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皆是菩提果,惡人自有惡人磨,殺盡惡人千千萬,蓋世魔頭慈悲佛。什麼意思,給解釋下

2021-06-17 09:10:44 字數 2027 閱讀 4156

1樓:匿名使用者

這段語句很有問題。

[1]「眾生是菩提果」,「菩提果」是「佛」,現在眾生都還沒修怎麼會有「菩提果」。[2]「惡.人自有惡.人磨」意義不明,造句的人表達有問題。。。

[3]「殺盡惡.人千千萬,蓋世魔頭慈悲佛。」前句字面上看得懂不解析。後句很有問題,1.蓋世魔頭怎麼會是慈悲的佛,魔是害人的,怎麼又慈悲佛?造句錯了。

2.殺盡千萬的惡.人,讓其他的人可以安穩過活又怎麼會是「蓋世魔頭」。應該是救世聖.人才對。

這個世界邪論一推~不要被影響。

2樓:琳茵

我想到乙個段子:上帝問乙個人為什麼要做小偷?「因為別人都做警察,沒人做小偷。

」懷著善心做善事容易,懷著善心做惡事難。以前看到一句話老僧釀酒,妓女翻經才是真修行,混沌的狀態保持心淨

3樓:匿名使用者

講的是因果,做惡的人會有更惡的人來收拾他。殺盡千萬個惡人的魔頭反過來不就是慈悲的佛。

4樓:穿nike的士多啤梨

大乘佛教修行的都是人人皆可成佛,惡人也可。後面三個半句你想想孫悟空的故事吧。惡人自有惡人磨,其實也是惡人在人間的修行。磨著磨著,修行到了,蓋世魔頭也可成佛。

5樓:瑞安南哥

眾生皆成佛,兇惡成性的人自然會有更兇惡的人使他吃盡苦頭,即使殺盡惡人墮落魔道(殺人多了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殺氣重了就會墮落魔道),只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6樓:痛a無法忘記

世間本無善和惡,漫天神佛本魔殼。人生惡想心不惡,靜心頓悟皆菩提!

7樓:莽撞小書生

蓋世魔王??呵呵,你沒十地菩薩的境界 莫談做魔王!

8樓:李賦欽

眾生善惡本隨心,再壞的人自有比他更壞人去收拾他,這大約是因果報應吧。什麼殺盡惡人千千萬,蓋世魔頭慈悲佛我覺得應該是說那種懲惡揚善的行為,因為佛教講求不殺生,所以雖是殺的惡人,那也是殺生,這種行為本是惡行,但這行為卻是造福他人,因此稱作慈悲佛。

說書先生說乙個人如果一輩子做好事臨了卻做了一件壞事,他就是史上最大的惡人,而乙個人一生壞事做絕,臨終前做了一件好事,那他是世上最大的好人

9樓:保**但是

以殺止殺吧 要一句一句解釋嗎??

金剛怒目也有低眉,修羅刀下得證菩提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金剛怒目也有低眉,指金剛也有善相慈悲的時候。這句話要是對你,就說明他也對你有過好感。

11樓:匿名使用者

佛偈。類似的有很多,比如:眾生皆是菩提果,惡人自有惡人磨。

除盡惡人千千萬,蓋世魔頭慈悲佛。——《維摩詰經·佛國品》裡,佛祖「演法無謂,猶作獅子之吼」嘛。除邪扶正,罪業歸我,成就世人。

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2樓:匿名使用者

修羅刀下證菩提意思是要做個了斷。。。。用特別手段解決特別問題。。。。我猜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殺一萬個人可避免未來死一百萬人!

14樓:卡卡快

那個男生太強了,居然把鎧甲勇士刑天裡面的「金剛」、「修羅」兩個鎧甲給寫了進去

手執修羅刀,法場證菩提

15樓:匿名使用者

佛偈。類似的有很多,比如:眾生皆是菩提果,惡人自有惡人磨。

除盡惡人千千萬,蓋世魔頭慈悲佛。——《維摩詰經·佛國品》裡,佛祖「演法無謂,猶作獅子之吼」嘛。除邪扶正,罪業歸我,成就世人。

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6樓:生歡喜心

信願行,都做到了,自然證得菩提。

壞人要你放棄正信,你寧願斷頭台上捨身,你不證菩提誰證菩提?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地藏王菩薩!

17樓:千屢迴夢

手持修羅刀斬一切妖魔鬼怪,破除阻礙,為世人傳正法,發菩提心!

如何理解「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可以達到菩薩畏因的高度嗎

簡單來理解就是菩薩在因上看到了果,就如世間而說的,有先見之明,僅是事物的苗頭就看到結果如何了,而眾生不知道有前因有後果,直到果報現前,才開始覺得害怕。眾生能否達到菩薩畏果的高度?可以,這是可以肯定的。只要深信因果不虛,知道因緣果報的原理,在事物的緣起時也就相應的知道結果了,出於對果報的敬畏不敢造生惡...

菩提根和象牙果哪個好,象牙果和菩提根哪個好

無論從 上,還是信仰上,你覺得哪個好哪個就好。單從佛理來講是沒有這種分別的。外在的一切都是自心的顯現,外在的分別就是自心的分別。這個沒得比吧,看你要用來幹嘛。象牙果一般用來做雕件,菩提根一般都用來做手串。個人認為沒可比性,你喜歡哪個哪個就好,都不貴的東西,玩出來也不錯,呵呵 象牙果和菩提根哪個好 個...

菩提眾生,萬物皆空。這句話出於那部經典

這話聽起來不太通順,而且恐怕也不太合乎佛理,如果是哪位大俠當作順口溜編出來的,我還是可以理解的 出處不是目的,目的是懂得真諦 這句話出自哪部經典?淘盡了貪嗔痴愛的煩惱便是 能淨 平直 灑掃心地,平整菩提場。拔苦與樂.並願一切眾生心中的嫉妒 吝嗇,以真誠隨喜之心得消除。這句話出自六祖壇經 決疑品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