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的網路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021-03-04 08:53:53 字數 5489 閱讀 1295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階段 (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特點:

計算機網路主要是計算機技術和資訊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至今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因為計算機主機相當昂貴,而通訊線路和通訊裝置相對便宜,為了共享計算機主機資源和進行資訊的綜合處理,形成了第一代的以單主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在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中,因為所有的終端共享主機資源,因此終端到主機都單獨佔一條線路,所以使得線路利用率低,而且因為主機既要負責通訊又要負責資料處理,因此主機的效率低,而且這種網路組織形式是集中控制形式,所以可靠性較低,如果主機出問題,所有終端都被迫停止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時人們提出這樣的改進方法,就是在遠端終端聚集的地方設定乙個終端集中器,把所有的終端聚集到終端集中器,而且終端到集中器之間是低速線路,而終端到主機是高速線路,這樣使得主機只要負責資料處理而不要負責通訊工作,大大提高了主機的利用率.

第二階段(以通訊子網為中心的主機互聯)特點: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計算機網路不再極限於單計算機網路,許多單計算機網路相互連線形成了有多個單主機系統相連線的計算機網路, 這樣連線起來的計算機網路體系有兩個特點:

①多個終端聯機系統互聯,形成了多主機網際網路絡

②網路結構體系由主機到終端變為主機到主機

後來這樣的計算機網路體系在慢慢演變,向兩種形式演變,第一種就是把主機的通訊任務從主機中分離出來,由專門的ccp(通訊控制處理機)來完成,ccp組成了乙個單獨的網路體系,我們稱它為通訊子網,而在通訊子網連基礎上接起來的計算機主機和終端則形成了資源子網,導致兩層結構體現出現.第二種就是通訊子網逐規模漸擴大成為社會公用的計算機網路,原來的ccp成為了公共資料通用網.

第三階段(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準化)特點: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路的逐漸普及,各種計算機網路怎麼連線起來就顯得相當的複雜,因此需要把計算機網路形成乙個統一的標準,使之更好的連線,因為網路體系結構標準化就顯得相當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體系結構標準化的計算機網路.

為什麼要使計算機結構標準化呢,有兩個原因,第乙個就是因為為了使不同裝置之間的相容性和互操作性更加緊密.第二個就是因為體系結構標準化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計算機網路的資源共享,所以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準化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

2樓:假面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訊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訊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訊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訊子網為中心,不僅共享通訊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儲存**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訊的使用者段續(或動態)分配傳輸頻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訊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資料。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了乙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範圍內互聯成網的標準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這樣,只要遵循osi標準,乙個系統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通訊。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和智慧型網路的興起。

擴充套件資料: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端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計算機網路---國際網際網路與資訊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裝置)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線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作業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時延是指資料(乙個報文或分組,甚至位元)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時延是個很重要的效能指標,它有時也稱為延遲或遲延。網路中的時延是由以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

① 傳送時延。

傳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傳送資料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傳送資料幀的第乙個位元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乙個位元傳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因此傳送時延也叫做傳輸時延。傳送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傳送時延=資料幀長度(bit/s)/通道頻寬(bit/s)

由此可見,對於一定的網路,傳送時延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與傳送的幀長(單位是位元)成正比,與通道頻寬成反比。

② 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通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傳播時延=通道長度(m)/電磁波在通道上的傳播速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中的傳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間要略低一些。

③ 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處理,例如分析分組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資料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或查詢適當的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④ 排隊時延。

分組在經過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的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佇列中排隊等待處理。在路由器確定了**介面後,還要在輸出佇列中排隊等待**。這就產生了排隊時延。

這樣,資料在網路中經歷的總時延就是以上四種時延之和:

總時延=傳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3樓:angela韓雪倩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訊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初級的計算機網路模型。此階段網路應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訊、保障網路連通。

這個階段的網路嚴格說來仍然是多使用者系統的變種。美國在2023年投入使用的飛機定票系統sabbre-1就是這類系統的代表。

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訊網路的基礎上,實現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完整的計算機網路。此階段網路應用的主要目的是:

提供網路通訊、保障網路連通,網路資料共享和網路硬體裝置共享。這個階段的里程碑是美國國防部的arpa***網路。目前,人們通常認為它就是網路的起源,同時也是inter***的起源

第三階段:計算機解決了計算機聯網與互連標準化的問題,提出了符合計算機網路國際標準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rm)」,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此階段網路應用已經發展到為企業提供資訊共享服務的資訊服務時代。

具有代表性的系統是2023年美國國家科學**會的nsf***。

第四階段:計算機網路向互連、高速、智慧型化和全球化發展,並且迅速得到普及,實現了全球化的廣泛應用。代表作是inter***。

擴充套件資料: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訊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線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

但隨著硬體**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慧型,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資訊為基礎目的,用通訊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線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乙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訊裝置。

從使用者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乙個能為使用者自動管理的網路作業系統。由它呼叫完成使用者所呼叫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乙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使用者是透明的。

乙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訊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訊裝置按不同的形式連線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資訊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裝置用通訊線路互聯成乙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資訊,共享硬體、軟體、資料資訊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訊線路互相連線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線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這個新型網路必須滿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為了打**,而是用於計算機之間的資料傳送。

2:能連線不同型別的計算機。

3:所有的網路節點都同等重要,這就大大提高了網路的生存性。

4:計算機在通訊時,必須有迂迴路由。當鏈路或結點被破壞時,迂迴路由能使正在進行的通訊自動地找到合適的路由。

5:網路結構要盡可能地簡單,但要非常可靠地傳送資料。

根據這些要求,一批專家設計出了使用分組交換的新型計算機網路。而且,用電路交換來傳送計算機資料,其線路的傳輸速率往往很低。

4樓:方程

第一階段 (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特點:

計算機網路主要是計算機技術和資訊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至今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因為計算機主機相當昂貴,而通訊線路和通訊裝置相對便宜,為了共享計算機主機資源和進行資訊的綜合處理,形成了第一代的以單主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在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中,因為所有的終端共享主機資源,因此終端到主機都單獨佔一條線路,所以使得線路利用率低,而且因為主機既要負責通訊又要負責資料處理,因此主機的效率低,而且這種網路組織形式是集中控制形式,所以可靠性較低,如果主機出問題,所有終端都被迫停止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時人們提出這樣的改進方法,就是在遠端終端聚集的地方設定乙個終端集中器,把所有的終端聚集到終端集中器,而且終端到集中器之間是低速線路,而終端到主機是高速線路,這樣使得主機只要負責資料處理而不要負責通訊工作,大大提高了主機的利用率.

第二階段(以通訊子網為中心的主機互聯)特點: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計算機網路不再極限於單計算機網路,許多單計算機網路相互連線形成了有多個單主機系統相連線的計算機網路, 這樣連線起來的計算機網路體系有兩個特點:

①多個終端聯機系統互聯,形成了多主機網際網路絡

②網路結構體系由主機到終端變為主機到主機

後來這樣的計算機網路體系在慢慢演變,向兩種形式演變,第一種就是把主機的通訊任務從主機中分離出來,由專門的ccp(通訊控制處理機)來完成,ccp組成了乙個單獨的網路體系,我們稱它為通訊子網,而在通訊子網連基礎上接起來的計算機主機和終端則形成了資源子網,導致兩層結構體現出現.第二種就是通訊子網逐規模漸擴大成為社會公用的計算機網路,原來的ccp成為了公共資料通用網.

第三階段(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準化)特點: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路的逐漸普及,各種計算機網路怎麼連線起來就顯得相當的複雜,因此需要把計算機網路形成乙個統一的標準,使之更好的連線,因為網路體系結構標準化就顯得相當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體系結構標準化的計算機網路.

為什麼要使計算機結構標準化呢,有兩個原因,第乙個就是因為為了使不同裝置之間的相容性和互操作性更加緊密.第二個就是因為體系結構標準化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計算機網路的資源共享,所以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準化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計算機發展史,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在電子管之前還有機械式 電子管電晶體 積體電路 大規模積體電路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徵是什麼?一共有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計算機 特徵是 採用電子管作為主要元器件 第二代計算機 特徵是採用電晶體作為主要器件第三代計算機 特徵是半導體中小規模積體電路 計算機 特徵是大規模和超大規...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四個發展階段 第乙個發展階段 1946 1956年電子管計算機的時代。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內世美國賓夕法尼亞大 學,容它由馮 諾依曼設計的。占地170平方 150kw。運算速度慢還沒有人快。是計算機發展歷史上的乙個里程碑。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ato...

計算機的發展分哪幾個階段,計算機的發展歷程分哪5個階段

1 發展階段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已經歷了四代,正向第五代智慧型化的計算機發展。前四代計算機是 1 第一代為電子管計算機,使用的軟體程式主要為機器語言。2 第二代機是電晶體作為主要邏輯元件的計算機,軟體程式使用了組合語言且高階程式語言誕生。3 第三代機是由中小規模積體電路組成的計算機,軟體程式使用狀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