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關於氣壓帶風帶的題高中地理氣壓帶與風帶知識點有哪些

2021-03-07 20:47:12 字數 4552 閱讀 4769

1樓:我是白百敗

答案選d,看到來這種圖上來要先看第二源個圈的環流方向

bai,因為第du

二個圈的環流方向與地球自轉zhi方向一致(不管南半dao球北半球,南半球順時針,北半球逆時針。)。這張圖便是一張北半球圖。

那麼答案就出來了,⑥是北半球西風帶,當然吹西南風。至於②,它是副熱帶高氣壓帶,並不是熱力作用形成的,是因為動力作用形成的。故成因的描述自然就是錯誤的。

(至於熱力作用,它就是我們常說的冷高壓熱低壓。而動力作用,是由於氣候在運動過程中做出的補充缺失出氣流造成的。即所有的帶"副"字的氣壓帶都是動力作用形成。)

2樓:匿名使用者

選d①是赤bai道低氣壓帶,是熱空氣上公升du形成的,答案zhia錯誤;⑤是信風帶風向是東dao北專風,答案b錯誤;②是副熱帶高

屬氣壓帶,是暖空氣受重力作用下沉形成的,答案c錯誤;.⑥是中緯西風帶風向是西南風。根據三個風帶方向判斷出該圖是北半球圖的一部分。

3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選c

a不是冷暖空氣相遇形成,是赤道本身高溫

b是東北風

d是西風

4樓:你說的專屬溫暖

1是赤道低氣壓帶 2是副熱帶高氣壓帶 3是副極地低氣壓帶 4是極地高氣壓帶。5是東北信風,6是西南信風,7是極地東風

高中地理氣壓帶與風帶知識點有哪些

5樓:匿名使用者

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大氣環流的概念和特點

概念:指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特點:全球性、長期性、規律性

2.大氣環流的成因及其意義

成因:不同緯度太陽輻射能量差異,造成高低緯間的熱量差異

意義:促進高低緯之間和海陸之間的水汽和熱量運輸、交換,調整全球的水熱分布和平衡,影響全球的大氣和氣候。

二、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1、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① 原因: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

② 規律: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陸地    海洋

熱容量    小    大

透明度    小(太陽輻射集中在表層)    大(太陽輻射可照射到一定的深度)

傳熱方式    靠傳導,傳熱慢    除傳導,主要靠對流,傳熱快

公升降溫速度    快    慢

冬夏季相對氣溫    冬低夏高    夏低冬高

冬夏季相對氣壓    冬高夏低    夏高冬低

高中地理氣壓帶與風帶知識點

三、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高一地理。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幾個很簡單的問題。

6樓:o綠色背影

箭頭代表氣流於運動的方向

風到達北緯30附近上空時偏轉成了西風:赤道地區受熱較多暖空氣上公升,在高空形成高氣壓,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氣由高壓流向低壓地區)南北分流.以往北走的氣流為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極上空(南風),但一旦偏離赤道,則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向右偏),南風逐漸向右偏轉成西南風,到達北緯30度附近上空時偏轉成西風,此時地轉偏向力與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風向不再變化,在北緯30度緯線上空並與該緯線平行,

為什麼會發生偏轉?  因為受到兩個力- 地轉偏向力和氣壓梯度壓力, 為什麼不是西南風? 因為在30度維度附近  兩個力抵消了,沒有力施加  自然就不會改變方向

3.為什麼會堆積下沉

剛才說到30度附近 收到的兩個力抵消了 沒有前進的動力  然後呢  赤道方向仍然不斷地來風  然後受重力影響 就會下沉  形成堆積

有問題隨時追問~

一道高中地理題目,關於氣壓帶風帶風向的,急求解析

7樓:孩子

風吹的時候,箭尾面積大,風把它吹向了東南指向,實際上風向是由西北吹向東南的,所以吹的應該是西北風。

標準一點的解釋還是去問問老師吧

8樓:匿名使用者

風向是風吹來的方向。

第一題風向標的箭頭指向就是風吹來的方向,指向西北方向,所以是西北風。

箭尾大,與風吹來的方向相反,是風吹去的方向。

9樓:水雲間

風向標的箭頭永遠指向風的**,其原理其實非常簡單:箭尾受風面積比箭頭大,若箭頭及箭尾均受風,箭尾必會被風推後,使箭頭移往風的**。

所以,風向標指示的方向,就是風向,風吹來的方向。

10樓:德拉佩爾

風向標是特殊的,判斷風向標的風向要根據箭頭所指,如果不是風向標的話才是風吹來的方向。

求問幾個高中地理氣壓帶和風帶的問題【回答加分】

11樓:匿名使用者

1、北半

球夏季,南北半球氣壓帶北移,北半球冬季南北半球氣壓帶南移。

2、信風帶由副熱帶高氣壓帶指向赤道低氣壓帶,在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故形成東北風。主要觀察風向時要背風而立。

3、當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到北半球時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會變成西南風。

4、不是。南亞和東南亞的夏季風是西南季風,冬季風是東北季風。

12樓:匿名使用者

1,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和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和北半球氣壓帶向南的壓力區北移。

2,指向的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的信風,由轉偏向力在北半球,右側,這樣形成的東北風。主要觀察風的下風地位。

3,在地轉偏向力北移到北半球,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將成為西南風。

4,沒有。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夏季風是西南季風,東亞冬季風的東北季風。

13樓:學英語的立白

1.你這個問題問的不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是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整體移動的,而季節是相對於南北半球來說的,北半球的冬季也是南半球的夏季,所以沒法具體回答,對於這個問題,太陽直射點往哪移,全球氣壓帶風帶就往哪移,我只能這麼回答你。

2.風向由高壓指向低壓,即副熱帶高氣壓帶指向赤道低氣壓帶,在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故形成東北風,南半球往左偏,則形成東南風。

3.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來到北半球,受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風向向右偏,形成西南風,這也是印度西南季風,即印度夏季風的成因。

4.不是。首先要搞清楚季風的形成原因,季風一定形成於有寬廣的大陸和廣袤的海洋,因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而形成季風。

故在亞洲,只有南亞,東南亞和東亞受季風影響。其中東南亞和東亞夏季受東南季風,冬季為西北季風。而印度則是夏季吹西南季風,冬季吹東北季風。

菲律賓屬於東南亞故季風風向同我國一致,但是東南亞主要受東南季風影響,很少受到西北季風的影響。

14樓:匿名使用者

問題很複雜,要具體分析

15樓:匿名使用者

第二題--副高是高壓,赤道是低壓,北半球高壓指向低壓並向右偏轉所以就形成東北風了。南半球同理。

第三題--西南風

高中地理 氣壓帶和風帶 地中海氣候

16樓:翠花不想上酸菜

氣溫線是凹的

,月份卻是從1到12,說明這個圖表示的地區在南半球,7月份為冬季。該圖7月份降水多,其他月份降水少,也就是說該地冬季降水多。而地中海氣候是所有氣候型別中唯一乙個冬雨型氣候。

因此判斷該圖表示的是地中海氣候~~~~

17樓:匿名使用者

該地7月份是一年中氣溫最低的月份,說明該地位於南半球。最低月均溫高於於0°c,低於10°c,說明該地氣候為**帶或溫度海洋性氣候。該地6月-9月降水明顯多於其他月份,說明降水集中於冬季,氣候屬於地中海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分布比較均勻,沒有明顯的雨季、旱季。該氣候不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

18樓:匿名使用者

自然地理 這塊我以前真學的真不錯的 這麼多年了 忘了許多。 **帶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是十三種氣候型別中唯一一種雨熱不同期的氣候型別。

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頻繁活動,氣候溫和,最冷月氣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燥少雨,雲量稀少,陽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公釐,冬季半年約佔60%—70%,夏季半年只有30%—40%,冬季降水量多於夏季。

如果將地中海地區全年降水量製成條形統計圖,就會發現它會形成乙個盆狀弧線。

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圖是拿來幹什麼的

由副高向赤道低氣壓帶風向確實是向右偏的,而你只是從你看圖的方向來判斷風的偏向。實際上風的偏向是根據風執行的方向來判定的 方法 順著風向即背風而立如果風往右偏則風往右偏,如果風往左偏 地理問題 寫出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分布規律是什麼 規律 一共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 氣壓帶和風帶間隔分布 氣壓帶中高低...

高中地理題,求詳解,高中地理題,求詳解

15a因為烏拉圭經濟不發達,物價低,所以 低 16b材料中明確提到阿根廷政策限制牛肉出口 17b地圖上很多河流看到沒,河流一般都是從山地發源,流向平原,由高到低流動,你見過平原有很多河流嗎?一高中地理題 求詳解!肯定是6月22日啊,北京是位於東八區,而西經15在北京的西邊。而且既然你已經推算出西經1...

高中地理題

我覺得這道題應該考察的是人口結構型別與城市化發展階段的關係。從右圖可以看出 該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現象非常嚴重,從課本知識來判斷 該地區應該是發達國家 並且該地區的人口增長比較緩慢 同樓上觀點一致 a c 排除 b d的區別在 城市化水平和總的人口增長 b 明顯看出總人口是呈較快的速度增加的 與右圖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