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民風民俗,各地的民風民俗

2021-04-03 09:43:36 字數 3430 閱讀 7228

1樓:淡然月光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年飯用金銀公尺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慄、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餘,供於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 初二至十六 、「東嶽廟」 初一至十五 、「白雲觀」 初一至十九 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

另外,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了下來。

陝西:民風古樸 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

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關中耍社火,陝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

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各地民風民俗的資料

2樓:浪裡小青魚

1、滿族

滿族人有尊老敬祖的族風,重視祭祀祖先,把祖先奉為神明,每逢家中有娶妻生子,修宅遷居,就職榮公升等重大喜慶事都要祭祖祈福,舉行隆重的「跳家神」祭祖儀式。

2、朝鮮族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

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3、鄂倫春族

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

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

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4、赫哲族

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

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5、納西族

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6、藏族

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7、彝族

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3樓:匿名使用者

1、蒙古族是乙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飲食以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

2、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飲食習慣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麵片,還喜食調合飯。

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公尺、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

3、藏族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飲食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

4、維吾爾族是,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乙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飲食特有的抓飯,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飯」。維吾爾族抓飯的種類很多,花色品種十分豐富。

各地的民風民俗資料

各地民風民俗。

一些地方的民風民俗

4樓:節與點

1、安海端午"嗦囉嗹"習俗,又叫採蓮。

端午節午後,人們抬出供奉的龍王頭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進行採蓮活動。由於行進間反覆詠唱《採蓮歌》,領唱者每唱一句歌詞,眾和聲高歌"嗦囉嗹啊伊嘟啊啊咧",意為"消災納福",因而稱採蓮為"嗦囉嗹"。

是日,小鎮人家還要"煎飥補天"、結粽,在大門口插松艾、室內燒蒼朮蟬蛻,小孩身佩"虎仔香袋",闔家老幼穿新衣上街遊賞,登白塔"投飥",以弭禍祛瘟,祈福安康。還開展水上"捉鴨子"等活動。

2、在海峽兩岸,有兩個濱海鄉村都叫東石,乙個在福建晉江,乙個在台灣嘉義,兩地共同擁有乙個全國獨一無二的元宵燈俗--"閩台兩東石,共數一宮燈"。

東石數宮燈活動每年正月十三開始,為期三天,閩台兩東石上一年新結婚的新郎官都把新娘陪嫁的宮燈掛到"三公宮"裡,元宵午夜時分,眾新郎官齊集三公宮,主事者通報今年台灣及本地的宮燈數,共慶兩岸人丁興旺。閩台東石燈俗見證兩岸民俗相同、神緣相通、血緣相連。

3、「石敢當」習俗分布的地區十分廣泛,以山東泰山地區為中心,逐漸擴散到全國各地(包括台灣省和少數民族地區)和東亞的日本、南韓及東南亞和世界各地的華僑居住區。

它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於橋道要衝或砌於房屋牆壁,上刻(或書)「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之類字樣,以禁壓不祥。此俗在民間甚為流行。

4、江永縣位於湖南省南部邊陲,西部和南部與廣西桂林地區為鄰,隸屬永州市。江永女書流傳於江永縣的僅有兩萬人口的上江圩(包括上江圩鎮和銅山嶺農場及周邊的個別村落)一帶。

該縣的瀟浦鎮、千家峒瑤族鄉、允山鎮、黃甲嶺鄉等地歷史上也曾流傳過女書,但在60年前即已先後消失。江永女書是現在世界上惟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婦女專用文字,它的發展、傳承及以其為符號承載的文化資訊構成了女書習俗。

女書文字呈長菱形,筆畫纖細均勻,似蚊似蟻,民間叫它作長腳蚊字或螞蟻字,因其專為婦女所用,學術界便將其稱為「女書」。江永女書是一種古老文字,已為專家學者們所共識,但因女書沒有古代文物,又未載於史誌,故不能確定其起源時間。

5、下沙祭祖習俗始於南宋時期。最初只是每天早晚在祖宗牌位前上香、叩首。南宋淳佑八年,下沙村開基祖黃默堂去世葬於村北蓮花山,其子孫開始每年到墓地祭祖。

至九世祖黃思銘時期,下沙的人口迅速增長、經濟實力增強、村落規模擴大,進入重要發展階段。黃思銘去世後,後人於明朝末年在村內建「黃思銘公世祠」紀念他,墓祭、祠祭的祭祀儀式也有了完整、嚴密的固定程式,並代代延續至今。

各地民風民俗

新疆民風民俗的新疆民風民俗的資料

服飾習俗 少數民族的服飾色澤艷麗 五 新疆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 各種糕點 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 都瓦 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男女青年...

民風民俗對聯,要列舉出各地各方的特點。橫批什麼都要。求原創

走過四川去福建 吃完辣子吃海鮮 橫批 辣不辣 有趣的對聯,要帶橫批!急急急!上聯 男生,女生,窮書生,生生不息!下聯 初戀,熱戀,婚外戀,戀戀不捨 橫批 生無可戀 上聯 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下聯 上一屆,這一屆,下一屆,屆屆失業 橫批 願讀服輸 上聯 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 ...

安徽春節民風民俗,安徽的民風民俗

1 九華山廟會 自唐代以來,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 地藏菩薩吉誕日 前後,佛教徒和當地工商界都聯合舉辦盛大紀念活動,遠近朝山拜佛者和遊人紛至。1983年廟會制度恢復,至1989年共舉辦7屆。1989年廟會為期1個月,舉辦各種活動12項。大型的佛事活動有 百歲宮金堂佛像和無瑕真身開光儀式 水陸法會 紀念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