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真的桃園結義了嗎,三國時劉關張真的結義了嗎?

2021-03-04 08:53:35 字數 4815 閱讀 2934

1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志裡只講"恩若兄弟",並未真正結義。純屬羅貫中杜撰的

2樓:喜腦弓子

雖然人們把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視為義結金蘭的榜樣,但是歷史的真相卻是三人並沒有結義。

三國時劉關張真的結義了嗎?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志裡只講"恩若兄弟",並未真正結義。三國演義的**裡純屬羅貫中杜撰的。

1、歷史上,劉、關、張三人關係確是非同一般。《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亡命奔涿郡, 劉備正在鄉里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2、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

"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3、從關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們當年有過某種誓願,但史書只說他們"若兄弟",並沒有說他們已結拜為兄弟。

歷史上真有桃園結義嗎?

4樓:伊蓮夏荼

歷史上並不存在桃園結義,這只是《三國演義》裡的文學故事。

歷史的真相卻是三人並沒有結義。三人結義其實是《三國演義》作者根據民間傳說以及**情節內容所需而編造出來的。

1、《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中從未提及此事。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劉備在鄉里聚合徒眾時,關羽、張飛就已投其門下。劉備後為平原相,與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關羽還說了一句話:「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從以上兩句話中可以看出劉、關、張三人關係密切,休戚與共,患難相攜。關羽、張飛二人對劉備忠心耿耿,在人多的地方終日侍立在劉備左右,保駕護航,不避艱險。但此句只說三人「恩若兄弟」,未見得是結拜兄弟的關係。

關羽那句話進一步確定,三人未結拜,因為他稱劉備為「劉將軍」。

《三國志·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年輕時和關羽一起事奉劉備,「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其中,只提到張飛把關羽當兄長一樣看待,未提劉備。

而把比自己年長的人當做哥哥來看待,稱呼某人為「哥哥」並不見得就是拜把子兄弟。

《三國志·劉曄傳》中記載: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人殺害後,魏文帝曹丕問群臣劉備會不會出兵伐吳,為關羽報仇,侍中劉曄回答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殺害,如果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對關羽的恩義就不算全始全終了。

」劉曄形容他們的私人關係為「恩猶父子」,連「兄弟」二字都未用。

以上史料說明兩個問題:其一,劉關張三人關係親密,就像兄弟、父子一樣;其二,沒有史料證明三人曾經結拜兄弟。

2、年齡排序有誤,如果結義,應是關劉張,而不是劉關張。

在《三國演義》的第一回中寫到,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當時劉備「年已二十八歲矣」。隨後,他在同一天先後認識了張飛、關羽兩位豪傑,彼此都有相見恨晚之意,於是次日,三人便舉行了膾炙人口的「桃園結義」。

《三國演義》中說劉備當時「年已二十八歲」似是有誤。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劉備卒於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時年六十三」。由於古人計算年齡都算虛歲,照此逆推,劉備應生於161年。

那麼,中平元年他應該不到二十五歲。

再看關羽。史料記載關羽生年不詳,死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元代學者胡琦經過考證,認為關羽大概生於159年,比劉備大兩歲。

清康熙年間,有人在關羽的故鄉解州(山西運城市)掘井時,掘到了關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鐫刻有關羽的家世。當時有個叫朱旦的**據此寫了一篇《關侯祖墓碑記》,文中稱關羽生於漢延熹三年(160年)。按照這種說法,關羽也比劉備大一歲。

張飛的年齡相對比較好界定。據《關公年譜》記載,張飛小劉備四歲。綜合上面的資訊,可以得出結論,劉關張三人中,關羽最長,劉備次之,張飛最小,假如真有桃園結義,應該是「關劉張」,而非「劉關張」。

由於「桃園結義」不但無太多的歷史依據,且有漏洞,因此不可全信。民間之所以有桃園結義的傳說,可能是對史書中「恩若兄弟」的想象與附會。至於民間傳說和《三國演義》要稱劉備為大哥,是因為劉備是君,關張是臣,從行政級別上看,劉始終大於關、張。

擴充套件資料

雖然桃園結義並非真實存在,但民間仍對桃園結義津津樂道的原因

1、在以《三國志》為主的正史中,曹操其實是乙個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以劉備為首的劉、關、張、諸葛亮等也並不是正義、忠義的化身,而僅僅是當時三方政權割據中的一方而已。

但在其後的幾個朝代中,這兩方的形象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曹操逐漸變成了奸雄,劉備一方成了正義的化身,尤其是關羽和諸葛亮更是被逐漸神化,被賦予了和皇帝平級甚至高於皇帝的地位。直至今日,我國各地的關帝廟有幾千座,比孔廟還多。

這個戲劇化的逆轉主要是在唐、宋時期發生的,南宋時期是主要的轉折點。北宋末年,在經歷了「靖康之恥」後,北宋政權被金兵所滅,其殘餘勢力無力抗戰,偏安一隅,在臨安(杭州)建立了首都。當時,南宋人對佔據北方的金人恨之入骨。

在三國時代,曹操的魏國佔據的就是北方,蜀國和吳國佔據的是南方,因此,在南宋時期,凡是提及三國故事時,曹操就成了人們的假想敵。無能的**和無辜的人民都一致把對金人的痛恨轉移到了曹操身上。因此人們也就更加拔高劉、關、張的正義的形象。

2、中國人向來推崇忠義、道義思想,而劉、關、張三人的故事正好滿足了這個心理需求。加之,中國歷史上向來把劉備作為正統的漢室宗族,曹操則被看作是篡權的奸雄,所以,人們也願意讓劉備有兩個武功高強,赤膽忠心的兄弟。

而《三國演義》明顯是支援劉備而貶低曹操的。知道了這個歷史背景,在《三國演義》中出現劉、關、張結義也就不足為奇了。

5樓:沉默是糖醋味兒

桃園三結義應該是真的。《三國志·關羽傳》說過關羽張飛在劉備聚合徒眾時投到劉備門下,而劉備待二人如兄弟。就算桃園三結義不是真的,他們三人也應該是親如兄弟一樣。

6樓:小蟲子太慌張

歷史上,劉、關、張三人關係確是非同一般。《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

羽亡命奔涿郡, 劉備正在鄉里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

"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從關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們當年有過某種誓願,但史書只說他們"若兄弟",並沒有說 他們已結拜為兄弟。

 可能就是根據三人"恩若兄弟"這一點,加以想象發揮,民間便有了桃園結義的傳說,而元 人則根據民間傳說把故事寫進了《三國志平話》和雜劇。一般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 元末明初。在這之前,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話五種》之一的《三國志 平話》,雖然只有8萬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國演義》的主要輪廓。

其中就有"桃園結義" 一節,先是關羽殺了貪財好賄、酷害黎民的本縣縣令,逃往涿郡,張飛見他狀貌非俗,談吐 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飲。恰好劉備賣履後也進了酒店,幾杯酒共飲之後,三人情投意合,遂 共邀至張飛庄後桃園,各序年甲,"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 弟"。這與《三國演義》的描寫已大同小異。

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統計,以三國故事 為題材的元人雜劇已有四十多種,幾乎是三國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戲劇舞台,對《三國演 義》的成書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專門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齣戲,情節與《平話 》又有不同,寫關羽殺了趁亂圖謀立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范陽,一日到張飛的肉店買肉下 酒,屠刀卻被張飛事先用千斤巨石壓住。關羽搬動巨石,讓張飛欽佩不已。

張飛往客店相訪 ,先拜關羽為兄,後又遇見劉備,見他容貌堂堂,有富貴之相,又是帝王後裔,於是與關 羽共拜備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漢室。

 桃園結義的故事,也有現實生活的影子。三國時代有殺白馬為盟的習俗。建安七年(202), 曹操攻破南皮,殺了袁譚。

袁熙的部將焦觸、張南背袁向曹,他們起事時,就是殺白馬盟誓 。這事見於《三國志·袁紹傳》。不過這只是盟誓,並不是結拜兄弟。

後來很多農民起義的頭領在起事結拜兄弟時就用這種形式。比如,元代劉福順等人的紅巾起義,《元史·順帝本紀》描寫他們結義的情況就是"殺白馬烏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

《三國演義》寫桃園結義,可能根據民間傳說,又吸收農民起義的事蹟,可能還與作者自身 經歷有關。《演義》作者羅貫中,據魯迅考定,約生活在1330-2023年間。他的生平事蹟多 不可考,有說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說他是東原(今山東東平)人,有說他是錢塘(今 浙江杭州)人。

只知道他生逢亂世,閱歷豐富。值得注意的還有兩點:一是明王圻《稗史匯 編》說他是"有志圖王者",一是清徐渭仁、徐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說他曾與 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關係。

他現存有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除《三國 演義》外,還寫有《小秦王詞話》、《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 ,並參加編寫了《水滸傳》,這些**戲曲作品,都以亂世英雄事蹟為題材,這與他的經歷 抱負當有關係。《三國演義》的大量描寫,首先是對桃園結義的描寫,也應與他的這種經歷有關。

從《三國演義》全書的藝術構思來說,寫桃園三結義,既引出全書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全書將要從多方面加以表現的忠義主題。這可能也是作者在《演義》開篇就寫桃園結義的乙個緣由。

7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沒有的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三國演義》裡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乙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乙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8樓:菲菲公主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裡面有很多情節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桃園三結義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提到,所以桃園三結義這個情節是值的懷疑的,但是他們三的感情確實是非常好的。

劉關張桃園結過義麼,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什麼意思?

桃園三結義 的故事,羅貫中把它放在 三國演義 開篇的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中。書中的故事大家都相對比較了解,再次也不再累述。來看看 桃園三結義 的其他故事。有專家考證,桃園三結義 的故事大概在宋元之際就開始流傳了。在赫經 重建廟記 中,已經出現了 初,王 關羽 及車騎將軍飛與昭...

三國中說劉,關,張三人曾結義,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劉備當了皇帝為什麼不封關張為王呢

呵呵,樓上的兄弟們回去再看看三國吧 曹操為兒子做了嫁衣裳,曹丕221年就正式代漢,逼著獻帝讓了位,劉備在正統上為了繼承劉漢血脈,於222在成都稱帝了,孫權在229年也稱帝了 三國的君主都稱了帝,至於為什麼沒有封王,書上沒有講在我看來,劉備當時不封王是很明智的,如果封王,封誰做王?如果封了關張為王,那...

《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是指哪人?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

劉備,關羽,張飛 劉備優柔寡斷,但是胸懷天下,事事仁義為重 像個小女人 關羽義字當先,忠義兩全,有勇有謀 張飛脾氣暴躁,英姿勃發,軒昂豪爽 劉備 重情重義 關羽 肝膽相照 張飛 鐵骨俠情 劉備 關羽 張飛,劉備城府深,表面以仁義待人,關羽義薄雲天,張飛粗中有細 劉備 仁 關羽 義 張飛 脾氣暴躁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