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以煩執事,晉軍函陵,若捨鄭以為東道主,的文言句式

2021-04-19 05:02:15 字數 5783 閱讀 4477

1樓:我是孤竹無淚

都是省略句

敢以煩執事補全了應該是敢以(之)煩執事

晉軍函陵——晉軍(於)函陵,另外這句中的軍字是名次動用若捨鄭以為東道主——若捨鄭以(其)為東道主

「若捨鄭以為東道主」 的句式和格式分別是什麼?

2樓:喵喵口三三

「若捨鄭以為東道主」 的句式為省略句,格式應為「若捨鄭以(之)為東道主」。

一、出處

出自於《燭之武退秦師》,載於左丘明所著《左傳·僖公三十年》,題目為後人所加。

二、寫作背景

西元前630年,秦、晉藉口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且與楚國親近,而合攻鄭國,在自己的國家(鄭國)危難面前,燭之武前往敵國交涉,于強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辯,終於使秦國從鄭國退兵。

三、作品原文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泛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捨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四、註釋

以其無禮於晉:指晉文公即位前流亡國外經過鄭國時,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倒裝句,於晉無禮。以,因為,連詞。其,代詞,它,指鄭國。於,對於。

且貳於楚:並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且,並且,表遞進。貳,從屬二主。於,對,介詞。

晉軍函陵:晉軍駐紮在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軍。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泛(fán)南:泛水的南面,也屬鄭地。(古漢語字典注,泛作水命是唸作第二聲。)

若:假如。

使:派。

見:拜見進見。

從:聽從。

辭:推辭。

臣之壯也:我壯年的時候。

猶:尚且。

無能為也已:不能幹什麼了。為,做。已,同「矣」,語氣詞,了。

用:任用。

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

是,這。

過,過錯。

然:然而。

許之:答應這件事。許,答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微:沒有。夫人:遠指代詞,那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又返回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損害。

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去之:離開鄭國。之,指代鄭國。

四、全文鑑賞

《燭之武退秦師》見《左傳》。《左傳》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傳》。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歷史名著,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

全書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左傳》長於敘事,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形象鮮明,語言優美,成為歷代散文的典範。

五、作者簡介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於前502年,死於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後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為魯國太史 。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若捨鄭以為東道主」是什麼文言句式

3樓:藍藍藍藍°藍

省略句若捨鄭以(之)為東道主

4樓:匿名使用者

省略句。

若舎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了代詞「之」

翻譯:若捨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發睏,君亦無所害。

5樓:q王小年

翻譯: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出自:《燭之武退秦師》先秦·左丘明

節選: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若捨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譯文: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然而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

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裡築城防禦,這是您所知道的。

該文故事背景是秦、晉圍鄭,發生在西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時。秦、晉聯合攻打鄭國。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

燭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對秦、晉之間的矛盾的記憶,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明了儲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

說客在春秋之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穿梭來往於各國之間,或穿針引線,搭橋過河,或挑撥離間,挖敵方牆角,或施緩兵之計,贏得喘息之機。可以說,缺少了這些用現代文言漢語稱為外 交家的角色,春秋舞台所上演的戲劇,必定沒有這麼驚心動魄,精彩紛呈,波瀾迭宕。有了他們,台前。

台後兩條戰線上真是熱鬧非凡,你方唱罷我登台,演出了古代戰爭史上獨一無二的一幕。

文章讚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鬥爭的複雜性。

6樓:藍色狂想曲

若捨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發睏,君亦無所害。

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秦國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東西,這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7樓:匿名使用者

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

8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東西,這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9樓:月寶

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泛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捨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10樓:義柏廠

若捨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發睏,君亦無所害,這乙個應該是文言文裡面的一段話一句話,所以要翻譯的話,你先在瀏覽器裡面搜尋一下,看能不能翻譯的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您放棄鄭國,讓它存在,以鄭國為秦國東邊道上的主人,秦國的外交人員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糧食,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12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您放棄攻打鄭國,讓它存在,以鄭國為秦國東邊路上的主人,秦國的人員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糧食,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13樓:匿名使用者

佩服佩服tf和血虛悅tv他

14樓:皇甫雨歌

誰幫我全面總結一下高一燭之武退秦師和荊軻刺秦王這兩課的通假字 古今異義詞 詞類活用 和特殊句式啊?

15樓:咲子三

通假字: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同「矣」。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給。

何厭之有。 厭,同「饜」,滿足。

闕秦以利晉 闕,同「缺」,損害。

秦伯說 說,同「悅」。

失其所與,不知 知,同「智」,明智。(燭之武退秦師)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yuè,高興。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陵,通「凌」,**。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請辭決矣 決,通「訣」,訣別。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懾。

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

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倉促,突然。

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環」,繞。

(荊軻刺秦王)

就這麼多吧~~

翻譯「若捨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16樓:月寶

假如放棄滅鄭來的打算自,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泛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捨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