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名詞解釋是什麼呀,詩經的名詞解釋

2021-03-04 00:57:11 字數 6721 閱讀 2228

1樓:夢色十年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2樓:髕個

賦比興: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賦即是直接鋪陳敘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隱喻之分;興即起興,有引起聯想,烘托渲染氣氛的作用。大抵《國風》多用比興,《大雅》多用賦法。

賦比興手法的運用,使《詩經》具備了動人的藝術魅力。

詩經的名詞解釋

3樓:戊佑平湛俏

《詩經》的名詞解釋如下:

《詩經》是產生於中國奴隸社會末期的一版部詩集。它是中國古代

急求詩經的名詞解釋

4樓:半路遇到狗

《詩經》兩首文言知識歸納

《詩經·邶風·靜女》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7616562

一、 通假字

1.愛而不見 愛:通「薆」,隱藏,遮掩。見:通「現」,出現。

2.說懌女美 說:通「悅」,喜愛。女:通「汝」,你,這裡指代「彤管」。

3.自牧歸荑 歸:通「饋「,贈送。 4.匪女之為美 匪:通「非」,不是。女:通「汝」,你,這裡指代「荑草」。

二、 一詞多義(或重點詞語) 1.其

靜女其姝/靜女其孌 其:形容詞詞頭,多麼。 2.之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之: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3.重點詞語

靜女其姝 姝:美麗。 靜女其孌 孌:美好。

貽我彤管/美人之貽 貽:贈送彤管有煒 煒:鮮明有光的樣子。 說懌女美 懌:喜愛。

洵美且異 洵:的確,確實。

俟我於城隅 俟:等待。於:介詞,在。

三、 特殊句式

1.俟我於城隅 狀語後置句 2.匪女之為美 判斷句

《詩經·衛風·氓》

一、 通假字

1.氓之蚩蚩 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樣子。

一說是忠厚的樣子。 2.匪來貿絲/匪我愆期 匪:

通「非」,不是。 3.將子無怒/無食桑葚/無與士耽 無:

通「毋」,不要。

4.於嗟鳩兮/於嗟女兮 於:通「籲」。「於嗟」,感嘆詞。

5.猶可說也/不可說也 說:通「脫」,解脫。 6.隰則有泮 泮:通「畔」,邊,岸。

二、 古今異義詞 1. 至於

至於頓丘/至於暴矣 古義:到達/到達„„的地步;今義:表示另提一事2. 涕

泣涕漣漣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 以為

秋以為期 古義:把„„當作;今義:動詞,認為。

三、 一詞多義(或重點詞語) 1. 之

氓之蚩蚩/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士之耽兮/女之耽兮 之: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獨,不譯。

靜言思之 之:代詞,這,指代這件事。 總角之宴 之:結構助詞,的。 2. 以

秋以為期 以為:即「以„„為」,譯為「把„„作為(或當作)」。以:

介詞,把。 以望復關 以:連詞,表示目的關係,「來」。

以爾車來 以:介詞,用。 以我賄遷 以:

介詞,把。 3. 於

至於頓丘/至於暴矣 於:介詞,到。 於嗟鳩兮/於嗟女兮 於:通「籲」。「籲嗟」,感嘆詞。4. 其

其葉沃若/其黃而隕 其:代詞,指代桑樹,可譯為「它的」。

士貳其行/二三其德 其:代詞,指代「士」,可譯為「他的」。 5. 言

載笑載言/言笑晏晏 言:動詞,說。 體無咎言 言:名詞,話。

言既遂矣/靜言思之 言:語助詞,補足音節,無實義。 6. 重點詞語

抱布貿絲 布:錢幣。一說是布匹。貿:**,購買。

來即我謀 即:動詞,接近,靠近。謀:商量,謀求。指商量婚事。 送子涉淇 子:對對方的敬稱,你,指「氓」。涉:渡過。

匪我愆期 愆:過失,過錯,這裡指拖延婚期。

將子無怒 將:願,請。

乘彼垝垣 乘:登上。彼:那。

既見復關/言既遂矣 既:副詞,已經,以後。

體無咎言 咎:不吉利的。

以我賄遷 賄:財物,這裡指嫁妝。 無與士耽/女之耽兮 耽:迷戀,沉溺。 猶可說也 猶:還,尚且。

自我徂爾 徂:到,往,這裡指出嫁。 漸車帷裳 漸:浸濕。 女也不爽 爽:差錯。 士貳其行 貳:不專一。

士也罔極 罔:無,沒有。極:準則。 靡室勞矣 靡:沒有。室勞:家裡的勞苦活兒。

夙興夜寐 夙:早,早早地。興:起。寐:睡。

言既遂矣 遂:順心,滿足。 咥其笑矣 咥:譏笑的樣子。

靜言思之 靜:靜下心來,冷靜地。思:思考,想。

躬自悼矣 躬:自身。悼:傷心。

及爾偕老 及:介詞,和,同。偕:共同。 反是不思 反:違反,違背。是:代詞,這,指代誓言亦已焉哉 已:停止,了結。

四、 詞類活用 三歲食貧 貧:形容詞作名詞,貧苦的日子。

五、 特殊句式

1.匪來貿絲/匪我愆期 判斷句 2. 秋以為期 賓語前置句

5樓:甘國安逄暢

《詩經》

bai是中國古代詩歌開du端,最早zhi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

6樓:談芸溪雲叡

1《詩經》:bai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名詞解釋 詩經

7樓:戊佑平湛俏

《詩經》的名詞bai解釋

8樓:顓孫來福錢詞

《詩經》是中國古來代詩歌開端,最自早bai的一部詩歌總集,原du稱「詩」或「

9樓:豐富咄咄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

《詩經》的名詞解釋

10樓:匿名使用者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他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

詩經「六義」指的是 風、雅、頌、賦、比、興,前三個說的是內容,後三個說的是手法。《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十五《國風》,詩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包括《周頌》三十一篇,《商頌》五篇,《魯頌》四篇。

  這些詩篇,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的不同。《風》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帶有地方色彩的**,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

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大雅》、《小雅》之分,眾說不同,大約其**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

《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  《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到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叫「賦《詩》言志」。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使人「溫柔敦厚」。

  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到漢初傳授《詩經》學的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

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後,毛詩反而日漸興盛,並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詩經》概述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西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葉(西元前六世紀)約五百餘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十五《國風》,詩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包括《周頌》三十一篇,《商頌》五篇,《魯頌》四篇。

  這些詩篇,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

」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這些說法雖或尚可**,但《詩經》在古代與**和舞蹈關係密切,是無疑的。《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的不同。《風》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帶有地方色彩的**,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

其地域,除《周南》、《召南》產生於江、漢、汝水一帶外,均產生於從陝西到山東的黃河流域。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

《大雅》、《小雅》之分,眾說不同,大約其**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毛詩序》說: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

「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的特點。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

除了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採詩人,到民間蒐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

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蒐集的。樂師是掌管**的**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蒐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匯集到朝廷裡了。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蒐集來的樂歌,一般認為是儲存在周王室的樂官——太師那裡的。他們顯然對那些面貌互異的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

所以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現在異時異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各時代、各地區的歌謠,倘非經過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現上述情況。可以認為,由官方製作樂歌,並蒐集和整理民間樂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業之一,在《詩經》時代是不斷進行著的。

  《史記·孔子世家》說,詩原來有三千多篇,經過孔子的刪選,成為後世所見的三百餘篇的定本。這一記載遭到普遍的懷疑。一則先秦文獻所引用的詩句,大體都在現存《詩經》的範圍內,這以外的所謂「逸詩」,數量極少,如果孔子以前還有三千多首詩,照理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再則在《論語》中,孔子已經反覆提到「《詩》三百」(《為政》、《子路》等篇),證明孔子所見到的《詩》,已經是三百餘篇的本子,同現在見到的樣子差不多。

要之,《詩經》的編定,當在孔子出生以前,約西元前六世紀左右。只是孔子確實也對《詩經》下過很大功夫。《論語》記孔子說:

「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記》的文字,也說了同樣的意思。這表明,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的**已發生散失錯亂的現象,孔子對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於古樂的原狀。

他還用《詩經》教育學生,經常同他們討論關於《詩經》的問題,並加以演奏歌舞(見《論語》和《墨子·非儒》)。這些,對《詩經》的流傳都起了重要作用。  《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

但到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

《論語》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可以看出學習《詩經》對於上層人士以及準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

《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理應也是當時社會上層一般人的意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意思就是,《詩經》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於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  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就孔子所論來推測當時人對《詩經》的看法,他們所定的「無邪」的範圍還是相當寬廣的。許多斥責統治黑暗、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認為是「無邪」即正當的感情流露。第二,儘管如此,《詩經》畢竟不是一部單純的詩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項文化積累,又是貴族日常誦習的物件。

所以,雖然其中收錄了不少民間歌謠,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與社會公認的政治與道德原則相衝突的內容。  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於《詩經》是易於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

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後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

但到了東漢以後,毛詩反而日漸興盛,並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氣質名詞解釋,氣質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詳細釋義 1 指人的生理 心理等素質,是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魯迅 三閒集 柔石作 二月 小引 雖然我還無從明白其前因,是由於氣質的本然,還是戰後的暫時的勞頓。2 風度 模樣。儒林外史 第二五回 向知府道 好個氣質,像正經人家的兒女。3 猶風骨。指詩文清峻慷慨的風格。4 指氣體。近義詞 氣勢 高貴 氣...

氣質的名詞解釋,氣質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蓋倫最先提出了氣質這一概念,用氣質代替了希波克拉底體液理論中的人格,形成了4種氣質學說,此分類方式一直在心理學中沿用至今。氣質是指人的相對穩定的個性特點和風格氣度。指詩文清峻慷慨的風格。心理學認為氣質是不以人的活動目的和內容為轉移的心理活動的典型的穩定的動力特徵。氣質的名詞解釋是什麼?氣質是表現在心...

鞣質的名詞解釋是什麼,什麼是名詞解釋

鞣質,又稱單寧,是存在於植物體內的一類結構比較複雜的多元酚類化合物。鞣質能與蛋白質結合形成不溶於水的沉澱,故可用來鞣皮,即與獸皮中的蛋白質相結合,使皮成為緻密 柔韌 難於透水且不易腐敗的革,因此稱為鞣質。鞣質存在於多種樹木 如橡樹和漆樹 的樹皮和果實中,也是這些樹木受昆蟲侵襲而生成的蟲癭中的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