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定風波》中,作者仔詞中是怎樣表現這種人生態度的,結合

2021-03-24 00:10:54 字數 4706 閱讀 5644

1樓:匿名使用者

詞人以道中遇雨這生活小事,上片寫風穿林雨打葉,自己卻是吟嘯徐行,「莫聽」「何妨」兩語,表現不管風吹雨打,仍然安詳自得的心情。竹杖芒鞋勝過馬,表現對官場的厭倦,而一蓑煙雨任平生,寫出自己在自然懷抱裡任情而動的形象。下片寫雨後,春風吹酒醒,斜照山頭相迎,回首來時路,無風也無晴。

以自然啟示對風雨從不畏懼,對放晴也無喜悅,正確的人生態度應該是泰然自若,任天而動。

2樓:匿名使用者

《定風波》這首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作者在這首詞中表現了面對人生苦難之時,無喜無悲、榮辱皆忘、曠達超脫的人生態度。詞人寫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同時還採用一語雙關的手法,詞中的「風雨」既指自然界的風雨也暗指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全詞將深邃的人生哲理寓於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領略不盡。

附:定風波  蘇 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3樓:張倜然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是蘇軾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屬於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這種情懷,遇事便觸發了。《東坡志林》中說:「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寫出這樣一首於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來。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只「莫聽」二字便見性情。雨點穿林打葉,發出聲響,是客觀存在,說「莫聽」就有外物不足縈懷之意。那麼便怎樣?

「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逗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首兩句是全篇主腦,以下詞情都是從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先說竹杖芒鞋與馬。前者是步行所用,屬於閒人的。

作者在兩年後離開黃州量移汝州,途經廬山,有《初入廬山》詩云:「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謂「我是世間閒客此閒行」(《南歌子》)者。

而馬,則是**或忙人的坐騎,即俗所謂「行人路上馬蹄忙」者。兩者都從「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勝過後者在何處?

其中道理,用乙個「輕」點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誠然是輕的,輕巧,輕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帶水的,比起騎馬的便捷來又差遠了。那麼,這「輕」字必然另有含義,分明是有「無官一身輕」的意思。

何以見得?封建士大夫總有這麼一項信條,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軾因反對新法,於元豐二年被人從他的詩中尋章摘句,硬說成是「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於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獄;羈押四月餘,得免一死,謫任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元豐三年到黃州後,答李之儀書云:「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被人推搡漫罵,不識得他是個官,卻以為這是可喜事;《初入廬山》詩的「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則是從另一方面表達同樣的意思。

這種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見他對於做官表示厭煩與畏懼。「官」的對面是「隱」,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來,是這條思路的自然發展。

關於「一蓑煙雨任平生」,流行有這樣一種解釋:「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這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詞選》)從積極處體會詞意,但似乎沒有真正觸及蘇軾思想的實際。

這裡的「一蓑煙雨」,我以為不是寫眼前景,而是說的心中事。試想此時「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了,哪還有蓑衣可披?「煙雨」也不是寫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煙波浩渺、風片雨絲的景象。

蘇軾是想著退隱於江湖!他寫這首《定風波》在三月,到九月作《臨江仙》詞,又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之句,使得負責管束他的黃州知州徐君猷聽到後大吃一驚,以為這個罪官逃走了;結合答李之儀書中所述的「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而自覺可喜,他是這一種心事,在黃州的頭兩三年裡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來,用語雖或不同,卻可以彼此互證,「一蓑煙雨任平生」之為歸隱的含義,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實。不過說「斜照相迎」,也透露著喜悅的情緒。詞序說:

「已而遂晴,故作此。」七個字閒閒寫下,卻是點晴之筆。沒有這個「已而遂晴」,這首詞他是不一定要寫的。

寫晴,仍牽帶著原先的風雨。他對於這一路上的雨而復晴,引出了怎樣的感觸來呢?

這就是接下去的幾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蕭瑟,風雨聲。

」「夜雨何時聽蕭瑟」,是蘇軾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顧來程中所經風雨,自有一番感觸。自然界陰晴圓缺的迴圈,早已慣見;宦途中風雨的襲來,卻很難料定何時能有轉圜,必定有雨過天青的遭際嗎?

既然如此,則如黃庭堅所說的,「病人多夢醫,囚人多夢赦」(《謫居黔南十首》),遭受風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蘇軾於此想得更深,他說無風雨更好。無風雨,則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這便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真諦。如何得到政治上「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

是「歸去」!這個詞彙從陶淵明的「歸來去兮」取來,照應上文「一蓑煙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煙雨迷濛,也比宦途的風雨好多了。

4樓:九鼎國馬兵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

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5樓:【①燃特雷西

一蓑煙雨任平生~

說明了作者安詳自得 隨遇而安的性格

·蘇軾的《定風波》中,作者在詞中是怎樣表現這種人生態度的,結合詩句作分析

6樓:快樂香香飛

詞人以道中遇雨這生活小事,上片寫風穿林雨打葉,自己卻是吟嘯徐行,「莫聽」「何妨」兩語,表現不管風吹雨打,仍然安詳自得的心情。竹杖芒鞋勝過馬,表現對官場的厭倦,而一蓑煙雨任平生,寫出自己在自然懷抱裡任情而動的形象。下片寫雨後,春風吹酒醒,斜照山頭相迎,回首來時路,無風也無晴。

以自然啟示對風雨從不畏懼,對放晴也無喜悅,正確的人生態度應該是泰然自若,任天而動

7樓:劉公尺歡

蘇軾以道中遇雨這生活小事,寫風穿林雨打葉,自己卻是吟嘯徐行,「莫聽」「何妨」兩語,表現不管風吹雨打,仍然安詳自得的心情。竹杖芒鞋勝過馬,表現對官場的厭倦,而一蓑煙雨任平生,寫出自己在自然懷抱裡任情而動的形象。寫雨後,春風吹酒醒,斜照山頭相迎,回首來時路,無風也無晴。

以自然啟示對風雨從不畏懼,對放晴也無喜悅,正確的人生態度應該是泰然自若,任天而動。實為豪放派,給人以啟迪。

8樓:魂戰火龍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靜,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

「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

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蘇軾的《定風波》中,作者在詞中是怎樣表現這種人生態度的,結

詞人以道中遇雨這生活小事,上片寫風穿林雨打葉,自己卻是吟嘯徐行,莫聽 何妨 兩語,表現不管風吹雨打,仍然安詳自得的心情。竹杖芒鞋勝過馬,表現對官場的厭倦,而一蓑煙雨任平生,寫出自己在自然懷抱裡任情而動的形象。下片寫雨後,春風吹酒醒,斜照山頭相迎,回首來時路,無風也無晴。以自然啟示對風雨從不畏懼,對放...

古詩《定風波》的名句是什麼,蘇軾《定風波》中的名句!!!!!!!!

定風波 蘇軾 名句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 定風波 中的名...

定風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要簡短的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的精神。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上片著眼於雨中,下片著眼於雨後,全詞體現出乙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