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兩個方面是禮和仁對嗎,孔子仁與禮的關係?

2021-03-04 06:30:09 字數 3669 閱讀 9577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整部《論語》共有59章提到「仁」,共用109字個「仁」字。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乙個完整的思想

孔子仁與禮的關係?

2樓:譚銀光

「仁」抄

、「禮」;(仁者愛人,克襲己復禮)。

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乙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1)孔子提出「仁」學,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地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此調整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必須遵循「忠恕」之道。「仁」的思想包括了對百姓的關心和愛護,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

(2)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為了實現「禮」,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正名.,是按照周禮的制度把當時已經混淆了的社會等級秩序矯正過來,達到名正言順、貴賤有「序」。

這體現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兩者關係:仁,是一種道德規範,具有內在性。受制於禮,兩者相輔相成。

禮,是統治者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制度。具有外在性。

3樓:匿名使用者

仁是核心、是基礎、是內容、 是內涵,是本質。

禮是仁的表現形式,是仁的上層建築。

也就是說,仁的思想必須通過禮的行動才能表現出來,是否有禮就是是否有仁。

4樓:荊州歌楚

仁是建立在理的基礎上.孔子主張恢復周禮

5樓:老對聯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關於仁和禮的看法

6樓:加菲貓的鬍子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和禮各自的地位和價

7樓:移苒

你還是看一下《百家講壇》吧!

8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就是仁,比如說: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仁、禮思想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9樓:冷眼觀娛樂圈

一、內涵:

1、「仁」首先是一種足以使人誠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曾子曰: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這種「仁為己任」,對自己所選定的人生目標堅定不移,傾其畢生而追求之的精神;這種面對生與死的抉擇,無求「生以害仁」只求「殺身成仁」的豪 邁氣概,不是著實讓人心醉神迷嗎?因此,「仁」便是一種足以讓人為之誠服的崇高,是一種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種愛的藝術的實踐。

2、「仁」倡導一種道德個人主義。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雍也》)。

這裡孔子將「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確立為基本的道德原 則,這種道德原則介乎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之間,強調一種在移情式理解基礎之上的人際 互愛。孔子又強調「為仁由己」,指出:「仁遠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這是一種 由道德自律達於心靈自由的義務倫理。在孔子那裡,個人不是向外尋求相對他人(物)的 自由,而是向內尋求相對於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獨立和道德的自主。

人只有實現在道德 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自己的理由,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人自由。

3、「仁」是孔子匡時濟世之良方。孔子不僅僅是乙個思想家,同時還是那種具有「知 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殉道精神,勇於靠自己的親身奮鬥去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實踐家。為 了實現其政治抱負,他需要培養一批不但能夠理解並擁護他的政治主張,而且願終生為之 奮鬥的「志士仁人」。

為此,他「有教無類」,以教為業,以「六藝」授人,且整理國故,「刪正六經」,開了中國教育與學術民間化的先河。孔子所要培養的,是那些能夠按他的社會政治 理想去改造社會,匡扶正義,營造社會仁愛精神的濟世之才。孔子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 「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們培養成那種具有「仁者愛人」、「泛愛眾」的人格情操,同 時又具有為實現「天下歸仁」而奮鬥的「志士」。

4、「仁」是一種人生修為之方法。孔子言:「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也」(《里仁》)。

要求君子須以誠信待人, 以恭敬律己。同時還必須擺脫物慾的束縛,故「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

二、簡介:

孔子(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西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10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想體系

:① 仁的根本:「孝悌」。

孝悌即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此種觀念受當時的宗法制影響,在這樣乙個以血緣紐帶為基礎的等級嚴密的社會中,孝悌的作用將是很大的,孔子認為,只要君主將此種血緣親情發揮好,老百姓就會興起仁德。

② 孔子還提出「愛人」的主張。愛人是仁之本的推衍和泛化,是從血緣關係中外化出來的一種認識,它的具體方法是「推己及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③ 孔子主張的「愛」是「差等之愛」,差等的標準就是禮。孔子對仁的論述十分寬泛,但都是遵循著乙個原則,就是禮。

④ 「克己」就是「為仁由己」,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說,人的道德修養主要是靠自己來完成的,是個人的獨立的自由意志的表現,並不受別人的外界條件的影響。

孔子視之為「為己之學」,主要就是個人道德知識的修養。

⑤ 孔子的仁學還表現為一種精神境界。「仁者安仁」、「仁者樂山」、「仁者靜」、「仁者壽」,這些仁表現的意義基本相同,表達的都是一種仁的境界。

⑥ 孔子仁學,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內容的政治倫理哲學,「修身」是孔子仁學的核心內容。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鍵在於「德性」。所謂「德性」,就是要保持人民對自己的信任。

而這種「德性」,必須以「修身」得之。

⑦ 孔子說「仁」,是從不同的角度表述的。「仁」,三達德之一。「仁」,心之德。仁」,善之道。「仁」,克己之行。

⑧ 孔子的仁還包含著愛惜勞動者的思想。如仲弓問仁,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子張問仁,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此「五者」即「恭、寬、信、敏、惠」。

總之,孔子的仁學,體系龐大,既簡易為一種具體行為的德目,又高遠的為人格完美的境界。它有乙個內在的邏輯,邏輯的起點是宗法等級中的血緣情愛,邏輯的是「愛人」,邏輯的準則是禮,邏輯的最終結果是對自我人格的體知與修煉,以達到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逾距的完美境地。

如何理解孔子的禮和仁,在現代社會它的意義在**

11樓:木葉球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禮.但是按照孔子自己的說法,禮和仁是一體的.禮只不過是仁的表現形式.

仁就是愛人,用慈善之心去待人接物.禮,簡言之就是分清自己的定位,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超越自己的位置,否則就是越禮.‍

仁愛的思想根植於人的本性,所以孔夫子提出的仁愛思想直到今天還是一樣讓人感覺溫暖,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使至塞上》從景物描寫和思想感情兩個方面,說說你對「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理解

我感覺自己像隨風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向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邊境。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 雜詩 其二內 所謂 轉蓬離本容根,飄颻隨長風 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 出漢塞 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 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

作者是從和兩個方面描寫潮來時的壯觀景象

作者是從 聲音 和 形態 兩個方面描寫潮來時的壯觀景象。感謝信任,願對你有所幫助!作者在描寫大潮來時的景象時是按什麼順序 觀潮 是按潮來之前 潮來之時 潮來之後的順序寫的。本文記敘的是 一次觀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 潮來時 潮來後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到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

《燈籠》從哪兩個方面表達了燈籠對我和整個民族的重要性

作者的 燈籠緣 第 段,挑燈迎祖父回家,聽祖父講進京趕考的掌故 第 段,母親接過紗燈,遞給消夜食品 第 段村頭紅燈高照,慰藉孤行客 第 段元宵節看燈 第 段,進士第的官銜燈高照朱門 第 段,紗燈上描紅 第 段,由宮燈 唱詞聯想漢獻帝 第 段,聯想到 挑燈看劍的名將 表達做 燈籠下的馬前卒 的誓願。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