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在歷史上對東西方國家的貢獻

2021-03-05 07:57:20 字數 5283 閱讀 7826

1樓:匿名使用者

絲綢之路的開闢,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

它已被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長的新亞歐大陸橋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樓:繼潤

1.商品交流

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乙個東亞強盛文明的象徵。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徵。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於絲綢的**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徵。

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後,被那裡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

而葡萄、核桃、胡蘿蔔、胡椒、胡豆、波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製品。

東西方相互傳入和移植的東西很多,醫術、舞蹈、武學和一些著名動植物,都使雙方增加了不少視野。漢代習將西方輸入的東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瓜、胡蘿蔔等;唐代則習將它們名稱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灣珍珠)等。據《唐會典》載,唐王朝曾與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相通使交往,每年取道絲綢之路前來長安這個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國客人,數目皆以萬計,定居中國的,單廣州便以千計。

[30]

2.文化交流

中國古代技術西傳 21世紀初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於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於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東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紙製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已在在樓蘭遺跡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中亞地區雖然也是用紙,但沒有發現造紙工業的證據。

很多人認為造紙術的西傳為歐洲及中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殘酷的:唐朝與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摩擦不斷。在對中亞政治格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將中國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於造紙術的中國工匠。

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區沙漠密布,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係的。天山與崑崙山脈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補給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這些雪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後積聚在山腳的水很短時間就會被蒸發或滲入地下。

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於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源的軍人使用在西域,並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

早先西域地區坎兒井技術究竟是由中國還是波斯傳入西域一直事件有爭議的問題。不過井渠技術和穿井法被證實是用中國傳向西方:《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

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於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製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殘本如今仍儲存於英國。

這說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聖經》。

2023年,第乙個印刷廠在義大利出現,令這種便於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快傳遍了整個歐洲。

3.宗教交流

佛教自兩漢間傳入中國後,至南北朝開始大行於中國,並使之中國化—禪宗佛教。佛教文化對中國傳統哲學,宋明理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佛教的韻律更給中國古詩歌帶來了四聲平仄的提高,增加**節奏的美。

它的內容更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彙,象「大千世界」、「不二法門」、「恆河沙數」、「極樂世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些數以百計的成語,都成了各階層的流行語。唐代杜牧有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風雨中」,今日尚存的北魏嵩山嵩岳塔,唐代長安的大雁塔,扶風法門寺,五台山南禪寺,佛光寺,遼代應縣木塔,杭州六和塔等等,它們的石砌與木質斗拱建築,精妙絕倫,鬼斧神工,堪稱國寶,至今國際友人無不嘆為絕止。

這些建築,大大吸收了印度和西方(印度吸收西方)的建築技術。唐太宗時,高僧玄奘(602—664)由陸路經中亞往印度取經、講學,歷時十六年,所著《大唐西域記》一書,記載了當時印度各國的政治、社會、風土人情,至今仍為印度學者研究印度中世紀歷史的頭等重要資料。他取回佛教經典657部,唐高宗特在長安建大雁塔使其藏經、譯經。

稍後,高僧義淨(635—713)又由海道去印度,又歷時十六年,取回佛經400部,所著《南海寄歸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向中國介紹了當時南亞各國的文化、生活情況,他們的艱辛活動,都是那時盛況一時的大事。

景教(亦是天主教派的東正教),唐初也由東羅馬帝國傳入了我國。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便是活的見證。儘管它後來並未象佛教、伊斯蘭教那樣產生過影響,但作為東西交往史上,卻是一件極有歷史意義的大事。

唐中期自波斯傳入的摩尼教(亦稱襖教、拜火教),中國化後稱為「明教,」它相信光明必定戰勝黑暗,正義必定剷除**,深為不少勞動人民所信奉。唐宋後多次農民起義的領袖,都利用它的教義來組織貧苦農民與封建統治者戰鬥。2023年建立的明王朝,其建國者便是個明教徒。

盛唐時期傳入中國的伊斯蘭教,是中近東大食帝國統治區胡商們作為主要媒介的。它受到唐朝官方的尊重,廣州、長安等地開始出現了不少清真寺。中國的造紙術、盛唐時也傳入了大食帝國。

不久便經它傳入了歐洲各國。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3樓:匿名使用者

商品交流

絲綢之路上的駝隊

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乙個東亞強盛文明的象徵。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徵。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於絲綢的**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徵。

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後,被那裡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

而葡萄、核桃、胡蘿蔔、胡椒、胡豆、波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製品。

東西方相互傳入和移植的東西很多,醫術、舞蹈、武學和一些著名動植物,都使雙方增加了不少視野。漢代習將西方輸入的東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瓜、胡蘿蔔等;唐代則習將它們名稱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灣珍珠)等。據《唐會典》載,唐王朝曾與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相通使交往,每年取道絲綢之路前來長安這個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國客人,數目皆以萬計,定居中國的,單廣州便以千計。

文化交流

中國古代技術西傳 21世紀初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於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於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東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紙製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已在在樓蘭遺跡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中亞地區雖然也是用紙,但沒有發現造紙工業的證據。

很多人認為造紙術的西傳為歐洲及中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殘酷的:唐朝與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摩擦不斷。在對中亞政治格局具有強大影響

亞非歐商業往來(2世紀初)

力的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將中國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於造紙術的中國工匠。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區沙漠密布,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係的。天山與崑崙山脈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補給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這些雪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後積聚在山腳的水很短時間就會被蒸發或滲入地下。

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於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源的軍人使用在西域,並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

早先西域地區坎兒井技術究竟是由中國還是波斯傳入西域一直事件有爭議的問題。不過井渠技術和穿井法被證實是用中國傳向西方:《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

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於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製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殘本如今仍儲存於英國。

這說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聖經》。

2023年,第乙個印刷廠在義大利出現,令這種便於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快傳遍了整個歐洲。

宗教交流

佛教自兩漢間傳入中國後,至南北朝開始大行於中國,並使之中國化—禪宗佛教。佛教文化對中國傳統哲學,宋明理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佛教的韻律更給中國古詩歌帶來了四聲平仄的提高,增加**節奏的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美。它的內容更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彙,象「大千世界」、「不二法門」、「恆河沙數」、「極樂世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些數以百計的成語,都成了各階層的流行語。唐代杜牧有詩: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風雨中」,今日尚存的北魏嵩山嵩岳塔,唐代長安的大雁塔,扶風法門寺,五台山南禪寺,佛光寺,遼代應縣木塔,杭州六和塔等等,它們的石砌與木質斗拱建築,精妙絕倫,鬼斧神工,堪稱國寶,至今國際友人無不嘆為絕止。這些建築,大大吸收了印度和西方(印度吸收西方)的建築技術。唐太宗時,高僧玄奘(602—664)由陸路經中亞往印度取經、講學,歷時十六年,所著《大唐西域記》一書,記載了當時印度各國的政治、社會、風土人情,至今仍為印度學者研究印度中世紀歷史的頭等重要資料。

他取回佛教經典657部,唐高宗特在長安建大雁塔使其藏經、譯經。稍後,高僧義淨(635—713)又由海道去印度,又歷時十六年,取回佛經400部,所著《南海寄歸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向中國介紹了當時南亞各國的文化、生活情況,他們的艱辛活動,都是那時盛況一時的大事。

景教(亦是天主教派的東正教),唐初也由東羅馬帝國傳入了我國。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便是活的見證。儘管它後來並未象佛教、伊斯蘭教那樣產生過影響,但作為東西交往史上,卻是一件極有歷史意義的大事。

唐中期自波斯傳入的摩尼教(亦稱襖教、拜火教),中國化後稱為「明教,」它相信光明必定戰勝黑暗,正義必定剷除**,深為不少勞動人民所信奉。唐宋後多次農民起義的領袖,都利用它的教義來組織貧苦農民與封建統治者戰鬥。2023年建立的明王朝,其建國者便是個明教徒。

盛唐時期傳入中國的伊斯蘭教,是中近東大食帝國統治區胡商們作為主要媒介的。它受到唐朝官方的尊重,廣州、長安等地開始出現了不少清真寺。中國的造紙術、盛唐時也傳入了大食帝國。

不久便經它傳入了歐洲各國。

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行劇烈說明列舉三例

文化交流 西域的宗教 繪畫 雜技 苜蓿 葡萄 黃瓜 漢時稱胡瓜 胡琴等經由絲路傳入中國。中國的鑄鐵術 絲織品 瓷器等西傳 佛教傳入 首座佛寺 東漢 洛陽白馬寺 首譯佛經 四十二章經 影響 豐富了中國的生活與文化 擴大中國的藝術內涵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請從經...

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交流的路,學習課文後你想到了哪些詩句或歌詞

絲綢之路歌詞 歌曲 絲綢之路 作詞 陳萌萌 何沐陽 作曲 何沐陽 演唱 徐千雅 駝鈴聲猶在耳邊 記不清 你說的語言 壁畫上 曾刻下的願 斑駁歲月 往事卻浮現 長河落日 大漠孤煙 從東往西本無界 一路綿延 千生百劫 去換一朵花開的時間 踏過萬里的足印 讓我再遇見你 任千年風沙漫襲 情未息穿越隔世的夢境...

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請從經濟,文化交流各舉一

1 經濟 羅馬的毛織品 玻璃等手工業品和雜技傳人中國。漢族的鑄鐵 開渠 鑿井技術和絲織品以及金屬工具傳到西域,極大地促進了西域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2 文化 印度的佛教傳人中國。如今,加快西部大開發是黨和國家在世紀之交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21世紀全國發展的乙個大戰略。從歷史的角度看西部開發,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