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和元代瓷器體現出的審美差異急!!談談宋元兩代瓷器形制,裝飾技法及審美情情趣的差異性

2021-03-07 05:31:44 字數 6038 閱讀 8149

1樓:汝瓷筆洗

宋以後,由於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文人、士大夫對美術的熱愛形成了藝術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對瓷業提出了新的審美要求,走向了立足於觀賞角度的審美境界。宋瓷的美學風格,以沉靜雅素為特色,表現為含蓄而不外露,自然而不雕琢,這主要在於宋瓷重裝飾的釉色之美,更追求釉的質地之美。

如景德鎮青白瓷的釉色晶瑩如玉,龍泉青瓷釉色的青翠晶潤,這些釉色裝飾,正說明了當時人們對美追求及審美意念的提高,以及從尚新的審美意識與深厚的傳統文化精髓。宋瓷的裝飾美不光體現於釉色的裝飾,還包含刻、劃、剔或鏤空裝飾、化妝土的裝飾及彩繪裝飾。彩繪裝飾是中國陶瓷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種裝飾方法,宋代瓷的彩繪裝飾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隨著元代青花瓷的燒製成功,瓷器上的刻、劃花和印花裝飾技法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而讓位於彩繪。元青花瓷裝飾十分講究布局、構圖,講究青白相映、疏密相間、虛實相生,儘管其裝飾層次多、畫面滿,有的裝飾圈達十幾層之多,然而卻層層有別,主次分明且渾然一體,使人感到豐富而不繁雜,飽滿而又分明,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與形式美感,深受人們的珍視與喜愛。

這就是兩代瓷器審美差異的大體論述,不盡詳細,供你參考。謝謝

2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內斂 元代熱烈

元代瓷器的風格特徵

3樓:冬哥

元代瓷bai

器明顯具有草原民族的獨特風格

du,在瓷器zhi器物器形上都新創dao燒了許多蒙古族特有的回器物型別。創燒單色答釉也比前代精美。設立樞府專門管理燒造瓷器,樞府燒出的白瓷為甜白釉色,被後世稱為「樞府瓷」。

並且此時對外**、中西文化交流頻繁,開始燒造大量外銷瓷。元代盛行大量燒造的青花瓷大多數就是提供外銷到中東眾多伊斯蘭國家。在創燒眾多新品種時,並繼承和發展了宋代的鈞窯和龍泉窯,釉色肥厚圓潤,器形圓壯。

很多地方都有明顯吸收漢文化特點。

急!!談談宋元兩代瓷器形制,裝飾技法及審美情情趣的差異性? 5

4樓:匿名使用者

青白瓷造型豐富,應有盡有,除日常生活用器碗、盤、碟、盞之外,還有酒具、茶具、文房用具、陳設器、衛生用具、照明用具、祭器、冥器和宗教造像等。現就其主要產品造型特徵簡述如下:

1、碗,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備飲食用具。它以大口,深腹,小足為特徵。又因時代不同而底足富於變化,有圓底,圈足,平底,實足(又稱圓餅足、假圈足)。

口有花口、唇口、敞口、撇口、侈口。腹有斜腹壁、弧腹壁和折腹三種。宋代碗的形制繁雜,形式也具多樣化。

如斗笠碗、高足碗、唇口碗、花口碗等。北宋早期碗類基本保持了五代風尚。產品以敞口、花口、矮圈足為常見。

裝飾工藝基本上不採用五代支釘疊燒法,因而碗內未見支釘墊燒的痕跡。這時產品素面較多,紋飾簡單,以雲氣、篦點紋為常見。北宋中後期,青白瓷碗大量出現,碗的品種也有變化,出現了高足碗、芒口碗、花口碗、侈口碗、斗笠碗等,且紋飾也逐漸繁密,有蓮荷紋、菊紋、鸞鳳紋、游禽紋、水波紋、雲氣紋等。

北宋芒口瓷,採用多級盤缽式墊燒窯具,而支圈組合式覆燒法,廣泛使用在北宋中後期。南宋碗式多為花口碗、斗笠碗、芒口碗、侈口碗等。紋飾常見有云龍紋、蓮荷紋、菊瓣紋、慈菇紋、嬰戲紋等。

此外還有澀圈芒口碗等。

元代碗的造型基本上保持南宋的風貌,而紋飾極為豐富,前期青白瓷仍是主要瓷器品種。碗類以敞口、弧壁碗為常見,以折腰碗獨具時代特色。中期以後,卵白釉瓷的創燒成功,青花瓷和各種顏色釉瓷問世,故青白瓷生產逐漸衰退,元代江西景德鎮窯由於焙燒工藝的變化,碗底足改宋代小於圈足的墊餅墊燒法,為大於圈足的墊餅墊燒法,因而其碗類部分底足有釉,有的則無釉,較少有墊燒的火石紅痕跡。

2、盒,為生活日用品,由器身和器蓋兩部分構成,蓋多微鼓,器身與蓋的高度近似。造型多為圓形,還有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瓜形、果形、花形等。按用途可分鏡盒、藥盒、油盒、香盒以及梳妝用的奩盒。

此外還有大小相套的子母盒,夾層塑男女房事圖象的春宮盒。青白瓷盒在宋代廣為流傳。元代繼之,但瓷質粗劣,造型和紋飾簡略。

從其造型與紋飾看,宋代青白瓷盒發展趨勢是由繁到簡。盒子底部多印有姓氏,如陳、葵、汪、吳、藍、朱、徐、程、張、潘、段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吳家合子記」銘文盒,這充分反映了盒子在宋代普遍使用,為了推銷產品,盒子底部多印上姓氏銘記作為產品的推銷商標,從乙個側面,也可看出當時商品競爭的激烈程度。

3、罐,是青白瓷中常見器形,屬盛貯器。以廣口,深腹,平底或圈足為特徵,有的配蓋,有的無蓋,但肩上置系,一般紋飾簡單。宋元青白瓷罐多為小件皿,其用途不一,有的系文房水盂,有的系婦女用粉缸,有的用於貯存茶葉。

而形制稍大者,也可用於貯存珍貴的食物,它們總的特點是小巧精美,大部分屬實用器皿,而堆塑四靈紋蓋罐,卻是一件製作考究以釉裡紅裝飾為特徵的隨葬冥器,彌足珍貴,為研究元代瓷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4、瓶,為吸水和貯存液體器皿,也是一種陳設用瓷,亦可作貯存器具,一般體形修長,小口,深腹,平底或尖底,或矮圈足,從陶到瓷各地窯場均有燒造。宋元青白瓷瓶,造型多樣,紋飾豐富。有梅瓶、玉壺春瓶、扁瓶、葫蘆瓶、膽瓶、瓜稜瓶、淨瓶、六管瓶、弦紋瓶、花口瓶、雙耳掛環瓶、堆塑龍虎紋瓶等。

在諸多瓶中,數堆塑龍虎紋長頸瓶獨具江西地方特色,體型一般較大,最大通高達一公尺以上,整個體形顯得修長,敞口(或平口),長頸,圓鼓腹下收,矮圈足外撇,肩上貼塑立俑12個,還配有龍虎日月、伏聽俑、文武士俑以及鹿、鳳凰等,置尖頂立鳥蓋,屬冥器,一般都成對出土。它**於漢代《原陵秘葬經》,按照宋代的葬制將大夫至庶人墓隨葬單個「冥器神煞」縮小,集中於瓶上,這樣,既符合葬制的要求,又簡化隨葬品數量,這種堆塑龍虎紋青白瓷瓶,開始出現於北宋,其時代特徵明顯。一般為盂口,長頸,豐肩,圓鼓腹下收,圈足外撇,頸長和腹長相等,頸部堆塑簡單稀疏。

據現有資料,最早的一對堆塑龍虎紋瓶繫北宋嘉佑二年(1057)墓出土的,其頸部僅塑罩爪龍虎紋各乙隻,等距離置三個泥條把手,口部配立帽形飛鳥紐蓋,而政和八年(1118)堆塑龍虎紋瓶不設把手,在其頸部增加了雞犬和日月圖案。

南宋是青白瓷堆塑龍虎紋長頸瓶最盛行時期,它的造型與特徵與北宋有明顯的區別:(1)頸長大於腹長(有的相當於腹長的一倍);(2)頸部堆塑緊密,除龍虎紋外,還增加了一週立俑,一般為12個,有的還有伏聽俑、文武士俑以及鹿、馬、雞、犬、鳳凰、龜、蛇等;(3)在嘉定年間以前頸部一般是以塑荷葉邊形附加堆紋承托立俑,此後則多用凸弦紋承托,此種裝飾手法,一直延續到元代;(4)南宋前期頸部裝飾以弦紋為地,中晚期不見;(5)腹部大多無紋飾,也有少數腹部飾八卦紋;(6)南宋晚期頸部裝飾的堆塑體積變小,紋樣模糊,布局稀疏。景定四年(1263)以後,堆塑出現龍虎頭部和日月懸空以朵雲承托的裝飾。

元代堆塑龍虎紋長頸瓶的特徵:(1)初期基本保持了南宋晚期裝飾風格,大德(1307)以後就有明顯的變化,頭部堆塑裝飾體積變小,布局稀疏,雞、犬、鹿、馬等堆塑紋普遍不見。蓋頂變矮,立鳥肥胖。

(2)中期後(1314-1320)肩部裝飾立俑數量逐漸減少,延佑二年(1315)出現有的立俑為11個,天曆三年(1330)有的立俑為9個,10個,至正二年(1324)出現有的立俑為8個或9個,甚至少到只有6個立俑的堆塑瓶,根據紀年墓出土地域分析認定,此種堆塑長頸瓶以贛中平原為中心向四周擴散,江西約有1/2以上縣市的宋元墓均有青白瓷堆塑龍虎紋長頸瓶出土。鄰省湖北的黃梅、黃石、浙江的江山,福建的邵武,湖南醴陵等地也有出土。而江西這些地區當時文化經濟繁盛,用如此眾多的堆塑瓶來隨葬,是人們信仰宗教的反映。

道教正乙派活動的中心貴溪龍虎山就在這個區域內,那裡有道教上清宮天師府等大批建築,至今還供國內外遊人參觀。因此筆者認為堆塑龍虎紋長頸瓶,系江西境內道教信徒特殊隨葬品。

5、壺,以小口長頸,圓腹或扁腹,平底,實足或圈足為特徵。其功能為酒具、茶具、衛生用具,也有用於娛樂的。宋代青白瓷器,品類多樣,造型豐富,加之飲酒,鬥茶之風盛行,酒器、茶具的廣泛使用,壺的製作日益精美。

始見於五代的注碗(亦稱温酒壺)到北宋已廣為流行。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四《會仙樓》條載:「凡酒店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坐飲酒,亦須用注碗一副。

」這一記載和北宋出土青白瓷注碗相吻合。

根據出土紀年資料,青白瓷注碗最晚在北宋中期就已廣為流行,江西南豐窯在北宋嘉佑二年(1057)就已生產出精美的注碗,奇怪的是這種精美的注碗降至南宋,江西地區幾乎不見出土,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作為溫酒器的一種,可能與玉壺春瓶的出現有關,宋代青白瓷壺類中最為流行的是青白瓷執壺這一品種,北宋早期以喇叭口,長流為特點。

進入南宋,壺類變化較大,壺類普遍加蓋加紐,流長,把長,紋飾繁雜,元代青白瓷壺較宋代簡化,一是以玉壺春瓶為壺身,對稱處塑流和柄,或加紐和蓋。另一類就是葫蘆執壺,它和宋代的相比較有差異:一般多無蓋,無紐,長弧形圓把,圓管狀彎流和壺身圓鼓,此外在少數民族地區還流行多穆壺。

6、爐,亦稱薰爐、香薰或香爐,系古代焚燒香料的衛生用具,大口,深腹,平底,圈足或三足為特徵,部分配有精巧鏤空蓋。其造型多樣,形式美觀,裝飾豐富,亦可作陳設用器。宋元兩代,青白瓷香薰較為常見,為人們日常用具。

綜觀宋元各種薰爐的造型,給人的印象是當時工匠們對爐的製作設計精巧,飄香四溢,給人以美的享受。薰爐是人們使用香料必備的衛生器具。爐的發展形制從大到小,由繁到簡,同時也說明宋代是薰爐的生產、使用全盛時期,元代是它的沒落時期,明清以後,終因人們生活情趣的變化,而不及宋元青白瓷薰爐繁盛。

7、盤、碟、盞,是常見食用器皿,其造型特徵:敞口淺腹,平底,臥足或矮圈足。盤,大而腹深;碟,小而腹淺,是瓷器實用器皿中的大宗產品。

唐宋以來,瓷盤的使用普遍,造型多樣,有花口、唇口、菱口、菊瓣口以及折腰,折沿等各種盤。宋元青白瓷盤、碾,一般是承襲前代的造型,器型變化不顯著。

碟的出現,首見於浙江德清縣出土的春秋時期原始青瓷碟。它往往伴隨碗、盞一道出土,有時碟、盤、盞是很難嚴格區別的。2023年九江縣北宋早期雍熙三年(986)阿周墓出土青白瓷五瓣葵口盞是目前發現的青白瓷最早的實物例證。

彌足珍貴。

8、缽,盛貯器。以斂口,敞口,深腹或淺腹,平底,圓底,圈足或三足,口大底小為特徵。缽這種器形的發展規律:

唐代的缽為斂口,平底;北宋早期缽為平口折肩,平底;北宋中期的缽敞口、折肩。北宋晚期的缽為敞口,溜肩等,而後缽的演變為平口,敞口的較多,折肩缽極少,至元代這種青白瓷缽造型幾乎絕跡。

9、瓷雕塑。宋代,各種瓷雕栩栩如生,青白瓷雕塑更不例外,著名的北宋青白瓷雕塑龍虎枕、青白瓷蟠龍枕、青白瓷孩兒枕、青白瓷雙人牽馬俑、青白瓷十二生肖俑等,都是代表那個時期瓷雕的佳作。它們各具特色,技藝精湛。

元代青白瓷雕塑,仍不乏精品,如元大都出土的青白瓷綴珠觀音像、青白瓷筆山和各地出土青白瓷透雕人物枕,更是元代青白瓷中上乘之作。

10、杯和盞託,均係飲用器皿,杯直口,筒形腹或淺腹,也有敞口附把的把杯,是一種茶酒兩用器具。宋代,青白瓷杯流行,分有把杯和無把杯兩種。杯和盞因具有用途廣泛的特點,有時在稱呼上很難區分,一般認為杯腹深,盞腹淺。

盞託,亦稱茶托,是一種託和盞配套使用的茶具。託,圓形似盤,中收凸起,上置圓圈以承茶盞,常以敞口,圈足或鏤空足為特徵。山西大同馮道真墓壁畫中人物手持盞託,桌置碗、盞、茶罐、盞託等,因此認定,盞託為茶具,由於飲茶、鬥茶之風盛行,茶具也隨之大增,各類窯場均有盞託燒製。

北宋中期嘉佑二年(1057)青白瓷盞託為江西南豐窯燒製,北宋晚政和八年(1118)青白瓷盞託,託、盞連在一起,屬明器,進一步說明當時盞託廣為使用。

元代,託盞承襲宋代之遺風,同於各種顏色釉瓷和釉下彩瓷成功的燒製,青白瓷託盞數量減少,為新釉色瓷品種所取代。

11、水注和水盂,水注又名硯滴,水盞又名水丞,均為文房用具,其造型豐富,形式多樣,有圓形、方形、瓜形、果形、還有象生瓷牧童、臥牛、蟾蜍等動物形象的水注、水盞。它們精緻、小巧玲瓏,既實用又美觀。宋代青白瓷盂頗為盛行,有不少精品存世。

雖數量有限,仍能反映宋代青白瓷造型的多樣化。元代水注、水盂製作工藝承襲宋制,但數量漸少。

12、渣鬥為大敞口,深腹,平底,形似尊,是宴席間桌上盛裝魚刺、肉骨用具。其與唾壺有別,亦屬衛生用器,盛於唐宋,元代繼之,各類窯場均有燒造,元人筆記有"宋季大族設席,幾案間必用筋瓶渣鬥"的記載。

13、燈,為古代日常生活中照明或其他用途器具。考古資料表明,燈有燃蠟和燃油兩類。然蠟用燈,多由金屬製成,分燈盤、燈罩、燈座三部分。

如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寶氏墓出土的銅質長信宮燈。而燃油燈具,由燈盤、支柱和燈座三部分構成,其質地除銅、鐵金屬外,還有玉的,最為常見的是瓷質燈。此外還有一種僅有燈盤的盤式燈,也盛行唐宋。

青白瓷燈,是瓷燈中常見品,在宋代已普遍製作。

14、倉,是古代隨葬冥器,為墓主人貯存糧食之用。多以圓筒形三足或圈足,上置笠帽形蓋,也有方形,或長方形四足,此外還有平底樓閣式,青瓷倉始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宋代盛行各類瓷倉,各地窯場均有燒製,青白瓷倉為宋元出土器物中常見造型。

15、湯甌、湯鼓、水澆。湯甌屬小盆、碗之類製品,作茶具和湯碗之用。唐代越窯制甌曾風靡一時,有「於甌內加水,節樂」的記載。湯甌、湯鼓名稱被後來罐、碗稱呼所取代。

體現出家庭溫馨的作文,體現出家庭溫馨的作文700字以上

咚咚咚,咚咚 又是一陣敲門聲,夾雜著媽媽急促的聲音,該起床了,快點醒醒。我懶懶的又一次回應著,睜眼看到外面依然黛黑的天色,閉上眼繼續睡。不是我不願起床,只是昨晚睡得太晚,天還未全明,不算遲。就這樣不知過了多久,我猛地睜開眼,發現窗外分外明的天及枕邊六點過半的鬧鐘,才意識到遲到了。洗漱完畢我衝媽發火 ...

體現出人特別賤的名言,體現出乙個人特別賤的名言

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還有這麼流弊的名言呢 形容乙個人犯賤的名句 現在有些人你要不說他,他又不自知,你要是直接挑明說他,他又面子上過不去,反正就是人很賤卻很自大的一類人,沒辦法就用話不帶髒字的句子來對付他 形容人賤的古詩詞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 公孫丑上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

體現小草精神的古詩,能夠體現出小草精神的古詩有哪些?

唐 李世民 贈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能夠體現出小草精神的古詩有哪些?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