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問題的新特點不包括什麼

2021-03-07 13:44:26 字數 4750 閱讀 4550

1樓:家有萌妹小晶晶

1.都市景觀設計的人文觀

伴隨著科學發展觀在人類城市化中的實踐指導作用日益突出,20世紀後期國際範圍內的都市計畫理念發生了明顯的轉型,從早期側重建築外形到重視經濟發展計畫,再到後來強調都市社會、經濟、生態的協調控制,21世紀以來更進一步突出了現代都市發展的人文內涵、審美取向和都市的可持續發展等三大理念,這些都市計畫總體性的新進展對當代都市景觀計畫理論與實踐轉型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所謂注重城市人文內涵的發展,是指受西方人文主義傳統的影響,都市景觀建造貫穿了對滿足居民個性需要的關注,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重新崛起,都市發展理念中的人文關懷也更為突出。

所謂注重城市的審美取向,是指作為融合著有形景觀和無形文化的都市美景,既是人類創造的一種文明的綜合展示,本身也是當地居民素質、行為、理念和精神追求的抽象整合。當代國際最新的都市計畫與管理理論,已將都市形象塑造和維護視為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

如果說以人為本和審美取向是都市發展理念中的良好傳統,那麼現代都市景觀新發展理念的第三大主題——可持續發展,則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了。在2023年召開的聯合國斯德哥爾摩會議上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中,已體現出現代人要求都市區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意識,該宣言的主旨便是強調「發展」,是涵括政治、經濟、文化、人類自身和諧平衡的過程。宣言明確提出「人類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須加以規劃,以避免對環境的不良影響,並為大家取得社會、經濟和環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

」乙個都市的整體規劃,不僅要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而且應該更加重視都市環境景觀美感的設計與規劃,形成自己具有個性的、優美的都市景觀形態。在選擇都市用地時,除根據都市的性質規模進行景觀設計用地的調查分析之外,還要從都市環境景觀要求出發,對用地的地形地勢、河湖水系、名勝古蹟、綠化林木、有保留價值的建築以及周圍地區有無價值優秀自然景觀可供利用,並進行調查分析,以便能組織到都市的總體規劃之中,並在進行都市總體規劃的方案比較時進行綜合考慮。

美國學者凱文·林奇在他的《城市印象》中,專門論述了都市景觀的感覺形式。強調建立環境景觀印象。環境景觀印象主要體現在環境景觀的可識別性。

環境景觀印象由幾個因素構成,它們是街道、邊沿、區域、結點、標誌。道路主要是指大街、步行街、公路、鐵路和運河等;邊沿是指河岸、圍牆等;區域是指城市裡較大部分;結點是指道路交叉位置,如十字路口;標誌是指空間中易突出的物體,它是指建築物、雕塑、招牌、店鋪、山丘、塔等。他還論述了環境景觀印象的形式特徵與作用,其主要表現在其單一性、簡明性、連續性以及對比性等之中。

這是西方學者對於都市景觀內涵較早較系統的乙個描述。

我們認為都市景觀是把建築、園林、雕塑、道路、街區、廣場等實體內容,加上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社會制度、風土人情的影響,以及民族傳統和地方特色,從巨集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區域性、從時間到空間上加以綜合作用而構成,是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的綜合體。都市景觀需要通過現代的理念來趨向完善和完美。

現代景觀的設計也便是將各類要素根據在都市中的功能型別組合為乙個有機的景觀形態整體,通過科學方法和藝術手法的交織使用,使都市景觀既和都市圈的生態系統和諧共處,又使每個都市的特色更加鮮明,更激發起居住者一種審美的情趣。因而在都市景觀要素分析中,我們首先便面臨著景觀要素,景觀形態和都市功能、都市生態的多重有機整合。

都市環境景觀設計與布局,是根據都市的性質、規模、現狀條件、都市總體規劃等,來決定都市景觀設計的基本戰略思路及確定都市環境景觀設計的基本框架,既然都市景觀設計僅僅是都市整體計畫的乙個組成部分,那麼景觀設計便不能脫離整體布局。

2.都市環境景觀與都市總體藝術布局關係應是相互包容,相互映襯

都市總體藝術布局處理的目的,主要是要求都市有優美的環境景觀和良好的環境,都市藝術布局要有美學要求,美有自然美與人工美之分。自然的基本元素與城市的基本元素結合起來,在城市空間的塑造中保持這些即使很細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觀部分。城市形態的一些現狀部分,應該保留,但是相應的城市功能可以發生調整變化。

地勢山丘,江河湖海花草林木為自然美;建築雕塑橋梁為人工美,都是環境景觀要將兩者合理融合相互包容,相互輝映。

今後新城的居民將來可以在這樣的城市空間去休閒、休息或者僅僅就是觀賞和回憶自己過去熟悉的文化和環境。它們應該是今後新城公共空間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在具體的規劃設計中當然它會與開發、建設前的現狀發生變化,帶來相應的區別與不同。

比如這樣的自然人文基本元素和城市元素,它們不同的比例、尺度,不同的方位、定位,不同的功能與位置等,所有的一切都應該能夠幫助去為整個新城創造乙個合理的、有理由、有因果關係和城市可識別性的生態可持續性的健康城市發展景觀。

當代都市景觀設計應是都市文化創造與傳承的統一,都市景觀的設計既應有所創造創新,更應包含著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因而其景觀設計必須和舊城保護、都市更新相互協調、相互依存。在這方面,日本的都市計畫中重視傳統景觀的保護規劃是成功的範例。

二、都市景觀設計的美學思想底蘊

儘管人類對都市文明的審美需求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應承認是有現代科學意義上的都市景觀計畫,不論其理論還是實踐,均不足百年,我國城市學者王建國博士曾從城市設計史的角度,將現代都市景觀建設大致歸納為三個階段,[2]即:20世紀20年代以前的第一代城市設計,從總體上看,貫徹的是「物質形態決定論」思想,其對城市空間環境施加產生的影響主要是視覺有序,對較大版圖範圍內的建築進行三度形體控制,所遵循的價值取向和方**系統基本上是建築學和古典美學的準則,直覺感性多於科學理性。第一代城市設計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奧斯曼、艾納爾、西特等,他們對城市的興趣「在於人造形式方面,而不是抽象組織」(n.

schulz, 1979)。西特認為,「城鎮建設除了技術問題,還有藝術問題」,他於19世紀末創立的「視覺有序城市」影響了其後不少的城市規劃設計師。

第二代城市設計師在城市建設中遵循了經濟和技術的理性準則,但仍信奉「物質形態決定論」和2023年「包浩斯」的設計理念,並用建築師和精英的視角看待城市問題,(包括社會和經濟問題),他們採取的是「把磚瓦沙石和鋼鐵水泥在地面上作一不定期組合的那種物質和空間環境的解決方法」(p.hall,1975)。他們把城市看作是一架巨大的、高速運轉的機器,注重的是功能和效率,注重在建設中體現最新科學和技術成果,而技術美學觀念和價值系統由此而產生,代表人物有:

柯布西埃、科斯塔、克萊爾兄弟等。第二代城市設計發展到50年代末時,其內在目標,方**特點等又由於世界性社會發展的新特點而產生了新的完善和發展。總的說,第二代城市設計滿足了現代城市建設中的一些顯見的現實需要,功不可沒。

後期提出應把設計物件放到包括人和社會關係在內的城市空間環境上,用綜合性的城市環境來滿足人的適居性要求,並且考慮了特定城市的歷史文脈和場所型別,同時,旁系學科如心理學、行為科學、法學、系統論等亦滲透到城市設計中。而大部分的實施物件卻相對縮小到城市界內的儲存、開發和更新改造方面,這一時期的城市設計已成為綜合性環境設計的乙個分支。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第三代城市設計,亦即「綠色城市設計」,通過把握和運用以往城市建設所忽視的自然生態的特點和規律,貫徹整體優先和生態優先的現代性,力圖創造乙個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美麗家園。為此,他們除運用第二代城市設計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技術外,還充分運用了各種可能的科學技術、特別是城市生態學和景觀建築美學的一些適用方法技術來實現這一目標,代表人物有麥克哈格、西蒙茲、荷夫、楊**、赫爾佐克、皮阿諾、羅傑斯等。溯其淵源,綠色城市設計與早期的「花園城市」(garden city)、「有機疏散」(***anic decentralization)及「廣畝城市」(broadacre city)思想有一定的內在的相關性,與以往相比,綠色城市設計更加注重城市建設內在的質量。

追求的是一種與「可持續發展」時代主流相一致的,適度、溫和而平衡的美麗城市。

在這近百年的現代都市美學追求中,歐美以及日本等城市化先進國家湧現出了不少重要的都市景觀理論和都市美學設計大師,例如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主義」、蘆原義信的「空間秩序論」和西蒙茲的「大地景觀」構想。這些代表性人物和其觀點至今仍滲透在世界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程序當中。

柯布西埃關於都市計畫的理論,被稱為「城市集中主義」,其中心思想包含在兩部重要著作中。一部是發表於2023年的《明日的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另一部是2023年發表的《陽光城》(the radiant city)。他的都市規劃觀點主要有四點:

(1)他認為傳統的都市,由於規模的增長和市中心擁護加劇,已出現功能性的老朽。隨著都市的進一步發展,都市最中心部分的商業地區內交通負擔越來越大,而這些由於對於各種事業又都具有最大聚合作用,需要通過技術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2)關於擁護的問題可以用提高密度來解決。

就區域性而論,採取大量的高層建築就能取得很高的密度,但同時,這些高層建築周圍又將會騰出很高比例的空地。他認為摩天樓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緊張,提高都市內部效率的一種極好手段」。(3)主張調整都市內部的密度分布。

降低市中心區的建築密度與就業密度,以減弱中心商業區的壓力和使**合理地分布於整個都市。(4)他論證了新的都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納乙個新型的、高效率的都市交通系統。這種系統由鐵路和人車完全分率的高架道路結合起來,布置在地面以上。

他遵循的都市機械美學原則是:(1)以幾何為基礎去創造潔淨、簡單的外形。(2)崇尚秩序、功能與樸實。

(3)理性與效率至上。(4)現代的建築要使用現代的建材。(5)摒棄裝飾,尤其是仿古。

(6)追求標準化、重複化。

根據機械美學思想和原則,柯布西埃於2023年發表的《明日的城市》一書中,假想了乙個300萬人的都市:**為商業區,有40萬居民住在24座60層高的摩天大樓中;高樓周圍有大片的綠地,周圍有環形居住帶,60萬居民住在多層連續的板式住宅內;外圍是容納200萬居民的幾何形構圖。矩形的和對角線的道路交織在一起。

規劃的中心思想是疏散都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綠地、陽光和空間。

機械美學的城市設計思想的重點是「秩序」(order),而秩序的基礎是幾何,是直線,是直角。藝術是「完美秩序」的追求,藝術是人創造的,它服從於自然規律。「秩序是每乙個活動的鑰匙,感性是每乙個行動的指引。

在混亂中出現純淨的形。它帶來力量,安定人心,又能使美具體化。這樣,人的心智並沒有白費,他以適當的工具去創造了秩序(梁鶴年,1999)。

」這就是柯布西埃的美。

中國如今存在的重大社會問題有哪些

在當代,最突出的社會問題是 人口問題 生態環境問題 勞動就業問題 青少年犯罪問題和老齡問題。人口問題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是當代許多社會問題的核心。雖然它在不同國家的具體表現各異,但其實質主要表現為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失調,人口增長超過經濟增長而出現人口過剩。以中國為例,當前社會生活...

人口老齡化社會帶來什麼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會帶來哪些社會問題

人口老齡化的巨大壓力,考驗著 規劃養老的能力。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中國有各類老年福利機構37623個,養老床位245萬張,僅佔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1.5 不僅低於發達國家5 7 的比例,而且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2 3 的水平。此外,養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還需要大量的適合老年人心理...

護理管理標準不包括,護理管理的特點不正確的是

1 統一化 是對重複性的同類工作和事物規定統一的質量要求,以保證護理服務質量。2 規格化 是物質性質量標準的主要形式。其實質是將物質技術質量定型化和定量化。3 系列化 是同一項工作中各個工作環節同時進行標準化的一種形式,主要是使醫療服務的各個工作環節達到技術質量和服務質量系列配套的標準化工作。4 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