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家及基本觀點

2021-03-27 01:29:30 字數 5928 閱讀 2840

1樓:匿名使用者

唐 慧能

不是幡動不是心動,仁者心動

唐 柳宗元

「自動自休,自峙自流」「籲炎吹冷,交錯而動」

北宋 張載

「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

北宋 程頤

「耳目能視聽而不能遠者,氣有限耳,心則無遠近也」,因此認識事物的關鍵乃在「心」。心「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內感」而不重外面事物。

南宋 陸九淵

「萬物皆備於我」的「心學」,認為「人心至靈,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內事是己分內事,己分內事是宇宙內事」。

南宋 朱熹

「道心、人心」

朱熹認為,「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髮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

「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飢食渴飲之類。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

明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

2樓:聖

王陽明。 「知行合一」

朱熹。 「存天理,滅人欲」

慧能。 「不是幡動不是心動,仁者心動」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3樓:樓下的我和你

sb總是無處不在

中國如此龐大的哲學體系有些人竟然置若罔聞,難道這就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嗎?

唯心主義的話(不完全是,畢竟唯心是中國翻譯西方哲學而產生的乙個概念,而中西方哲學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首推老莊了

而《老子》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論道」這一部分,「修身」中略有體現,「治國」的話我覺得是為當時諸侯而寫的

「《老子》書中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觀點。強調人們在思想上、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他抨擊當時的統治者: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他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所伏」,充滿著樸素辯證法思想,是人們經常引用的經典語言。在物質上,他強調「知足」與「寡慾」,進一步在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無私心時處理事情就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從而使人與人之間各盡其力而不爭名利、和睦相處、共同發展。

這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思想。他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體現尊重客觀規律、保護自然的思想,這和當今重視環境保護的觀點相當吻合;或者反過來說,早在二三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先知先覺地提出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 說實話,你不去看一下的話很難理解的,畢竟不像西方哲學一樣論點鮮明,但是絕對不想2樓的sb所說不成體系

而莊子則是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不是師徒關係)

就光說內篇而言,治國沒見怎麼討論過

並且大部分都是寓言故事,此兩者和《論語》《孟子》非常相像

不過老莊還是有明顯的區別的

若按照所謂唯物主義來看的話

莊子的則是 主觀唯心主義

從《莊子》的書中可以看出莊子追求一種與天地同一的境界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再者,關於道論序莊子比老子講的更生動一些(通過故事來表達)

在這方面兩者沒多大差別

一一枚舉的話就說不完了,樓主還是自己去看一下書吧

而其他哲學流派的話,名家倒是挺注重邏輯的,而墨家則是鮮明的提出一些觀點,可以說是思想家,但是哲學家有點不足

至於唯心的話,你可以看看《周易》

後世的話,lz也知道,主要是儒道了,而儒家大部分也可以說是思想家

還有後來盛行的佛學,也是屬於唯心(主觀)的範疇

而宋的心學(陸王學派) ,理學(程朱學派)雖是儒家的乙個分支,但和佛道很像(由是到了清代便遭到了批判,說是心學類佛,理學似道(《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也可以說是唯心的範疇

再後來就沒什麼了,近幾十年就是馬家的天下了

如果lz對中國哲學很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我上面提到的那本書

4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代哲學家就跟本沒有,中國沒有成體系的哲學思想,至少我這樣認為。。。

暈。。。成體系哲學思想至少要上公升到理論高度吧。。。

請問中國古代有哪些唯心主義思想家? 5

5樓:匿名使用者

董仲舒(西元前179~西元前104)

中國漢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西元前 134),董仲舒在著名的《 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他的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採納。

其後,任江都易王劉非的國相10年;元朔四年(西元前 125),任膠西王劉端的國相,4 年後辭職回家。此後,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議,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問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乙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天」的學說 在董仲舒哲學體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學概念,主要指神靈之天,是有意志、知覺,能主宰人世命運的人格神。董仲舒把道德屬性賦予天,使其神秘化、倫理化。同時,董仲舒吸收陰陽五行思想,建立了乙個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的宇宙圖式。

董仲舒還給天體加上了道德的屬性,自然現象成為神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甚至日月星辰、雨露風霜也成了天的情感和意識的體現。

天人感應說 董仲舒天人感應說有兩個要點:①神學的災異譴告說,被認為是天對君。②「天人同類」、「天人相副」說。

上述兩點往往交錯或一道出現。天人感應說牽強附會,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有礙人們正確地認識自然和社會。他宣揚這一學說,也包含著限制君權、維護封建地主階級長遠利益的目的。

人性論 在天人感應的基礎上,董仲舒提出了他的人性理論。他認為人是宇宙的縮影,是天的副本。人的性情稟受於天。

他還指出,人與禽獸不同,具有先天的善質,但這種善質是潛在的,要經過教育才能轉化為人道之善。董仲舒將性劃分為「三品」,認為「聖人之性」是善性,「鬥筲之性」是下愚者 ,都不可以名性 。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名性。

他認為被統治者的大多數屬於「中民之性」,需要統治者加強道德教育。

倫理學說 董仲舒對先秦儒家倫理思想進行了理論概括和神學改造,他認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現。從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出發,並明確指出人性包括「性」與「情」兩個方面。他認為,性表現於外則為仁,可以產生善;「情」表現於外則為貪,可以產生惡。

因此,必須以「性」控制「情」,「損其欲以輟其情以應天」。董仲舒繼承了先秦時期孔子、孟子的義利觀,提出「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的主張 ,強調義重於利。在志與功的關係上,他強調志,主張「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認為動機(志)不善就可以懲罰,不必等到釀成事實。

歷史觀和社會政治思想 董仲舒認為,歷史是按照赤黑白三統不斷迴圈的 。每一新王受命 ,必須根據赤黑白三統,改正朔,易服色,這叫新王必改制,但是封建社會的根本原則,是不能改變的。「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

這種「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上學思想,以後成為封建社會綱常名教萬古不滅的僵死教條 ,起了阻礙社會發展的作用。董仲舒生活的時代,土地兼併日趨嚴重,針對這些情況,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廢除鹽鐵官營等措施,主張減輕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節約民力,保證農時,使土地和勞動力有比較穩定的結合,以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鞏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這些建議和主張在當時有進步意義。

董仲舒把儒學神學化,為當時封建制度提供了主要的理論根據。因而被尊為群儒首,成為漢代和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理論家 。董仲舒著作 很多 ,據《漢書·董仲舒傳 》稱,「凡百二十三篇」,外加說《春秋》的《玉杯》等數十篇十餘萬言。

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嚴可均《全漢文》輯錄的文章兩卷。

6樓:匿名使用者

王陽明。「知行合一」

朱熹。「存天理,滅人欲」

慧能。「不是幡動不是心動,仁者心動」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7樓:匿名使用者

還有慧能,中國最大的佛教宗派禪宗6世祖,著名論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中國古代十大哲學家

8樓:匿名使用者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漢族,楚國苦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2、永遠的」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3、積極而瀟灑的退守者莊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4、民本思想的先驅者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漢族,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經典著作。

5、不是「醇儒」的荀子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新絳)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時人尊稱「荀卿」。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

6、「大一統」的設計者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漢代思想家,政治家。為儒學取得正統地位作出巨大貢獻。廣川人(今河北景縣),漢族。

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其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採納。

7、理學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是宋**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

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8、「致良知」說的宣導者王守仁

王陽明 (1472-1529),漢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創始人。

9、民主思想的啟蒙者黃宗羲

宗羲(1610-1695) 漢族,字太衝,號南雷,尊稱為南雷先生,晚年自稱梨洲老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

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巨集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清初五大師」。

10、被遺忘的隱居思想家王夫之

(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號溳齋,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漢族。

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為什麼大的哲學家都是唯心主義哲學家

為什麼大的哲學家都是唯心主義哲學家?因為那個時代嗯,有很多事情都沒有弄清楚,只能是用唯心論來解釋嗯,科學還不太發展,所以只能用唯心的觀念來解釋,就產生了唯心主義哲學家。有很多哲學家都是唯心主義哲學家,因為如果是唯物主義哲學家的話,那麼他們可能研究的沒有那麼深入。大的哲學家都是唯心主義者,因為他們這個...

非理性主義哲學家有哪些,存在主義的哲學家都有哪些?

非理性主義否定或復限制理性在認制 識中的作用。bai非理性的 這du個術語,通常含zhi 有 為dao理性所不能理解的 用邏輯概念所不能表達的 等涵義。非理性主義往往將理性同直觀 直覺 本能等對立起來。非理性主義在現代哲學和倫理學中流傳頗廣。如信仰主義者的非理性主義宣揚非理性的信仰 叔本華宣揚無意識...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對唯心主義哲學怎麼評價

重點 1.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2.質變和量變的辯證關係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3.真理與謬誤 4.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 5.價值規律的作用 6.經濟全球化 7.壟斷 8.社會主義基本特徵 9.共產主義基本特徵 題庫 一 單項選擇題 1 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狹義上說是 c a 無產階級爭取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