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年的十五要吃湯圓那湯圓又是重那來的呢

2021-04-10 03:11:58 字數 4915 閱讀 5988

1樓:1118裡的濤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 ,,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

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

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 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

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鹹、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公尺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湯圓著稱的字型大小。

正月十五元宵節將至。元宵是燈節。在中國,唐朝遺留下來燈節觀燈的習慣一直在民間流傳著。

另外,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也一直保留到現在,因為在上元節的晚上——元宵吃湯圓,人們也就習慣地把湯圓叫做「元宵」。

元宵佳節,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麼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湯圓又叫湯糰、粉果,因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寫《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繪湯圓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時大臣,平時整肅軍政,勵精圖治。這首短詩裡已經流露出他舉碗盼望全國人民團聚的思念,連灶下生火的丫頭都為大家煮食湯圓時浸沉在思念故鄉那種深沉的情緒裡感到詫異呢!吃湯圓,憶親人,這個習慣就一直傳到現在。

2樓:匿名使用者

這位朋友說清楚了,那我簡單的說一下一般理由:湯圓--圓的,象徵團圓,裡麵包著餡,象徵閤家團聚在同一屋簷下。

正月十五為什麼要吃元宵?

3樓:傻子歡兒

正月十五為何被稱為「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猜燈謎?

元宵節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其又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乙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那麼,正月十五為何被稱為「元宵節」?相傳,漢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致使呂后獨攬朝政,呂氏權傾朝野。

等到呂后去世,諸呂擔心遭到清算,便企圖共謀作亂,徹底奪取劉氏江山。為保劉氏江山,齊王劉襄聯合周勃、陳平等大臣起兵討伐諸呂,並於正月十五徹底平定「諸呂之亂」。漢文帝為慶祝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

因為正月又稱元月,「夜」同「宵」,所以,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後來,司馬遷建立《太初歷》,便將元宵節列為我國的重大節日。

為什麼要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最早見於唐五代。那時,「元宵」這種食品叫「面繭」或「圓不落角」,用糯公尺做皮,中間夾糖餡,到了宋朝,稱其為「浮元子」,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後來,由於是在元宵節吃的特定食品,因此,北方人稱之為「元宵」,南方則稱「湯圓」。

不論是北方的「滾」元宵,還是南方的「包」湯圓,皆取團圓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徵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為什麼要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這一習俗可以追溯至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龍頭鳥身的形象,後逐漸編排為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中國,自古以農業立國,我們作為龍的傳人,龍,是我們的圖騰,是為我們先祖消災除疫、確保風調雨順的象徵。為了祈求得到龍的庇佑,逐漸在我國許多地方都形成了祭祀時舞龍和元宵節耍龍燈的習俗。

為什麼要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起源於西漢的隱語。

「燈」與「丁」諧音,因男稱「丁」,女稱「口」,更引申為生男的吉兆。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型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至宋代已成為元宵節的特色活動。

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雲:「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這「藏頭隱語」,即是謎語。

為什麼要走百病?

走百病,北方多稱作度百厄、遊百病、散百病,南方多稱為走橋、走三橋,嶺南地區則多稱為「采青」、「偷青」等,是元宵節避災求福的一種民俗活動,明清時尤為盛行。清康熙《大興縣志》載:「元宵前後,賞燈夜飲,金吾夢池。

民間擊太平鼓,走百索,婦女結伴遊行過津橋,曰:『走百病』。」

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以驅病除災。在「走百病」時,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釘」,「釘」與「丁」同音,而「丁」又象徵男子,所以,婦女特別是未有身孕的婦女必須誠心「摸釘」,以求子嗣,使家業興旺,有傳宗接代之人。

婦女們熱衷於去正陽門「摸釘」,因正陽門秉「正陽之氣」,摸了正陽門的門釘,宜生男丁,消災祛病。

為什麼要踩高蹺?

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元宵節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踩高蹺是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在廣場進行表演,其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而且流動方便無異於活動舞台,因此深受群眾喜愛。

相傳,從前有座縣城叫兩金城,城裡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節都聯合辦社火,互祝生意興隆,五穀豐登。不料後來來了個**,把這看作是乙個發財的機會,於是,就要求凡是進出城辦社火,每人都要交三錢銀。人們不交,他就關城門,掛吊橋。

但是,這並不能難住聰明的人,他們就踩著高蹺,翻越城牆、過護城河,繼續歡度春節直至元宵節,於是,這一習俗漸漸流傳下來。

值此元宵佳節來臨之際,

全體墨泉人祝大家

心圓夢圓,湯圓福圓,

福運長圓,萬事皆圓,

闔家團圓!

4樓:瘋瘋瘋狂的豬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或燈節,這是乙個吃湯圓賞燈的節日,據民間風俗史書上記載,元宵始於隋朝末年,相傳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煬帝揚廣為****,炫耀民富國強,下令在洛陽城裡搭起座座高台戲棚,調來全國各路高手戲班,從十五之夜開始,夜夜花燈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絕。

這時有個小吃店鋪的老闆別出心裁,把糯公尺碾成粉,包以糖餡做成糰子,然後一煮,又飽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歡迎。因為古時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稱夜晚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呢習慣叫湯圓。還有呢元宵是這樣來的,而湯圓是乙個個手工包出來的。

不論是北方的「滾」元宵,還是南方的「包」湯圓,皆取團圓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徵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擴充套件資料:

元宵節的其他習俗:

1、上元祈福

上元祈福(拜天官大帝),元月十五是上元佳節,也是天官大帝的誕辰,民間說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廟都在凌晨舉行盛大的儀式加以慶祝,祭品儀式就如同初九慶祝天公生一樣,需念三界公經以祈福求好運。

2、元宵節「送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燈與丁諧音,因此迎花燈有求子添丁的意義,過年謠有: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燈棚的記載,可見迎花燈已成為元宵節的不可缺少的活動。

唐以後,花燈不但種類繁多、千變萬化,也成為深入民間的活動;宋朝是花燈的全盛期,宋代花燈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玳瑁等製作,華麗精巧可謂空前。

3、元宵節舞龍舞獅

龍是吉祥的神話動物,也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元宵節時全國各地都有龍燈。

早期的龍燈長約

七、八丈,在竹鼓上貼上紗,製成龍形的燈籠,在龍頭與龍身裡面,點上幾十支蠟燭,然後綁在木棒上,有十幾個壯漢抬著走,表演時,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優美,俗稱「弄龍」。

4、元宵節猜燈謎

燈節除了花燈外,最盛行的活動就是猜燈謎。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

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如乙個字,一句詩,乙個物或乙個名稱,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

燈謎是我國獨創的民間藝術,從春秋時代就有以掩飾的句子做成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漢武帝時東方朔就善隱語,曾與武帝寵臣郭舍人說隱語於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

5樓:秀我

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

湯圓的餡料比較豐富

,有一種五味湯圓,甜的有豆沙、芝麻、桂花、棗泥、果仁等,鹹的有芥、蔥、蒜、韭、薑等食物,這五種食物寓意著勤勞、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

湯圓的主要成分是糯公尺,根據《本草綱目》說明,糯公尺中含有蛋白質、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食用後有補脾胃、益肺氣的作用,春節期間溫度較低,吃一些湯圓不僅可以起到禦寒的作用,還能滋養身體。

很多人喜歡吃湯圓,但並不是人人都適宜吃。眾所周知,湯圓是糯公尺做的,而糯公尺性溫,黏性大,不易消化。凡濕熱痰火偏盛者,表現為咳嗽、發熱、腹脹、便秘等,應當避免食用。

6樓:匿名使用者

不論是北方的「滾」元宵,還是南方的「包」湯圓,皆取團圓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徵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7樓:永遠飛翔的蝙蝠

元宵又叫做湯圓。據說湯圓象徵閤家團圓

更更好,吃湯圓意味新的一年閤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正月十五湯圓要吃湯圓。湯圓是漢族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公尺粉等做的球形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吃,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歷史十分悠久。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公尺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公尺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為什么元宵節要吃湯圓,為什麼元宵節要吃湯圓

元宵象徵閤家團圓更更好,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閤家幸福 團團圓圓,所以正月十五元宵必備。湯圓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公尺粉等做的球形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吃,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 現浙江省寧波市 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 油做餡 ...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我國各地元宵佳節的共同風俗,早在漢朝就存在了,和春節 中秋節被稱專之為我國屬三大傳統佳節。每當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會吃元宵,象徵團圓吉利,闔家團圓,湯圓和團圓的音相近,因此吃湯圓也代表了人們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嚮往團聚,以及對未來生活寄予的美好期望。元宵 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

要吃湯圓,元宵節為什麼吃元宵,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 湯糰 或 圓子 糰子 南方人還稱為 水圓 浮圓子 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另外,湯圓的名稱與 團圓 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民俗專家表示,煮湯圓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