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紙中,這是牆與端柱的配筋圖,請問NS代表什麼意思Lae是否是在101裡面找

2021-03-28 14:43:40 字數 8264 閱讀 7897

1樓:謝什鬼

g101圖集沒有ns,但可以通過11g101-1圖集第71頁端柱對比,得出ns為端柱非陰影區,即非陰影區拉筋布置範圍是ns

設計者應該有對這字母含義說明

歐洲圖紙上面的件號代表什麼意思啊?比如:101.29.80.0

2樓:

這個不一定,一般來說他們有兩個號,乙個是訂貨號,兩外乙個是圖號,如果是標在圖紙裡面版,而不權是在標題欄中,應該是圖號。圖號僅僅是乙個代號,一般在編制時有一定的規則,每個公司不同,可能代表一定的含義,也可能僅僅是流水號而已。

3樓:才來呀

沒有具體意義,就是圖號,國產的一些裝置圖紙也是這樣標著

什麼是lae焊接

4樓:鄭州碳晶地暖

lae指縱向受拉鋼筋的抗震錨固長度。具體取值見03g101-1第34頁

lae焊接時平法制圖的鋼筋工程下料及算量:

一、梁(不完整,待以後補充完整):

1. 焊接按綁紮計算長度,預算時不另行計算焊接費用,機械連線費用由雙方協議確定。

2. φ>12時,8公尺乙個搭接,φ≤12時,12公尺乙個搭接。

3. 樑端加密區(ⅱ級)長度=1.5hb 。 hb——樑高

4. 綁紮搭接區內箍筋應加密,機械連線沒有箍筋加密要求。

5. 定額計算時只分φ10以內和φ10以外兩類計費。

6.根據最新的03g101圖集規定,支座負筋伸向樑中的長度第一皮和第二皮均按1/3較大跨長度值取用(原圖集中規定為支座負筋伸向樑中的長度第一皮按1/3較大跨長度值,第二皮均按1/4較大跨長度值取用).

二、板:

板筋主要有:

1) 受力筋(單向、雙向、單層、雙層);

2) 支座負筋;

3) 分布筋;

4) 附加鋼筋(角部的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

5) 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1. 受力筋:

底筋長度l=淨長+左支座max +右支座max +兩端彎鉤(如果是ⅰ級鋼筋);

麵筋長度l=淨長+2 la(兩端均為端支座)

b——支座寬,d——鋼筋直徑。

根數=(淨長-扣減值)/布筋間距+1

2.支座負筋及分布筋:

負筋長度=設計負筋長度+左彎折+右彎折【板厚-2×保護層(預算時只減乙個保護層)】

負筋根數=布筋範圍/布筋間距+1;

分布筋長度:有3種計算方法:

1)和負筋搭接計算(採用150搭接長度或250最小錨固長度和300最小搭接長度,任取一種);

2)按軸線長度計算;

3)按負筋布置範圍長度計算。

以上三種方法都可以,但首選第一種方法。

3. 附加鋼筋(角部的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及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附加鋼筋長度=設計標示長度+左彎折+右彎折【板厚-2×保護層(預算時只減乙個保護層)】

(注:角部放射筋長度有時長度是從角部向兩邊逐步遞減的)

支撐鋼筋是為了保證雙層筋的上層鋼筋位置的措施鋼筋(碼凳),一般情況下是每間距1公尺布置一根,規格為比板筋大乙個規格,長度為該跨淨跨長度,支撐腿長度為板厚減保護層的兩倍腿間距為1公尺。

三、基礎梁鋼筋:

一)主筋長度計算方法同框架梁,只是上部鋼筋和下部鋼筋顛倒了。

a=1.2la+hb+0.5hc

hb——基礎主梁截面高度;

hc——延基礎梁跨度方向的截面寬度;

第一排,第二排均lo/3,多於兩排鋼筋時設計要註明尺寸,l1、l2取較大值。

二)箍筋:

四肢箍(大箍套小箍):

1) 大箍下料長度計算方法:

(2h+2b)-8bhc+4d+4×彎折調整值+2×11.9d(下料)

(2h+2b)-8bhc+8d+2×11.9d(預算)

2) 小箍的鋼筋長度計算方法:

其一:l(鋼筋長度)=[(b-2bhc-d)/3+d]×2+(h-2bhc)×2+2×11.9d+4d+4×彎折調整值(下料)

l(鋼筋長度)=[(b-2bhc-d)/3+d]×2+(h-2bhc)×2+2×11.9d+8d(預算)

其二:l(鋼筋長度)=[(b-2bhc-d)/4×2+d]×2+(h-2bhc)×2+2×11.9d+4d+4×彎折調整值(下料)

l(鋼筋長度)=[(b-2bhc-d)/ 4×2+d]×2+(h-2bhc)×2+2×11.9d+8d(預算)

其三:l(鋼筋長度)=[(b-2bhc-d)/5+d]×2+(h-2bhc)×2+2×11.9d+4d+4×彎折調整值(下料)

l(鋼筋長度)=[(b-2bhc-d)/ 5+d]×2+(h-2bhc)×2+2×11.9d+8d(預算)

說明:1. d——縱筋直徑;d——箍筋直徑;bhc——保護層;

b——梁寬; h——樑高。

2.箍筋彎鉤(135度):抗震取11.9d,非抗震取6.9d(一級鋼筋)

彎鉤長度計算公式(彎弧半徑r取1.25d):

(1.25+0.5) d×135×(π/180)-(1.25+1)d+平直段長度(抗震取10d或75mm的較大值,非抗震取5d)

≈1.9d+平直段長度(即11.9d或6.9d)

3.彎折調整值(90度)的計算公式(彎弧半徑r取1.25d):

(1.25+0.5)d×90×(π/180)-(1.25+0.5)d×2≈-0.75d

4.板構件135度彎鉤取6.9d(全部按非抗震),底板梁箍筋彎鉤取11.9d但箍筋無加密要求(底板的其餘鋼筋均按非抗震要求設計)。

5.板筋先鋪短向筋,後鋪長向筋。

四、集水坑:(略)

五、柱:

一)概念:根據所處位置不同分:

角柱、邊柱、中柱

柱中的鋼筋按位置分:

1、 底層鋼筋

2、 中層鋼筋

3、 頂層鋼筋:

(1)向梁筋

(2)向邊筋

(3)遠梁筋

注:向梁筋:就近彎向梁的一側的筋;

向近筋:彎向遠離的對邊那一側;

遠梁筋:彎向遠離的那一側梁的筋。

二)計算:

1.柱截面中的鋼筋數=2×(i+j)-4

i——橫排縱向受力鋼筋根數

j——豎排縱向受力鋼筋根數

2.基礎層:

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彎折長度a

柱、牆插筋錨固豎向長度與彎鉤長度對照表:

錨固豎向長度 彎鉤長度a

≥0.5lae(≥0.5la) 12d且≥150

≥0.6lae(≥0.6la) 10d且≥150

≥0.7lae(≥0.7la) 8d且≥150

≥0.8lae(≥0.8la) 6d且≥150

基礎及首層柱筋長度(含首層和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首層)的鋼筋長度+彎折長度a+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伸入上層鋼筋長度值見(03g101-1)p42】

3.中間層:

1)柱縱筋:

縱筋長度l=層高-本層伸出地面的高度+上層伸出樓面的高度+搭接長度(如果是機械連線或焊接就不用加搭接長度,只加焊接縮損長度調整值)

2)箍筋:

箍筋下料長度l=(2h+2b)-8bhc+4d+4×彎折調整值+2×11.9d

箍筋計算長度l=(2h+2b)-8bhc+8d+2×11.9d

說明:d——縱筋直徑;d——箍筋直徑;bhc——保護層;

b——柱截面寬;h——柱截面高。

★注意:此時的彎折調整值多為負值

大箍套小箍的小箍下料、計算長度同梁小箍計算。

箍筋根數=(加密區範圍長度/加密間距)+(非加密區範圍長度/非加密間距)+1

3)柱加密區的一般規定:

○1首層柱箍筋加密區有三個(這裡所說的首層是指基礎上的第一層,不一定是±0.000起算的第一層,也可以是地下室):

a. 下部箍筋加密區長度取hn/3;

b. 上部箍筋加密區長度取max;

c. 梁節點範圍內加密。

注:如果該柱縱向鋼筋採用綁紮搭接,那麼搭接範圍內需加密(下同)。

○2首層以上柱箍筋加密區:

a. 上部箍筋加密區長度取max;

b. 梁節點範圍內加密;

c. 下部同上部加密區。

注:如果該柱縱向鋼筋採用綁紮搭接,那麼搭接範圍內需加密(下同)。

hc——柱長邊尺寸;hn——柱的淨高度。

4.頂層柱:

頂層柱分角柱、邊柱、中間柱(中柱)。

1) 角柱:

縱向鋼筋長度=層淨高-本層伸出地面的鋼筋高度+頂層鋼筋錨固長度(頂層柱外側縱筋錨固長度取值見下說明,焊接或機械連線時)

縱向鋼筋長度=層淨高-本層伸出地面的鋼筋高度+頂層鋼筋錨固長度+綁紮搭接長度(頂層柱外側縱筋錨固長度取值見下說明,綁紮,通常情況下預算採用,如機械連線或焊接,根據雙方協議另行計算焊接或機械連線費用時,不計搭接長度)

★說明:

○1內測鋼筋錨固長度:

a. 直錨:樑高-保護層≥lae(la)時:樑高-保護層;

b. 彎錨:樑高-保護層<lae(la)時:樑高-保護層+12d 。

○2外側鋼筋錨固長度:

a. 柱頂第一層:

a):≥1.5lae(與梁上部縱筋搭接);

b):≥樑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彎入柱內側) 。

b.柱頂第二層:≥樑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 .

注意: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

【詳圖及其它說明見(03g101-1) p37(抗震)或p43(非抗震)

2) 邊柱:

(同角柱)

3) 中柱:

縱筋l=柱淨高hn-本層伸出地面高度+頂層錨固長度(如果是搭接的應+搭接長度)

錨固長度取值:

○1直錨(樑高-保護層≥lae時):樑高-保護層;

○2彎錨(樑高-保護層<lae時):樑高-保護層+12d .

注意事項:

○1上柱比下柱多了出鋼筋時,多出的鋼筋應下插到下層的柱中1.2lae。(含梁)

○2當上柱筋較下柱筋大時,上柱筋應伸入到下柱的搭接區內搭接

○3當上柱筋較下柱筋小時,下柱筋應伸入到上柱的搭接區內搭接。

注○2條中將下端的連線位置上移至柱上端(見03g101—1 p42)

○4下柱比上柱多出的鋼筋應延伸至上層的柱中1.2lae(含梁)

(以上詳見03g101—1 p42圖1、圖3及附註)

六、 牆:

一)牆的分類:

1 按結構分類:框架剪力牆、框支剪力牆、純剪力牆。

2 按部位分類:基礎牆、中間層牆、頂層牆。

3 按空間型別分類:牆身、暗柱、暗梁(牆頂設定)、連梁(洞口部位設定)

4 按洞口:有洞牆、無洞牆。

二)鋼筋種類:

1 牆身:水平鋼筋、豎向鋼筋、拉筋。

2 牆柱:縱筋、箍筋、拉筋。

3 牆樑(暗梁、連梁):縱筋、箍筋、拉筋。

4 洞口加強筋、梯形筋(措施筋)(03g101—1p53)

【梯形筋(措施筋)一般情況下,每間隔1~1.2公尺設一道(也可只在牆頂設定一道)】。

◆ 端柱:在剪力牆中,如果在牆的盡端厚度加寬、新增縱筋、加設箍筋,即為端柱(03g101—1 p47)(三種)

三)計算:

1.牆身:

(一)水平鋼筋:

1)牆端為暗柱時:

a 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

內測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彎折(15d)。

b 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0.65 lae;

內測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彎折(15d)。

牆身水平鋼筋構造圖

c 水平筋根數(每排)=(層高-扣減值)/間距+1(注: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2)牆端為端柱時:

a 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

內測鋼筋長度=牆淨長+錨固長度(彎錨或直錨)。

b 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0.65 lae;

內測鋼筋長度=牆淨長+錨固長度(彎錨或直錨)。

以上相關詳細資料和附圖詳見(03g101-1) p47

★ 注意:如果剪力牆存在多排筋時,其中間排水平筋在拐角處的錨固措施同該牆的內側水平鋼筋的錨固構造。

4) 剪力牆牆身有洞口時:

水平筋在洞口左右兩邊截斷,分別彎折15d 。

5)水平鋼筋的根數:

n=(層高-扣減值)/布筋間距+1(首層以上)

n=(層高-扣減值)/布筋間距+1+基礎內的水平布筋(首層,基礎內布筋間距≤500且不少於兩排水平布筋與拉筋)

牆身插筋及水平分布筋構造節點圖

(二)豎向鋼筋:

1)首層牆身豎向鋼筋的長度l=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2)中間層牆身豎向鋼筋長度l=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牆身豎向鋼筋的長度l=層淨高+頂層錨固長度(lae或la,詳03g101-1 p48)

4)牆身有洞口時,牆身豎向鋼筋在洞口上下兩邊截斷,分別彎折15d;

5)牆身豎向鋼筋根數

n=牆淨長/布筋間距+1(牆身豎向鋼筋從暗柱,端柱邊50mm開始布置)。

(三)牆身拉筋:

1)長度l=牆厚-保護層+彎鉤【彎鉤長度=2×(11.9+2)d】;

2)根數n=(牆淨面積/拉筋的布置面積)+(al、ll中的拉筋根數)。

說明:○1牆淨面積:是指扣除了暗柱、端柱、暗梁、連梁和門洞口後的面積, 即(牆總面積-門洞口總面積-暗柱、端柱面積-暗梁、連梁面積);

○2拉筋布置面積:指其橫向間距×豎向間距。

2.牆柱:

(一)縱筋:

1)首層牆柱縱筋長度=基礎插筋+伸入上層之搭接長度

2)中間層牆柱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牆柱縱筋長度=層淨高+頂層錨固長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頂層錨固要區分邊柱、中柱和角柱,要區分外側鋼筋和內側鋼筋,因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縱筋錨固長度也與框架柱相同。(其餘規定詳見03g101—1 p48)

(二)箍筋按設計要求。

3.牆樑:

(一)連梁:

1)受力主筋:

頂層、中間層: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度+max

2)箍筋:

頂層連梁:縱筋長度範圍內均布置箍筋

n=[(lae-0.1)÷0.15+1]×2+[(洞口寬-0.05×2) ÷間距+1]

中間層連梁:洞口範圍內布置箍筋

n=(洞口寬-0.05×2) ÷間距+1

(圖示詳見03g101—1 p51)

注意:頂層連梁和中間層連梁的箍筋布置範圍不一樣。

3) 拉筋(詳見03g101—1 p51注)

(二)暗梁:

1)主筋長度l=間梁淨長+錨固;

2)箍筋布置到暗柱邊50mm;

3)拉筋間距為箍筋的2倍。

建議計算順序:暗柱(端柱)—暗梁(連梁)—牆豎向筋—牆水平筋—拉筋

★剪力牆鋼筋下料和計算時的幾點注意事項:

(1) 牆身拉筋遇連梁、暗梁時要設,遇暗柱時不設,暗柱本身有拉筋時要計算。

(2) 牆身300以下洞時一般不考慮(扣減)。

(3) 暗梁的鋼筋要錨入暗柱中。

(4) 暗梁連梁的牆身水平筋照設,豎向筋沒有設計說明時照設。

(5) 水平筋遇框架柱時不斷開。

(6) 暗柱中圖低標拉筋的計算,標的不計算。

(7) 暗梁、連梁均設拉筋。

(8) 暗柱、連梁、暗梁保護層按牆計算。

(9) 一般情況下,暗柱箍筋布筋範圍按全高減50mm計算。

(10) 樓層連梁兩側暗柱內不設定連梁箍筋,長城杯暗柱中每邊加乙個連梁箍筋。

(11) 暗梁在暗柱內不布置箍筋。

(12) 牆身水平筋長度不減暗柱,牆身豎向筋布筋範圍要減暗柱

(13) 牆身、連梁、暗梁拉筋均按梅花布置,暗柱不按梅花布置,按節點詳圖布置。

(14) 牆身、暗牆、暗梁綁紮搭接處箍筋加密[5d(100)]。

七、樓梯鋼筋(略)

八、二次結構:

配筋帶:縱筋長度=牆淨長+2×錨固長度(lae或la)

箍筋按設計要求

過梁:縱筋長度=洞口寬+2×錨固長度(lae或la)

門抱柱(框):縱筋長度=洞口高+2×錨固長度(lae或la)

零星鋼筋:據實計算。

剪力牆端柱在PKPM中的輸入剪力牆的端柱是按牆輸入還是按柱

其實這個都無所謂,按柱子輸入方便多了,按牆輸入還得改截面,比較不方便 因為是端柱,所以它的配筋基本是構造的,也就是約束暗柱按照1 的配筋率,構造0.5 按抗震等級來 然後是配箍要同時滿足配箍特徵值的要求與框架柱的要求。按柱子輸入,satwe會顯示此柱配筋均為0,到時候按邊緣構件簡圖wpjc.來配筋。...

PKPM建模中剪力牆端柱建入如何選取合適

pkpm建模中剪力bai牆端柱 建入如何選du取合適?對於剪zhi力牆端柱一直有疑dao問,模型中該如何建入較為版合適呢?權 以下均為個人意見,先拋磚頭,請求各位解惑!第一種 按剪力牆 個人認為這樣建入,端柱按牆元計算了,配筋軸壓等都能得到控制,但對各項指標的計算會有某程度上得出入,而實際上進行比較...

人防門框牆暗柱與主體柱之間的關係

暗柱一般同剪力牆同時存在,是剪力牆的加強 而框架柱就是結構構件,作用某種意義上是和剪力牆是乙個作用 不知道你想知道什麼,這人防門框牆暗柱的主要作用是在衝擊波作用時,加強門框周圍牆的強度,主要是抗水平超壓和負壓時的衝擊力量的。主體的框架柱主要用於支援上面的梁。貌似作用不一樣。套混凝土牆子目 所謂門框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