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把人生分為四種境界,「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 功

2021-03-20 09:49:07 字數 6011 閱讀 5770

1樓:暕泊磵

a試題分析: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美德」,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也重視倫理道德,①正確;文藝復興運動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教會的禁慾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著眼於人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一種貌似退步的進步思潮,②正確;道家和道教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據此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世園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體現了現代人對天地境界的精神追求,③④正確。故選a。

點評:馮友蘭的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其哲學思想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馮友蘭把人生分為四種境界,「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

2樓:尷兒

a試題分析:①項正確,蘇格拉底和孔子都比較重視道德的作用,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即美德,人生的追求是達到善,孔子更是強調德政;②項正確,文藝復興強調人的自然慾望;③項正確,道家思想強調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④項正確,和諧發展的理念,體現了現代人對天地境界的自然追求。故選a。

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分為四個境界,其中最高的境界是哪個

3樓:天天天藍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又稱「哲學境界」

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分為四個境界,從低到高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

人若只是順著本能或風俗習慣做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所做的事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2、功利境界:

人意識到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必然是不道德的人。所做事情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做的各種事,有功利的意義。

3、道德境界:

人了解到社會的存在,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乙個整體,人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人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

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

4、天地境界(哲學境界):

人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乙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人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人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

有這種覺解,人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4樓:可愛的zzz聖

自然境界

建議看完全文

很有幫助

人所面對的世界是同乙個世界,人所面臨的人生是同樣的人生。就人的「覺解」物件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對於宇宙人生的「覺解」是具體的,有區別的,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嚴格說來,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沒有作為個體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馮友蘭認為對人生境界的區別,只能略其小異,而取其大同。在這種觀念支配之下,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區別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種型別,並依照人生境界的差別,來論釋他所理解的人生意義或人生價值。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種層次最低的境界。馮友蘭認為。生活在這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特徵是「順才」和「順習」。

馮友蘭所說的「才」是人的生物學意義的「性」。這樣的「順才而行」,亦即是所謂「率性而行」。這樣的生活行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這樣的生活完全是一種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生活。馮友蘭所說的「習」,是指個人的生活習慣和社會的生活習俗。「順習而行」,是依照個人習慣和社會習俗生活,這樣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動安排,而是「照例行事」。

所以馮友蘭認為,「順才而行」和「順習而行」,都表明在這種境界中生活的人,對自身的生活和行為沒有了解。人生對於這種「順才而行」和「順習而行」的人來說,是一片混沌。由於這種人對於自己生活的性質完全沒有了解,他們雖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對他們而言,並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由於馮友蘭將人生境界歸之於人對於人生的「覺解」,所以在馮友蘭看來,對於人生是一片混沌的人,並不僅指那些生活在尚未開化的社會中的人,也不限於那些從事簡單工作的人。在工業社會中,在學術工作者和藝術家中間,在道德事功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中,也可能有只具備「自然境界」的人。因為這些人中,有的人的行為和生活,也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們對於自己的生活也是「莫知其然而然」。他們雖然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他們雖然在事功方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他們對於自身的生活和行為並沒有自覺地了解,故他們的人生境界仍只能是「自然境界」。馮友蘭認定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從事比較複雜的社會勞動的人仍可能只具備「自然境界」,是要進一步凸現人生境界只能決定於人對人生的「覺解」,人對人生的「覺解」決定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功利境界」在人生境界中高於「自然境界」。在馮友蘭看來,「功利境界」區別於「自然境界」的地方,在於生活在這種境界中的人,對自己的行為已有了清楚地了解。但這種了解限於通過自己「心靈的計畫」和自覺的行為來謀求自身的利益。

所以「為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的行為特徵。「為利」即是自私。一般而言,動物的行為都有「為利」的特徵。

但不能說「為利」即具有「功利境界」。動物的「為利」常常是一種本能,而非自覺地「為利」,動物不知道通過自己的行為來為自己謀利。乙個生活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也會有為了自己的利益的行為,但這種人的人生境界之所以是「自然境界」,就因為他對於自己的行為和自身利益的關係並沒有清楚地「覺解」。

馮友蘭認為,乙個人在生活中,可以消極地「為我」,也可以積極地「為我」,不論其行為的方式有何區別,但目的都在「為我」或說「為利」。有的人積極地「為我」,其結果也可能使他人得利,他們的行為可能是「功在天下,利在萬世」,他們自己也可能是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但就其人生境界而言,仍然只能是「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是馮友蘭認定的一種較高的精神境界。「在此種境界中底人,對於人之性已有覺解。他了解人之性是涵蘊有社會底」。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499頁。)人性即人的社會性。

社會性既表現為人與人的關係,又表現為人與社會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生活,必然處於同人的各種社會關係中,必然具有自己的「位分」,前者馮友蘭謂之「人倫」,後者馮友蘭謂之「職」。人們依照「倫」「職」的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為,便是「盡倫盡職」;「盡倫盡職」的行為便是道德的行為。

因此,馮友蘭把「道德境界」的特徵概括為「行義」,「行義」即是「為公」。「為利」是「為我」,目的在「佔有」,重「取」;「為公」是「利他」,目的在「貢獻」,重「與」。馮友蘭認為具有道德境界的人,即使是「取」,目的也在於「與」。

「天地境界」不同於「道德境界」,這種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具有這種境界的人,不僅了解人在社會中的「倫」「職」,而且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這種人的行為已不是停留在「行義」,而是「事天」。「事天」是以「知天」為前提的,因此,具有「天地境界」的人,對於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這種了解是對宇宙人生的最終的覺解。

因此,「天地境界」可以使人的生活獲得最大的意義,使人生具有最**值。

5樓:冰箱裡的可樂

超越世俗、自同於大全的」天地境界「。

馮友蘭先生根據他對中國哲學的體悟,曾把「人生的境界」做了「四等」之分,即「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講究實際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誼,不謀其利』的『道德境界』和超越世俗、自同於大全的『天地境界』」。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20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20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政協委員,第六至七屆全國政協常委,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代新儒家」 。

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分為四個境界,其中第乙個境界是哪個

6樓:匿名使用者

自然境界

建議看完全文

很有幫助

人所面對的世界是同乙個世界,人所面臨的人生是同樣的人生。就人的「覺解」物件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對於宇宙人生的「覺解」是具體的,有區別的,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嚴格說來,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沒有作為個體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馮友蘭認為對人生境界的區別,只能略其小異,而取其大同。在這種觀念支配之下,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區別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種型別,並依照人生境界的差別,來論釋他所理解的人生意義或人生價值。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種層次最低的境界。馮友蘭認為。生活在這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特徵是「順才」和「順習」。

馮友蘭所說的「才」是人的生物學意義的「性」。這樣的「順才而行」,亦即是所謂「率性而行」。這樣的生活行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這樣的生活完全是一種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生活。馮友蘭所說的「習」,是指個人的生活習慣和社會的生活習俗。「順習而行」,是依照個人習慣和社會習俗生活,這樣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動安排,而是「照例行事」。

所以馮友蘭認為,「順才而行」和「順習而行」,都表明在這種境界中生活的人,對自身的生活和行為沒有了解。人生對於這種「順才而行」和「順習而行」的人來說,是一片混沌。由於這種人對於自己生活的性質完全沒有了解,他們雖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對他們而言,並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由於馮友蘭將人生境界歸之於人對於人生的「覺解」,所以在馮友蘭看來,對於人生是一片混沌的人,並不僅指那些生活在尚未開化的社會中的人,也不限於那些從事簡單工作的人。在工業社會中,在學術工作者和藝術家中間,在道德事功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中,也可能有只具備「自然境界」的人。因為這些人中,有的人的行為和生活,也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們對於自己的生活也是「莫知其然而然」。他們雖然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他們雖然在事功方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他們對於自身的生活和行為並沒有自覺地了解,故他們的人生境界仍只能是「自然境界」。馮友蘭認定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從事比較複雜的社會勞動的人仍可能只具備「自然境界」,是要進一步凸現人生境界只能決定於人對人生的「覺解」,人對人生的「覺解」決定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功利境界」在人生境界中高於「自然境界」。在馮友蘭看來,「功利境界」區別於「自然境界」的地方,在於生活在這種境界中的人,對自己的行為已有了清楚地了解。但這種了解限於通過自己「心靈的計畫」和自覺的行為來謀求自身的利益。

所以「為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的行為特徵。「為利」即是自私。一般而言,動物的行為都有「為利」的特徵。

但不能說「為利」即具有「功利境界」。動物的「為利」常常是一種本能,而非自覺地「為利」,動物不知道通過自己的行為來為自己謀利。乙個生活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也會有為了自己的利益的行為,但這種人的人生境界之所以是「自然境界」,就因為他對於自己的行為和自身利益的關係並沒有清楚地「覺解」。

馮友蘭認為,乙個人在生活中,可以消極地「為我」,也可以積極地「為我」,不論其行為的方式有何區別,但目的都在「為我」或說「為利」。有的人積極地「為我」,其結果也可能使他人得利,他們的行為可能是「功在天下,利在萬世」,他們自己也可能是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但就其人生境界而言,仍然只能是「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是馮友蘭認定的一種較高的精神境界。「在此種境界中底人,對於人之性已有覺解。他了解人之性是涵蘊有社會底」。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499頁。)人性即人的社會性。

社會性既表現為人與人的關係,又表現為人與社會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生活,必然處於同人的各種社會關係中,必然具有自己的「位分」,前者馮友蘭謂之「人倫」,後者馮友蘭謂之「職」。人們依照「倫」「職」的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為,便是「盡倫盡職」;「盡倫盡職」的行為便是道德的行為。

因此,馮友蘭把「道德境界」的特徵概括為「行義」,「行義」即是「為公」。「為利」是「為我」,目的在「佔有」,重「取」;「為公」是「利他」,目的在「貢獻」,重「與」。馮友蘭認為具有道德境界的人,即使是「取」,目的也在於「與」。

「天地境界」不同於「道德境界」,這種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具有這種境界的人,不僅了解人在社會中的「倫」「職」,而且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這種人的行為已不是停留在「行義」,而是「事天」。「事天」是以「知天」為前提的,因此,具有「天地境界」的人,對於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這種了解是對宇宙人生的最終的覺解。

因此,「天地境界」可以使人的生活獲得最大的意義,使人生具有最**值。

人生應該遠離哪幾類人,人生需要四種人。哪四種?

人生路上,請遠離以下幾種人 人生需要四種人。哪四種?一是好兄弟或好閨蜜 二是一位相親相愛的人 三是提攜相助的貴人 四是能反思對照的自己。男人 女人 死人 活人 誰說的需要四種人,有錢就夠了,別總是看這些有的沒的雞湯,屁用沒有.人生會遇到哪四種人 人生,終會遇見這四種人人生 第乙個是自己,第二個是你最...

審美的四種境界,誰知道人生的四大境界?

人群分布呈金字塔形。四個層次由下往上依次是 豔俗 比如農村的大花布被單,流行歌曲等 含蓄 比如唐詩宋詞等 矯情 比如畢卡索的畫 病態 比如纏足 金魚 太湖石 病梅,哈巴狗 層次越高人數越少,不過到了病態一層,審美觀念往往對社會有一種 效應,將病態美的審美情趣輻射到大眾,從而風靡社會。簡單說吧,我們這...

《人生的境界》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人生的境界》,四種境界其實質是指什麼

本文旨在從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論述哲學的任務。作者認為,人類做事的意義本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人們覺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覺解了,就處於覺悟狀態 不覺解,就處於 無明狀態 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往上是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