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國號的來歷,齊國國號的來歷?

2021-05-04 20:29:26 字數 6402 閱讀 7433

1樓:乙個人稱

劉秉忠,原名劉侃,生於1216/年,因曾祖父在金代時任過邢州節度副使,家族定居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2023年,劉秉忠17歲時,進邢台節度使府中做令史,即秘書。不久,因不甘於埋沒在平庸乏味的文牘工作中,棄職隱居,後拜虛照禪師,出家為僧,法名「子聰」。

《元史·劉秉忠傳》說他「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於書無所不讀,尤邃於《易》,及邵氏《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

」2023年,蒙古朝廷把邢州賜為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的封地。海雲禪師聞知劉秉忠「博學多才藝」,把他推薦給忽必烈。劉秉忠的學問得到忽必烈的賞識,留他在身邊做了謀士。

2023年,忽必烈之兄蒙哥即位為蒙古大汗,蒙哥命忽必烈總治漠南漢地。忽必烈深知,要征服和統治廣袤的漢人地區,只靠打打殺殺那一套老辦法是不行的。忽必烈重用了劉秉忠及一批有才能的漢人。

這一年,劉秉忠向忽必烈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天下的綱領性建議。此後,忽必烈受命於2023年征伐雲南大理,

於2023年征伐南宋鄂州,劉秉忠都隨從出征,並多次勸告忽必烈不要濫殺無辜。

2023年,蒙哥大汗想要選個適宜的地方建一座城市,忽必烈推薦了劉秉忠擔此重任。劉秉忠選址在恆州灤水之北的龍岡(今內蒙古多倫附近),用了三年時間,建成一座城市,即開平府。這次他展現的卓越才能,使他在日後規劃營建元大都時,成為忽必烈手下首選的人才。

■忽必烈採納劉秉忠的建議,把國都由上都開平府遷至燕京

2023年,蒙哥大汗死於征伐南宋合州(今四川省合州)的釣魚山之役。正在圍攻南宋鄂州(今湖北省武昌)的忽必烈聞訊撤軍返回草原,於2023年在開平府即位為蒙古大汗。忽必烈政權的內外官制,如朝廷的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地方的路、府、州、縣等機構編制,均出自劉秉忠之策劃。

當時還建立了年號為「中統元年」,這是蒙古自成吉思汗開國以來首次使用年號。

2023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定都於燕京(金中都故地,今北京地區),並為忽必烈設計了新的年號「至元」。忽必烈言聽計從,下詔改當年的「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定燕京為「中都」,令劉秉忠赴燕京規劃營建。

忽必烈採納劉秉忠的建議,把國都由上都開平府(在北京以北約300公里)遷于燕京的動機,其實與當年金代完顏亮由上京會寧府遷都于燕京是頗為類同的:一是忽必烈即位為大汗,並未按蒙古慣例,經「庫里爾臺大會」推舉,而是憑實力自立,很多貴族不擁護他;二是忽必烈自2023年受命總治漠南漢地以來,針對漢人地區的特點,重用漢人,實行漢制,觸犯了蒙古貴族頑固派的利益,很多貴族反對他,甚至發動過武裝叛亂,他需要擺脫反對派的牽制;三是當時在中國北方,從金國手中奪得的疆土需要就近統治,在中國南方,對南宋政權尚有待於征服;四是燕京的地勢水土,遠勝於蒙古草原。

■不受舊城約束,劉秉忠決定在金中都故城東北方營造新都城

劉秉忠銜命在燕京相度踏勘的結果,是決定在金中都故城的東北方,以金代行宮大寧宮為中心(今北海公園),營建一座新都城。其原因一是金中都城已於1215/年被成吉思汗的大軍摧毀,無法利用;二是大寧宮未遭破壞,忽必烈數次前來燕京時,都曾在瓊華島上的廣寒殿暫住;三是金中都故城缺少充足的水源,當年金中都的蓮花池和蓮花河水系即不敷使用,而新城址可以利用玉泉山和高梁河的水系,並且著名水利家郭守敬已在2023年著手規劃此事;四是另建新城,可以不受舊城束縛,能按理想放手規劃。

劉秉忠規劃的新都城,參用了儒家經典《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每邊開三門),國中九經九緯(城中幹道九縱九橫),經塗九軌(縱向的幹道可並行九輛馬車),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描述。

2023年,劉秉忠首先營建皇城和宮殿。皇城以大寧宮太液池中的瓊華島為中心,西岸是太后居住的隆福宮和太子居住的興聖宮。東岸是「大內」。

大內南部是以大明殿為中心的舉辦典禮朝會的外朝區,北部是以延春閣為中心的日常辦公和生活的內廷區。大內以北是御花園。太廟建在城東,即「左祖」,社稷壇建在城西,即「右社」。

主要的市場設在城西北部積水潭北岸的「斜街市」,即「後市」。因積水潭是大運河的終點,是貨物集散地,適於交易。此外還有東市、西市。

2023年,忽必烈又採納劉秉忠的建議,將國號「蒙古」改為「大元」,忽必烈由蒙古

大汗成為大元皇帝,即元世祖。

2023年,忽必烈還將正在建設中的新都城由「中都」改稱為「大都」。

2023年,大都的宮殿建成,這年正月初一,忽必烈在新宮殿中舉辦大典,接受百官朝賀。而這朝賀的禮儀制度,也是劉秉忠制定的。

大都城繼續施工,至2023年基本建成。

■中心臺位於今天北京鼓樓,它為元大都四面城牆的定位提供標準

劉秉忠在相當於今北京鼓樓的地方,建立了一座中心臺,以此為四面城牆的定位提供標準。他規劃的大都城為南北向略長於東西向的長方形,周回60裡,面積約為金中都城的2.7倍。

共開有11個城門,北面是健德門、安貞門,東面是光熙門、崇仁門、齊化門,南面是文明門、麗正門、順承門,西面是平則門、和義門、肅清門。城門相對之間都有通衢大道,即《考工記》說的「九經九緯」,縱橫街道所分隔成的方格地塊,即為「坊」,坊內是居住區或衙署區。大都城共有50個坊,每個坊都有吉祥的名稱,如今天北京阜成門內大街東部地區,在元朝就屬「金城坊」。

忽必烈曾下詔規定,原住在金中都舊城內的有錢人家和**,可以優先在大都城內各坊領取地塊,每家八畝,建造住宅。不准超標準占地,也不准佔著地不建房。不建房的人家,要把地塊讓出來交別人建房。

這個詔書應是北京城裡關於房地產規定的最早的檔案。

明代《永樂大典》中收錄的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一步約合1.54公尺),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

衖通即是今天說的「胡同」,出自蒙古語。

劉秉忠在主持營建元大都的工作中,充分施展了他的才學。他不僅依據《周禮·考工記》制定了大都城的總體方案,還依據《易經》為大都各城門制定了寓意典雅的名稱(其中有些名稱,直至今天還被沿用作地名),例如:

麗正門:出自《易經·離卦》「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文明門:出自《易經·乾卦》「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安貞門:出自《易經·訟卦》「復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不僅如此,就連元朝的國號和年號,也是劉秉忠依據《易經》制定的。國號「大元」,出自《易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年號「至元」出自《易經·坤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劉秉忠所主持營建的大都城城牆,歷經700餘年風雨,在今北京市的北土城東路、北土城西路和薊門橋一線的西土城路,還留有遺跡,已闢為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2樓:匿名使用者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齊國國號的來歷?

3樓:enjoy蘰踄繧鍴

國號,即國家的稱號,或乙個朝代的名稱。

國家或朝代建立者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

《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國號很早就有了,《史記·五帝本記》:「自皇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在奴隸制封建制時代,國號就是王朝(朝代)之號,亦即政權之號。

綜合考察我國古代歷史,國號的由來大致有四種情況。

一、是根據發跡的地方定國號。無論是周代以前的由後人追記的國號,或是周秦以後由開創者所定的國號,都存在這種情況。如《史記·五帝本紀》的《集解》中說:

「號陶唐。」蓋固其相繼受封於限陶(今山東定陶縣陶丘)唐(今河北省唐縣境)而來。周的國號,也是來自其始祖活動過的周原。

國號曰周」。秦漢以下歷朝國號,很大部分也是這樣。如秦為漢王,活動在巴、蜀、漢中一帶而來;宋是因其建立人趙匡胤在後周時曾為宋州(今河南商丘)節度使而來。

二、是根據所封爵名定國號。這種國號直接來自建立人的爵名,而爵名又往往和某一地名相一致。隋的國號來自建立人楊堅稱帝前曾承襲父楊忠的隨國公之爵。

隨原為地名,在今湖北隨縣南。及楊堅稱帝,因隨字從是,訓走,徵兆國家政權不穩定,就改隨為隋。

三、是根據發跡地的特產定國號。契丹人耶律阿保機所建王朝名遼,遼意為鑌鐵,因耶律阿保機的發跡地產鐵,即用以為號,取其堅也,象徵國家政權如鐵一樣堅硬。

四、是根據讖語或文義定國號。南朝齊的國號就是來自讖語。《南齊書·崔祖思傳》:

「宋朝初議朝太祖(尚道成)為梁公,祖思啟太祖曰:'金刀利刃齊刈之,今宜稱齊,實應之。從之」。

元朝的國號則系源於文義,它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由蒙改稱為元的。

齊國國號由來:

春秋初年,陳國發生內亂,公子完逃往齊國。齊桓公任命他為工正(官名,掌管百工和官營手工業),這是陳氏在齊國立足的開始。陳氏即田氏,古代「陳」「田」同音通用。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田氏得到齊國國君的寵信,與公室關係非常密切。春秋中葉以後,由於齊國奴隸和平民反對奴隸主、反對公室的鬥爭廣泛開展,舊制度的崩潰和公室的滅亡已成必然的趨勢。田氏適應形勢的發展,走向背離公室的道路,形成了以田氏為首的新興地主集團,同以國君為首的奴隸主貴族集團了長期的鬥爭。

田氏家族用減輕剝削的辦法,如把糧食借給民眾,用大鬥借出,小鬥收進,以此爭取民眾,收攬人心,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經過三次大規模的武裝鬥爭,齊國十餘家大貴族——國氏、高氏、奕氏、鮑氏、弦氏、晏氏等,陸續為田氏並滅。到西元前476年,「齊國之政皆歸田常」,田氏完全控制了齊國的政權。

西元前391年,田和把齊國最後乙個國君遷到海上,給他一城之地,田和佔有齊國。西元前387年,田和向魏侯及楚、衛使者「求為諸侯」,魏武侯代他向周安王和諸侯提出這一要求,周安王答應了。西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認田氏為齊侯,沿用齊國號,變姜氏的齊國為田氏的齊國。

這即所謂「田氏代齊」。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具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1、夏:

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2、 商:

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4、秦:

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5、漢: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6、魏:

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7、蜀:

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8、吳:

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9、晉:

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10、隋: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11、唐: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12、遼:

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遼」在契丹語中意「鐵」,是北方民族好戰剛強的體現。

13、宋: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佔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16、元: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

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18、清: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

後金為了向外擴充套件,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係,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洲」,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古代中國曾有哪些「國號」,中國古代最霸氣的國號是哪些

中國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國號很早就有,史記 五帝本紀 載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當然這裡記載的國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僅僅是傳說時代的部落或部落聯盟,是司馬遷錯誤追認的結果。實際上,中國的第乙個國號是 夏 由夏啟所定。1.來自發跡地 無論是周朝...

糍粑的來歷,糍粑的來歷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牆挖...

春節的來歷,春節的來歷

春節的起源有四種說法分別是臘祭說 巫術儀式說 鬼節說 過年傳說 臘祭說 春節源於上古蠟 通臘 祭,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歷史,用以祭農神兼及百神 先祖。每逢臘盡春來,人們就要殺掉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祈求新一年可以風調雨順 無災無禍 收成興旺。巫術儀式說 該說法認為春節源於古代的巫術儀式,是原始信仰巫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