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貶而不直言,這種寫法稱為「春秋筆法」,指藏在心裡不說出來的言論。

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儲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3樓:債主不笑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註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e,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u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乙個有德的君子嗎

4樓:草人科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原來還有真正意義?很多人弄錯了

5樓:有魔法的兔兔

編輯本段註釋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xué ér shí xí zhī, bú yì yue hu!   1、子:《論語》「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或先生 孔子

2、習:練習、實踐。   3、亦:

也,語氣詞,起強調作用 。   4、時:適當的時機 。

  5、之:代詞,這裡指學過的知識。    6、說:

通假字,通「悅」,表示高興、愉快的意思。   7、乎:語氣詞。

  8、曰:說   9、乎:語氣詞

編輯本段譯文

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實踐和鍛鍊提公升所學習得到的成果收穫,不也是快樂的事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論語》開篇首章首句,「學」的含義是學習與教學,是孔子畢生奉行的事業,其自身好學不厭,同時又誨人不倦,《論語》開篇論「學」,抓住了孔子學說的關鍵與綱要。通常對這句話的理解是:

「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它,不也高興嗎?」(南懷瑾《論語別裁》)「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楊伯峻《論語譯註》)這些理解從字面上看都是十分確切的,但再細加思考,則似嫌簡單,「學」並不僅僅包含需要溫習、練習的學問,而「習」並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學習,溫習之意。

「習」譯

「習」,是古語,繁體字為上面乙個羽翼的「羽」下面乙個「白」,表示鳥要長用羽才能飛。現一般譯為,「學習而經常實踐並養成習慣,不是很愉快嗎?「   實際上,這句話是說「把學到得東西加以應用,豈不令人愉悅麼?

」是學以致用的意思。

「時」的含義是「時機」

最好的方法是用《論語》來學習《論語》,我們可以找一找「時」字出現在《論語》中其他地方所具備的含義。就在同一章,三個段落之後,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時」字:「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而那個時的解釋是時節,時機!如此一來,問題就明了了,這個「學而時習之」的「時」也應該也解釋成時機!由此,它的解釋就變成了:

「學習到的東西,在適當的時機,被用上了,不是很快樂嗎?」當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理解的時候,其震驚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回顧自己人生中的快樂之事時,都是學習,時機,實踐三者遇到一起時產生的,孔子的人生體驗一霎那間與我們接得如此之近。

不僅如此,「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一下就變得不那麼平常了。它不僅在描述學習,時機,實踐與快樂的關係,而且一語道破了人生的真諦,孔子用最簡單的話闡述了「快樂人生」這乙個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題,「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實際上是人生觀。如此一來,它出現在《論語》的最開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來,《論語》給我們的感覺就完全改變了。

「之」學而時習之,這裡的「之」就是指所學的知識、技能或是所學的方法智慧型的運用能力。

編輯本段孔子

孔丘 (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儲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編輯本段原文註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並且時常地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

 (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 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

時常地去複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人教版教材中也將「時習」解釋為「時常地複習」。「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時,按時。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別的:同門(師)為朋,同志為友。

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

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10)曰:

說,說道。   (11)而:順接連詞,表示被連線的兩個部分意思是順著下來的,可不譯。

  (12)之:代詞,指學到的知識。   (13)不:

不是。   (14)乎:語助詞,相當於「嗎」。

「不亦……乎」,即「不是……嗎」,反問句式。   (15)自:從。

  (16)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乙個認識過程,「習」是乙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

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人不知」,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6樓:匿名使用者

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放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聞,不亦君子乎?什麼意思?

孔子說 學習了 知識 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 溫習 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 到這裡 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 悅同。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

不亦善乎的善是什麼意思,不亦善乎 的善的意思

解釋為 好 譯為不也很好嗎?翻譯文言文,要根據上下文進行意思的選擇 不亦善乎 不也很好嗎善 好 不亦善乎的善 是什麼意思?不亦善乎的 善 好。出處 該句是出自清代文學家沈復的 浮生六記 的第二卷 閒情記趣 浮生六記 是一部自傳體散文,共六卷。作者簡介 沈復 1763年 1832年 字三白,號梅逸,長...

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的之什麼意思,「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的「之」是什麼意思?

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的之的意思是指石獸。出處 清代紀昀 河中石獸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譯文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裡設館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 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