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佛教所說的「平常心」和「隨緣」的道理之後,最合適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和理想應該是什麼呢

2021-03-20 11:06:28 字數 5020 閱讀 4792

1樓:虛塵小師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這不僅是禪者的態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生存的禪境。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放得下寵辱,那便是安詳自在。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

凡事不妄求於前,不追念於後,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便識得有事隨緣皆有禪味。在這繁忙的名利場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閒,放鬆身心,靜心體悟,日久功深,你便會識得自己放下諸緣後的本來面目:活潑潑的,清靜無染的菩提覺性。

人們獲得緣不是靠奮鬥和創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型去領悟去判斷。

佛家多講隨緣,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莫攀緣」等說法。「隨緣」不是隨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隨順當前環境因緣,從善如流;「不變」不是墨守成規、冥頑不化,而是要擇善固守。隨緣不變,則是不模糊立場,不喪失原則。

就在世間上做人,要通情達理、圓融做事,這樣才能夠達到事理相融。

隨緣不變,則是不違背真理。莊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執行,既不能改變,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順天安命,鼓盆而歌」;陸賈《新語》雲:「不違天時,不奪物性。

」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緣和合,緣聚則成,緣滅則散,才能在遷流變化的無常中,安身立命,隨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則下恪守不變,在小細節處隨緣行道,自然能隨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我們可曾反省日常的生活,是怎樣過的?生活要有計畫,諸如經濟、作息,甚至是在家中的一舉一動……等,都要有計畫。凡事一有了計畫,都會事半功倍。

生活中充滿苦樂、有無、順逆、窮通、得失,起伏無常,在起伏不定的生活裡,我們怎樣來適應呢?

一、要隨遇而安:在隨遇而安的生活裡,有也好,無也好,多也好,少也好,甚至光榮也好,侮辱也好,都不要太計較窮通得失、順利有無,遇到什麼都能接受,都能安住,就是隨遇而安!

二、要隨緣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或早或晚,或和好人相處,或與壞人為伍,或佔便宜,或吃悶虧。在這善與不善的因緣裡,我們要隨緣生活。

三、要隨心自在:我們的心在生活裡要感到自在,不起差別愛憎的念頭,就像觀音菩薩叫觀自在。觀人自在,是說我的心看人很自在;觀事自在,我看一切事很自在;觀境自在,我對一切境界都很自在。

所以,我們的心能夠安住在自在中。

四、要隨喜而作:不要苦苦惱惱,心不甘情不願地工作,應抱著充滿歡喜、樂趣的心情去工作,生活自然就會美好。

我們應該怎麼樣生活呢?有下列四點:

一、要隨遇而安。

二、要隨緣生活。

三、要隨心自在。

四、要隨喜而作。

2樓:又見

阿彌陀佛!

佛法中平常心就是道,將心住於道中,方式、態度、理想的問題就有答案了。

而隨緣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理想在佛教中稱這為「願」,同樣是為自己設定的目標。

結合其它網友的回答,佛**(僧、俗二眾)的生活方式,以平常心為態度,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學佛的同時發度眾生之大願,因為利他就是利己。

佛**的生活就是修行,懂得佛法,遇事磨心,目的就是遠離妄想、分別、執著,還原清淨本性,而這種生活的重點就在於道,於理、事不起妄想、分別、執著,將心安住於平常之中,隨緣渡化眾生。

3樓:佛經_僧伽吒經

人生的終極意義就是:幸福。

如果修行不能

帶來幸福。那修行就是吃飽了撐的。

如果真理不能帶來幸福。那大家還不如去學歪理。

人生的終極價值就是:不但自己幸福。而且讓眾生都幸福。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4樓:匿名使用者

是以平常心隨緣行一切善法。理想是證成菩提。

5樓:引導者

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

6樓:三順要**

我覺得最適合的生活方式是自在。

7樓:匿名使用者

僧人和居士的生活方式,人生態度和理想就是最適合的。

請問隨緣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8樓:於悠逸呼縱

隨緣,其實應有兩重含義,不掙扎停留於過去,把握目前與當下,是為第一重含義;隨著因緣的流變而適時調整自己,不斷向前,是為第二重含義。由此,過去人們常常說「隨緣」便是代表消極,其實只不過是沒有正確理解佛法所說的「隨緣」的真正含義罷了。

當乙個人真正懂得了「無常」和「隨緣」的道理以後,整個人的心態便有了脫胎換骨的可喜變化。原本,世間的一切色相均是通過人們的「六識」(視、聽、嗅、味、觸、意)進入我們的內心世界,從而激起內心對外界物件的渴求與執取,然而,當我們通過佛法認識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時候,原來所有的色相都不是永恆不變的,只不過隨著因緣的離合而生滅流變,於是,過去建立在他們身上的一切渴求和執取便成為了不再具有永恆意義的掙扎與停滯,煩惱與困苦也就因此而不斷纏繞著自己的內心了。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會為「愛別離」而痛苦萬分,其實,我們是否可以換一種角度去看呢,人們對失去愛人時的那份執著,其實只是源於自己內心的乙份自私。因為,他或她已經離你而去,從此,你不再得到他或她對自己的關懷和呵護了,於是,你覺得這是自己利益的重大損失,對於這種利益損失,你始終耿耿於懷,你無法接受這樣的利益損失,於是,你越來越執著,越來越傷心,越來越憤怒,最後,你開始報復,以至於作出一些害人害己的愚蠢行為。

所以,佛法是不講「愛」的,因為愛會產生無盡的執取,於是,愛也會轉變為恨。

9樓:匿名使用者

隨緣的真正含義是說男女之間的感情,婚姻也可以隨緣,,。。。。。。

10樓:一葉有菩提

隨緣就是不爭取嗎?老禪師的話讓人恍然大悟!

11樓:蘭亭雨點

就是讓它順其自然的意思,隨著緣分去定,不去強求的意思

12樓:匿名使用者

跟著緣分走,跟著感覺走

13樓:史琳嵐

隨緣嘛不要去刻意找尋,一切順其自然

14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不管它了,該幹嘛幹嘛,屬於你的遲早會來!

15樓:哥依然是帥

隨緣含義:

如何隨緣

女聽眾:隨緣是不是說隨緣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天定的東西在裡面呢?

台長答:對了,完全正確,隨緣有天定的東西在,我們很難改變,但是隨緣之後至少心境比較平安,平和,平穩(嗯,明白了)當你心境不平穩不平安的時候,你要明白有些東西是緣和願,緣分在那裡的,你不開心也沒辦法。唯一的促使你更加好好修行來改變這個緣分,來改變這個命(嗯,我明白**,就是說一方面我們要順著這個緣分的這條路去走,另一方面我們還要不斷提公升自己的心境,有心境的改變,你才能改變這個緣分是嗎?

)完全正確。

真正學佛人要隨緣,「隨緣」兩字看起來很容易,要正確地理解和做到並不容易。隨緣有很深的內涵,一般有兩層意思。

第一要隨順因緣,隨順就是隨著順著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對自己現在生活的心態要安心於這個生活的狀態,接受當下的生活狀態,就是你必須要能夠承認自己今天工作生活學習的情況;第二,現在的生活是自己的緣分,自己所處的環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都是前生自己造下的善惡圝果報。無論什麼事情發生要平靜的接受,坦然的面對,接受自己應該得到的緣分,這就是隨緣的第一。

隨緣就是接受現在的現實,「我已經很苦了,我隨緣」,並不是說「我很苦了,我要攀緣」。即使生活條件好一些或者某一方面很成功,不必覺得自己很厲害,也不要驕傲,這是你前世某個方面造下善業。驕傲的人很傻,只不過上輩子比別人多做了一點,善 緣多積攢了一點,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要知道這些都是有時間的——緣分都有時間,等時間到了,緣分就沒了。

不要在有緣的時候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一旦失去緣分的時候就會痛苦不堪。生活條件差一些也沒有關係,那是前世沒有種下相應的善因,從現在開始就補種這個因,很快會得到善果。末法時期善惡因緣果報越來越快,過去做一件壞事不會馬上被發現,現在人脾氣很急,你罵他一句,他馬上罵回你;你打他一下,他馬上也打你;你對他不好,他馬上告你;對他好一點,他馬上也對你好,報應如影隨形,越來越快。

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經歷的坎坷磨難,不要怕,這是我們上輩子欠下的,還完就行了。如果能夠做到隨緣,就不會心有不甘、不平,也不會去羨慕別人,更不會管別人的閒事,只要做好自己當下應該做的事情,在自己現有的條件許可下,拼命種善因,隨緣不攀緣,怎麼會不自在,怎麼會不快樂?

隨緣的第二層含義是把握因緣,通俗的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緣分,如果做事情沒有緣分就做不成,現代話講,我認識某乙個人就能做成這個事情。人與人之間就是要緣分,各種條件成熟,包括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等。為什麼講空間呢?

空間很重要。什麼是空間?一件事情做過之後,如果沒有做成,要留一段時間再去做,不能盯著,物 極 必 反。

時間很重要,夫 妻吵架之後不要馬上覺得能夠和好如初,吵過架之後要有空間,讓你們的心跟心理解,等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慢慢和好。很多人以為吵過架之後「沒事了,我已經忘記了,他為什麼還不忘記啊?氣量這麼小……」不會馬上忘記的,他會記在心中。

給自己留點時間、給自己留點空間,才能把事情做得圓圝滿。

當因緣成熟的時候,必須要把握。各種事物都是在恆常變化當中,一切都是無常的,當緣分出現的時候,如果不能把握住,緣分很快就會消失。當乙個人緣分出現的時候千萬要抓 住,很多人沒有抓 住這個緣分,很快就消失了;很多人沒有聽到佛法,可能一輩子都聽不到佛法;很多人因為小時候沒有果斷地去做某件事情,到老了一輩子後悔。

今天我們大家在美國紐約坐在一起,就是因緣;今天大家都來了,隨順學佛 學 法,跟**一起弘揚佛法,就是隨順。隨順之後,有的人說「我沒空,今天不舒服,想多睡會兒覺」,沒有把握因緣,今天少聽一次,可能就會失去很多的智慧型。有時候智慧型就是不斷累積的,乙個人智慧型不是一天長成的,乙個人的學佛境界也不是一天修成的,而是乙個累積,就像造房子一樣,要一層一層往上造。

第二個含義是把握因緣。真正有智慧型的人,要懂得把握因緣。今天我們學佛人就在把握因緣,因為我們怕失去佛法,我們把握住佛法的因緣,天天做好事、做善事、對別人好,讓別人覺得你是個菩薩,你的因緣果報很快會成熟,就會得到應得的善報。

把握因緣,有時候比得到的隨順因緣更勝之。要把握好自己的每一天,好好學佛,不能天天有漏,否則就會漏盡,漏盡之後就什麼功德都沒有,就隨著命運慢慢轉換。希望大家一定要學會把握因緣。

-----恭錄:通靈活 佛東方臺lu軍 巨集 台長部落格 盧先生

以平常心做非凡事的解釋,平常心對待平常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做事情不要太功利 不要太在意結果 成功了不用太高興 失敗了也不必去悲傷什麼 平常心對待平常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心平氣和面對每天發生的事,用一種很自然的態度,過日子!謝謝採納 平常心 就是平淡的用 旁人的眼光 看事情 平常事 就是無論任何是 都要當成 看慣了的平常事。順其自然 看淡身邊的是與非 形...

能否保持一顆平常心是考試正常發揮的關鍵。這句話有語病嗎 如果

修改為 能否保持一顆平常心是考試能否正常發揮的關鍵 這是典型的前後要照應的病句,前面有能否那麼後半句也要出現 是不是 能不能 都是這樣的 是,看我的 保持一顆平常心是考試能否正常發揮的關鍵。嗯 就這樣 stone磊 多對一了 把能否去掉 有,應該是 能否保持一顆平常心是考試發揮的關鍵 修改病句 能否...

他明白了母親那顆充滿愛意的心改為反問的語氣

改為反問的語氣 難道他沒有明白母親那顆充滿愛意的心嗎?他怎能不明白母親那顆充滿愛意的心呢?母親竟然這麼輕 我心裡很難過改為反問句怎麼改 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裡很難過,不是嗎?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裡很難過,是嗎?反問句的特點 通常反問句是陳述句的改版,是為了強調語氣。如 那怎麼是一樣的呢?這個反問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