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這句話是何意思

2021-03-21 05:09:06 字數 6345 閱讀 3170

1樓:血兒

師兄,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來和人就好比人和螞蟻,在螞蟻的眼裡是不可能見到人的,雖然人可能隨時都在他的身邊。因為人太大了,以螞蟻的視角不可能發現那麼大的生命就在身邊。

如果某個螞蟻在靜心的狀態下發現了身邊乙個不可思意的大的生命的存在,在它看來那像山岳一樣的存在,其實也只是看到了人的乙個腳趾。以為這個「神」的外形是腳趾,但那個神不是腳趾,而是整個乙個人體,但在螞蟻的智慧型認知中也只能認識到這一點,是生命的智慧型、視角、自身的因素所決定了,它只能看到這麼多。要想看到人的根本,那螞蟻只能修煉**,或是修出人的智慧型來。

所以說金剛經講:「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釋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我們所有看到的包括天目看到的所有「神」的像,都不是真實的表現。人是不能完全看到 「神」真實狀態的,除非你也修成「神」。「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那是一種境界,而不是:

噢,我懂了這句話的含義了,那我就能見到如來了,不行!你要修到那個境界,才能見到,否則你即使見到了如來,也只是他給你顯現的如意形象給你以鼓勵而已,不是真實的,只要你沒修成,你還在三界內,你看到的都是假象,你即使看到了如來的32相,仍未見如來。故而說:

所有相皆是虛妄。

金剛經總在強調:相即「非相」;世界即「非世界」;微塵即「非微塵」……是名相、是名世界、是名微塵……為什麼哪?是因為佛法、佛國世界是不能用人的語言所能說清的,人沒有那個概念,只能假借人的語言去描述,但佛描述的絕不是表面文字內涵,而是通過人的語言文字這個工具讓學法的人「參悟」那無法用人言描述的「法」,所以說「法」不是學習得來,你天天學、日日念也沒用,「法」是因「悟」而得。

有人拿著一本《金剛經》或是《大藏經》說這是「法」,錯了!那就是人間的一本書而已,可以說什麼都不是,如果說它有用的話,它只是個使人得「法」的工具,而這種工具人世間比比皆是,其實人世間的一切皆是讓人得「法」的工具,一切皆是「法」所成所住,一切自然可通「法」可成為得「法」的工具。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若見一切非一切,則見「法」矣。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切萬法不存在真正實有的相,諸法的法相、名相、事相都是不存在的(《中論》第七品中也專門破斥這三相)。但眾生都執著相為實有,認為某個具有名相的聲音、色法,或是味道的事相有很好聽、很好看、很好吃的法相等等,認為這些相都實有存在。其實,雖然表面看來萬法都有相,不管男人、女人、山河大地等每一種法都有它的行相,但這只是虛妄分別念的假立,除此之外,具芝麻許實有行相的法也是不存在的。

如果通達這一點,就很容易了知有境,也即取相的能境也不存在,從而將萬法的本體都抉擇為般若空性。

心經中也講:舍利子,是諸法空相(是諸法空,無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3樓:煩惱即菩提

見一切皆空,等於見到如來。

4樓:匿名使用者

主觀分別都不是真實存在,如果從最高一層抽象層面來說,萬物沒有分別,沒有主觀分別影響,就是認識到了萬物的本來面目。我說本來面目,即非本來面目,是名本來面目。

5樓:佛道之子

請看江味農居士解「金剛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什麼意思

6樓:現實在說謊之歌

一切你所能看見的事物外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見這些外表的時候,能夠不被這些外表所迷惑,能夠認識到看到的相並不是真實的相,那麼就能達到如來的境地了。

相:又譯示相,佛教術語,源自古印度哲學,指能表現於外,由心識觀察描寫的各種特徵。虛妄:虛假、非真實之意。或略作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乙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擴充套件資料:

金剛般若波羅蜜主要內容

1、全經綱領

發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定位在和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的廣大境界。

根據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係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型,破除在「我」、「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

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在幫助眾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2、觀照實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認識中念念不離物件,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

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

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法相,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

《金剛經》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堪稱一經之精髓。

3、實踐宗要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以空靈自在的心態應對一切法。

《金剛經》中以布施為例,討論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輪):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財物。

一般人心中存在這三種人為的分別,施一錢物,即作一錢物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冥冥中所積累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布施。禪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

「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藉條件關係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

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係,《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即,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捨棄。

《金剛經》說的是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型,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由於該**字艱澀、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作注講解,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禪宗惠能的《六祖壇經》。

7樓:青島的於姑娘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見的事物外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見這些外表的時候,能夠不被這些外表所迷惑,能夠認識到看到的相並不是真實的相,那麼就能達到如來的境地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又在三教合流環境下,明清以來,三教九流都來註解《金剛經》,雜合濃厚的真常理論和儒道信仰。

8樓:shs1號

金剛經第五品的主要中心就是四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這段話是站在眾生位上來說的,你要勇於否定眼前的一切相,它都是虛妄不實的,剎那生剎那滅,因為眾生執實有法可得,故佛為了打破我們對"相"執為實有,故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一件事,若站在果位上來說,凡所有相,並不是虛妄的,本來末見性時相是虛妄,見性後一切相回歸為實相,眼前的一朵花它是如實的存在,它離開了有與無相對範疇,此時說它虛妄不對,說它實有也不對。

其實「諸相非相」最佳的註解可以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就是,諸相它是即色即空,即空即色,有而不礙空,空而不礙有,空有不二,故名為——「諸相非相」,**雲「若見」,不是有個能見所見,也就是不是用意識所能見,這裡含有證的意思,你必須離開心意識,這時候虛妄相就會回歸實相,如來智慧型德相於此顯現。故言——「即見如來」

(參考網上)

9樓:候煊光訪

凡有所相,皆是虛妄:宇宙人生萬有之真實相也。謂一切所見聞覺知之宇宙人生萬法,皆是因緣所生法,皆無真實自體性,皆是虛妄無實,皆是假名假相。

所有相=宇宙人生萬法,虛妄=沒有真實自體。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謂若人能「覺悟一切萬法」都是「虛妄無實的假相」,此人即是「見到萬法實相」了。見=覺悟=以般若智慧型見,非是以眼見之見。

諸相=一切萬法=宇宙人生萬法,非相=虛妄無實的假相,如來= 宇宙人生萬法實相=本來面目=法身=真如。

補充:金剛經雲:「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謂人若能於一切境界萬法中,離一切萬法,即同諸佛。離=不住=不執著。

修學佛法知行者,既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則當不再執著於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精進修學「離一切相」,若能「念念離相=念念不住相」,即是佛。

阿彌陀佛!

10樓:擠擠地鐵就懷孕

你以為你看到了自己,其實你沒有看到自己,你看到的,只是你對自己的想法。

你以為你看到了世界,其實你沒有看到世界,你看到的,只是你對世界的想法。

你看到的所有人事物,無一例外,都只是你對這些人事物的想法。只有所有的想法都安靜下來,你才會看到這些人事物的本來面目。

11樓:真黑暗**師

很簡單,西遊記裡師徒過小雷音寺,就被黃眉老祖變化的如來所迷惑,也就是所有相皆是虛妄,如來並不是如來,只不過為了區分於其它萬千事物,所以叫做「如來」,當你不執著於這些外相的時候,就等著「看見」如來了

12樓:沒得感情

就是說看見的不一定是真的,沒有看見的也不一定。

13樓:love易水曉風

最簡單的理解,閉上眼了什麼都看不到,過去和未來的事情是不是也如此?

請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什麼意思?

14樓:惜惜玖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見的事物外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見這些外表的時候,能夠不被這些外表所迷惑,能夠認識到看到的相並不是真實的相,那麼就能達到如來的境地了。

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乙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

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擴充套件資料:

思想重心

一、著重「無相」:

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之為「離相門」一樣。

《金剛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

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原始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樣的。

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三、著重「利他」的菩薩行:

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莊嚴國土」。《金剛經》著重菩薩「受記」、「度眾生」、「莊嚴國土」,與《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著重佛的體認:

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如來說法,其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度眾生,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其實「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五、佛和法的並重:

早期佛教視舍利塔為佛,從下品到上品般若卻寧取般若經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剛經》是重法又重佛(塔)的(與《法華經》相同),如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這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第五品的主要中心就是四句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這段話是站在眾生位上來說的,你要勇於否定眼前的一切相,它都是虛妄不實的,剎那生剎那滅,因為眾生執實有法可得,故佛為了打破我們對 相 執為實有,故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一件事,若站在果位上來說,凡所有相...

《金剛經》所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和空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大家要注意啊!剛才講叫我們學佛的人要不住相,不住相布施,先說明不住...

《金剛經》有謁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什麼意思

一切你所能看見的事物外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見這些外表的時候,能夠不被這些外表所迷惑,能夠認識到看到的相並不是真實的相,那麼就能達到如來的境地了。相 又譯示相,佛教術語,源自古印度哲學,指能表現於外,由心識觀察描寫的各種特徵。虛妄 虛假 非真實之意。或略作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