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陵的大碑樓和神道碑亭有什麼區別 裡面的碑有什麼區別

2021-04-10 18:07:23 字數 3498 閱讀 3993

1樓:匿名使用者

清東陵是中國最後乙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園之一,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在這裡共建有15座陵寢(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紀園寢5座、公主園寢1座),埋葬帝、後、紀及皇子、公主等共161人。清東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為巨集大、體系最為完整、儲存最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築群。

中華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歷來十分重視對死者的安葬和祭祀,這不僅是為了緬懷和紀念,也藉此祈求祖先對後世的蔭護。作為封建統治者則將其作為關乎國祚盛衰、帝運長短的要工重典來對待。到了清代,更把這種理念推向了高峰。

在陵寢的選址和規劃設計中,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著力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將人的精神融鑄於大自然之中,造成一種崇高、偉大、永恆不朽的意象。在建築規模和建築質量上,則力求做到恢巨集、壯觀、精美,以體現皇權至上的思想,炫耀皇家的氣派和威嚴,從而成為皇權物化的表徵。作為清代皇家陵園之一的清東陵正是這一傳統文化的不朽載體。

清東陵的經營跨越了兩個半世紀的時空,幾乎與清王朝相始終,葬有許多對清代歷史有著重要影響的、聲名顯赫的人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資訊,不僅是研究清代陵寢規制、喪葬制度、祭祀禮儀、建築技術與工藝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而且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藝術的典型例證。清東陵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b.比較分析

陵寢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陵寢的規制因受當時社會思想、經濟實力、帝王意識、審美標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各具特色。西周以前,多為木槨大墓,地面不封不樹;以秦始皇陵為代表的秦漢時期的帝王陵寢,封土形狀多為覆斗式,並以營造豪華擴室和堆築高大封土為這一時期的特色;以李世民的昭陵為代表的唐朝陵寢,因山為陵,在山腰開鑿墓室,展現了大唐盛世的風貌。五代十國和兩宋時期,因戰爭頻仍,國力頹弱,陵寢規制相對縮減;元朝帝王死後則實行深葬,地表不留任何痕跡。

中國古代陵寢的發展經過這一段近四百年的低潮之後,開始進入乙個輝煌時期——明清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對前代陵寢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將覆斗式封土改為圓式寶頂,增加祭奠設施;改方形院落為多進長方形院落,創立了乙個嶄新的陵寢制度。

清代陵寢不僅承襲了明代陵制,而且作了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從而把中國古代陵寢營建活動推向了最後的頂峰。首先,清代陵寢更加注重環境質量。不僅要對水文、地質、氣候等諸因素進行嚴格的考察,而且更注重山川形勢,要求所選的環境能夠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理念。

其次,清代陵寢更加強調建築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在建築序列配置上與周圍的山川形勢互相呼應,以營造乙個合乎理想的陵寢氛圍。其三,清代陵寢更加注重建築質量,不僅堅固巨集整,而且富麗堂皇。

作為清代帝王陵園之一的清東陵在以上幾個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是清代帝王陵寢的傑出代表。

c.真實性與完整性

c—1環境風貌

清東陵的環境是由山川、河流、林木、植被等諸多要素構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為了更好地保持和恢復原有風貌,除對原存古樹進行登記、建檔、掛牌保護外,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栽植樹木,綠化造林。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周圍陵山已松柏成蔭,鬱鬱蔥蔥。

從2023年起,又在各陵神路兩側及一些重點地段恢復儀樹帶,以期再現昔日風貌。

c—2陵寢建築

清東陵15座陵寢原有各類建築物、附屬建築物580座(組),現存508座(組),占原建築總數的87.6%;14500多公尺長的神路則完整留存至今。這些建築和神路都保持了清東陵的總體格局和建築原貌。

在古建維修工作中,由於嚴格遵守了「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使現存的建築仍然保持著原來的形制、結構、色調和工藝;對於已經毀掉的建築物,除因保護工作的需要,按原形制復建了部分看護用房(值班房)外,大部分只做了遺址保護;對於神路,則實施了原狀保護,只在神路兩側修築了輔路,以防車輛碾軋,從而保持了陵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d.列入遺產所依據的標準

d—1清東陵具有較悠久的歷史

清東陵自2023年開始營建,歷時247年才告結束。最早的建築物距今已近400年,最晚的建築物距今也近百年,不僅反映了從清初到清末陵寢規制演變的全部過程,同時也從乙個側面記錄了清王朝盛衰興亡的歷史。

d一2清東陵是中國歷代皇家陵園中最具特色的例證之一

清東陵是中國陵墓營建活動高峰期的代表作。在環境質量、山川形勢、陵寢建築以及陵寢建築的配置與山川形勢的結合上都達到了最為完美的地步,成為中國歷代皇家陵園中最富特色的例證之一。

d—3清東陵的環境及建築具有相對的脆弱性

隨著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各類建築設施、道路交通設施及電力和通訊設施等將會大量增加,很容易對陵寢環境造成破壞。

清東陵大部分建築物為磚木結構,具有易糟朽、易燃燒的特點。一些磚石結構的建築、設施和藝術品長期處在野外,遭受風剝雨蝕,極易風化,因此具有相對的脆弱性。

d—4清東陵葬有不少對清代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在清東陵下葬人物中,不乏對清代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如:輔佐世祖、聖祖的清初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開創「康乾盛世」的聖祖康熙大帝和高宗乾隆皇帝;清末兩次垂簾聽政,統治中國達48年之久的慈禧皇太后等。這些人物在清代歷史舞台上都扮演過重要角色,主宰國家命運,叱吒風雲,在國內外有極高的知名度。

他們的陵寢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綜上所述,清東陵完全符合世界遺產名錄標準(ⅰ)、(ⅲ)、(ⅳ)、(ⅴ)、(ⅵ)各項。

3.描 述

a.遺產的描述

a—1自然條件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東北部燕山餘脈昌瑞山南麓,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裡土質優良,植被良好,以常青喬木松柏為主的人工森林長勢繁茂,覆蓋率高達71%,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a—2山川形勢

清代帝王在選勘陵址時,以中國傳統的「風水學」理論為依據,刻意追求「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山川形勢,以達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東陵正是這種理念的最佳體現。陵區東側的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勢皆西向,儼然左輔;西側的黃花山似白虎雄踞,勢盡東朝,宛如右弼。

靠山昌瑞山龍播鳳翥,玉陛金闕,如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鐘,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圓巧端正,位於靠山、朝山之間,似玉案前橫,可憑可依;水口山象山、煙墩山兩山對峙,橫豆陵區之南,形如闕門,扼守隘口。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夾流,顧盼有情;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

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勢,對於鑲嵌於其中的陵寢形成了拱衛、環抱、朝揖之勢,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a—3陵寢格局

清東陵的15座陵寢是按照「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設計排列的。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峰的中軸線上,其位置至尊無上,其餘皇帝陵寢則按輩分的高低分別在孝陵的兩側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孝陵之左為聖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為文宗咸豐皇帝的定陵,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現了長者為尊的倫理觀念。

同時,皇后陵和妃園寢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邊,表明了它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係。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與陵區中心軸線上的孝陵神道相接,從而形成了乙個龐大的枝狀系,其統緒嗣承關係十分明顯,表達了瓜瓞綿綿、生生息息、國祚綿長、江山萬代的願望。

2樓:匿名使用者

神道碑亭是內豎鑲刻帝后諡號石碑的方亭

聖德神功碑樓是記述皇帝生平功績的主要建築 俗稱大碑樓

清朝陵墓的構成要素有什麼

清朝士兵的兵和勇,到底有什麼區別

清國的兵是指綠營,旗子為綠色得名,相對正鑲黃白紅藍講,從這都可以看出其目的,彌補八旗軍的不足,由清國滅亡明國後將投降他的明軍和其他漢兵部分參考明 制整編而來,有大約四十萬,將領由兵部任命,兵部滿漢尚書各一人,滿尚書掌實權,綠營兵為世襲,到弘曆時期形成了旗人為將的綠營格局,綠營的任務是協助常備軍八旗軍...

中國古代的樓和閣,有什麼區別?

中國古代的樓和閣,在層數還有建築平面形式上,還有地位上都有區別。在層次上的區別就是樓是兩層以上的,房屋,閣是一層天花與兩層樓板之間的結構層。從建築平面形式上來說,樓比較多狹而修曲,閣是外立面 處有平座和腰簷。從地位上來說樓在建築群中,地位比較低。閣就比較實用廣泛。閣四面都有窗,也有門,四周還設定有涼...

大草原和大草地的區別,「草原」和「草地」有什麼區別?

草原是硬地 大草地一般下面是水沼,單位面積含水量遠遠超過草原,類似濕地的生態。草原比較接近大自然,可以具體感觸大自然的靈性。草原 和 草地 有什麼區別?草原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 有時旱生小半灌木 組成的植物群落。分布於溫帶,是一種地帶性植被型別。草原地區年降雨量較少,而且多集中於夏秋兩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