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有哪些

2021-03-04 09:42:53 字數 5343 閱讀 5684

1樓:小傻露

古體詩有五絕,七絕

五律,七律

古體詩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

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

三、四、

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有歌、行、曲、辭等。

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張籍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

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

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

四、六、八言為主雜以

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範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互動關係,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

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來避律。

古體詩是與「近體」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

三、四、

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漢魏以來樂府詩原是配合**的,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摹仿前代樂府而作,有沿用樂府古題的如李白《蜀道路難》,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題的如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都已不合樂,實屬古體詩範圍。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一種。

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互動關係。南北朝後期有一部分詩作開始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體到近體間的過渡形式,或稱「新體詩」。

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如王勃《滕王閣》為古體詩,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聲律上近似分押仄、平兩韻的兩首七言絕句。唐代律詩格律定型之後,詩人們的古體作品中更常溶入近體句式。如王維、李頎、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頗有律句、律聯。

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詩作者則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等均有所創造。後來明、清學者自覺注意到古詩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現象。

清代王士□更認為古詩有平仄,於是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聲調。他們的研究,對於詩歌創作時自覺區別古體、近體聲律不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因此頗有牽強,以至被譏為「不見以為秘訣,見之則無用

2樓:永d恆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時花濺淚, 平平平仄仄,

恨別鳥驚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連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書抵萬金。 平平仄仄平。

白頭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渾欲不勝簪。 仄仄仄平平。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仄仄平平仄

黃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窮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層樓。 仄仄仄平平

塞下曲(盧綸)

林暗草驚風, 仄仄仄平平

將軍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尋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沒在石稜中。 仄仄仄平平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樓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聲語, 仄仄平平仄

恐驚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聽鼓(李商隱)

城頭疊骨聲,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問漁陽摻, 仄仄平平仄

時無禰正平。 平平仄仄平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兩岸猿聲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輕舟已過萬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 平平平仄仄

天氣晚來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間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歸浣女, 平平平仄仄

蓮動下魚舟。 仄仄仄平平

隨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孫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3樓:孤城幽笛

古體詩分類簡介

沒有平仄限制的詩不能稱做近體詩或格律詩,平仄是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

4樓:恆塵

五絕,七絕

五律,七律

古體詩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

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

三、四、

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有歌、行、曲、辭等。

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張籍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

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

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

四、六、八言為主雜以

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範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互動關係,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

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來避律。

古體詩是與「近體」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

三、四、

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漢魏以來樂府詩原是配合**的,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摹仿前代樂府而作,有沿用樂府古題的如李白《蜀道路難》,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題的如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都已不合樂,實屬古體詩範圍。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一種。

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互動關係。南北朝後期有一部分詩作開始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體到近體間的過渡形式,或稱「新體詩」。

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如王勃《滕王閣》為古體詩,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聲律上近似分押仄、平兩韻的兩首七言絕句。唐代律詩格律定型之後,詩人們的古體作品中更常溶入近體句式。如王維、李頎、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頗有律句、律聯。

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詩作者則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等均有所創造。後來明、清學者自覺注意到古詩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現象。

清代王士□更認為古詩有平仄,於是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聲調。他們的研究,對於詩歌創作時自覺區別古體、近體聲律不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因此頗有牽強,以至被譏為「不見以為秘訣,見之則無用

5樓:煙飛南飄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中國古代古體詩有哪些

6樓:第一職責

1、春曉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想起昨夜裡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2、詠鵝

唐代: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白天鵝啊白天鵝,脖頸彎彎,向天歡叫。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3、風唐代: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4、詠柳 / 柳枝詞

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譯文: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裡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5、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方法,古體詩和近體詩如何區別??

一 以格律分類 古體詩除了需要用韻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體詩除了需要用韻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二 以字數分類 近體詩只有五言 七言二種形式。古體詩有四言 五言 稱五古 七言 稱七古 字數不整齊的稱雜言古詩 雜言古詩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稱七古 也有少數三言 六言。三 以句數分類 古體詩從二句到百句都有。...

古體詩和近體詩最本質的區別,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區別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 不包括所謂的 齊梁體 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 用韻 平仄上來區別.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絕句為四句,...

古體詩與近體詩屬於詩歌嗎?什麼是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是指唐代以前的詩歌。近體詩,指唐代開始出現的律詩。古體詩之一,例如 詩經 體或曹操的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古體詩之二,例如漢代樂府詩,以 孔雀東南飛 為例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