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禮與仁,義的關係是怎樣的

2021-03-04 09:01:14 字數 4728 閱讀 6488

1樓:匿名使用者

俗云:孔曰bai成仁,孟曰取義du。「仁」為孔子zhi的核心主張,意為以dao仁愛之心和諧內社會人際關係;「容義」出自孟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捨生而取仁的比喻,是孟子對孔子「仁」的一種繼承和發展;而禮即周禮,即「貴賤有序」,由孔子主張,符合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義」則是孟子提倡的行王道,施仁政,符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要求·

儒家思想中仁和禮是什麼關係

2樓:唯愛唐七

儒家思想中仁和禮的關係是:仁最為重要,是核心思想。「仁」是「禮」的內在精神,不仁則談不上真正有禮。禮是道德規範中重要內容,是仁的有益補充表現形式。

儒家釋「禮」多在四書。是要讓人們認清自己和周圍人、事、物的相互關係.狹義的禮更偏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禮,古字作「禮」,本意是拿個祭祀的器皿「豆」來祭那個至高上無所不能的「上天」的。它的潛台詞就是對人對事要有真正的謙卑心,則在外表上就會產生發自內心的恭敬。

《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這個解釋是從四書來的,也符合「禮」字的本意。

至於「仁」字,是禮的作用,也就是《說文》解釋的:親也。對人對事都是發自內心的恭敬,相互間的關係能不「親」嗎?能不令人感到有「仁者愛人」的行為嗎?

所以,禮和仁的關係是:禮是本質,仁是作用。

拓展資料:

仁的產生是社會關係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係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

從另乙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係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後,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仁包含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他包括了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為主的行為規範,在當時他已經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孔子正是在此基礎進一步提出仁的倫理道德意義。

春秋時,仁往往與忠、義、信、敏、孝、愛等並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只有到了孔子這裡,仁才被從其它德性中超拔出來,並被賦予新的豐富的內涵。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這就成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認同的現實基礎。馮友蘭曾說:「孔子對於中國文化之貢獻,即在一開始試將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論化,與以理論的根據。

」 這話非常正確。而孔子所給與原有制度的「理論的根據」不是別的,正是仁。全新意義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動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體貼出來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

作為道德規範,它是國家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準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

夏、殷、周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作為觀念形態的禮,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是同「仁」分不開的。孔子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戰國時期,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為重視禮,他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認為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不斷的發生著改變和調整。

在封建時代,禮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制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和權利義務的規範和準則。禮既是中國古代法律的淵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3樓:剛榮

儒家學說中的「禮」和「仁

」分別具有兩種含義。

「仁」首先是指「愛人」,子曰「仁者愛人」,仁是一種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它根源於家庭內部的血親關係因此強調血緣紐帶,強調親親、孝悌,故「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仁」的第二個含義是從個體的角度講,是一種個體人格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養的標誌,「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如果從社會角度來講,仁則代表一種至善至美的「理想國」,是人類崇高的社會境界,「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禮」首先是一種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是個體立身的基石,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其次是一種社會政治制度,即以血緣為根基、以等級為特徵的統治體系。儒家強調禮治而不是法治,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關於禮和仁的關係,簡單一點說就是,「禮」是「仁」的表現形式,如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而「仁」是「禮」的內在精神,不仁則談不上真正有禮,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個人的道德完善是從事政治活動的前提,而社會的政治成功,則是道德完善的結果;政治統治的權力基礎,不是經濟上的富裕或軍事上的強盛,而是老百姓的精神信念;治國安邦的根本途徑,在於統治者把自己本性中的道德天良弘揚出來,發揚光大,引導和教化老百姓棄惡從善,提高精神境界,最終實現「無訟而治」的社會理想。

在儒家思想中,倫理道德被看作是人的本質,人的行為的最高準則就是實現倫理道德,即按照「禮」的規範修身養性,以達到「仁」的境界。個人的道德修養、家庭的倫常關係、國家的政治統治被置於同座標系中,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公式。

4樓:匿名使用者

禮是周公創辦的,但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希望恢復禮樂,便為禮新增了仁的內涵,其實在孔子思想中,禮可以認為是包含了仁的,沒有仁的禮不可被認為是禮,如果把兩者分開來談,那麼仁是禮的基礎,禮可以認為是踐行仁的途徑。當然,我說的都是孔子思想中的,並不能完全認為是儒家思想中的,孟子思想還算接近,但比如到後面研究儒學的,如朱熹等人,思想就和一開始相差得比較遠了

5樓:蝶在弦上舞

「仁」、「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乙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孔子提出「仁」學,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地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此調整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必須遵循「忠恕」之道。「仁」的思想包括了對百姓的關心和愛護,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

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為了實現「禮」,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正名,是按照周禮的制度把當時已經混淆了的社會等級秩序矯正過來,達到名正言順、貴賤有「序」。

這體現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兩者關係:

仁,是一種道德規範,具有內在性。受制於禮,兩者相輔相成。

禮,是統治者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制度。具有外在性。

拓展資料:

孔子(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西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3]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乙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6樓:匿名使用者

人主要指的是仁義,就是說又有一定的仁義心裡就是幫助別人的意思,而你就是有禮儀的一些,比如說見到人要有禮貌。

7樓:國際馬扎

仁最為重要,是核心思想。「仁」是「禮」的內在精神,不仁則談不上真正有禮。禮是道德規範中重要內容,是仁的有益補充表現形式。

8樓:匿名使用者

仁體現的是內在約束,是自律;禮體現的是外在的約束,是他律。然後,克己復禮為仁,希望通過不斷的他律使人們的自律能力進一步提高,最終鞏固統治,穩定秩序。

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等的含義及現實意義. 5

9樓:筱薘

仁:愛人。

仁現實: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

義現實: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

禮現實: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10樓:匿名使用者

仁:愛人。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

杜甫的儒家思想,杜甫說儒家思想是怎樣在其作品中體現

杜甫出生在乙個世代 奉儒守官 的具有悠久傳統的官僚世家,家庭給予杜甫正統的儒家文化教養和務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雄心。所以杜甫稱做官是他們家族的 素業 世代相襲的職業,他的各種文化教養以及以後的種種行為都是在為追求仕途事業和為官行道相聯絡。如他在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中寫道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儒家與道家思想的本質區別,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主要區別有哪些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的哲學觀共同奠定了了中國哲學發展的基礎。從他們的基本思想來看,儒道兩家是兩種對立的兩大思想體系,其實在具體表象對立的背後,儒道兩家有著內在的聯絡,也正是這一共同點,它們才能最終決定中國哲學的基本走向。儒道之哲學觀與其美學觀是一體的,哲學上的溝通自然會在美...

儒家思想仁是何物,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樓主這個問題,兩千年來沒有標準答案。究竟 仁 是什麼?老夫子自己也沒有給過一個明確的定義,韓愈曾經試 釋過 博愛之謂仁 只是怎麼都有點讓人想起墨子的 兼愛 說,而且儒家從來不提倡 博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很明顯的由己及人,儒家的愛是分層次的,分親疏的。所以 博愛之謂仁 是不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