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中「貨幣相對價值」概念的疑問

2021-03-04 08:49:29 字數 4512 閱讀 8662

1樓:匿名使用者

相對價值

就是交換價值,甲商品的價值由一定量的乙商品來表現。商品的價值由一定量的貨幣來表現就是**,**是相對價值中的一種。但貨幣是沒有**的,貨幣的相對價值只能表現在商品**的反面上。

因此,貨幣相對價值低就是物價水平高,相應地名義工資也高。

資本論中的貨幣g,商品w,是什麼單詞的縮寫

2樓:千里揮戈闖天涯

馬克思是德國人

所以g和w是從德語裡來的

貨幣——geld

商品——ware

3樓:校靜姝九強

資本論是德國的馬克思寫的~所以當然是德語滴~ware

undgeld商品和貨幣~

你想要的話我可以把資本論德語原稿發給你~!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使用價值這個概念在經濟學上具體有什麼意義

4樓:勝華電纜技術官

新古典沒有價值理論,只有相對**理論。在新古典的理論中不認為存在「價值」這個東西,只有滿足人的物慾的優先次序問研究,即如果研究如優配置資源。邊際效用論,實際上是指物對人滿足的次序關係。

如:效用在新古典經濟學中被定義為:人對物有用性的滿足,當人們最不迫切的慾望每滿足一次時邊際效用遞減。

因此只有效用論或者邊際效用論的說法,所謂效用價值論,邊際效用價值論,那是**宣傳的產物。邊際效用論實際上代表的是物對人關係的關係,研究的是如何最優配置資源,邏輯上沒有一點問題,要最優配置資源就得按邊際效用理論的原則來配置。但問題是邊際效用理論中那些變數,是市場經濟(資本主義)追求的變數麼?

乙個典型的例子,在資本主義中找錢的目的就是為了找的錢,而不是按偏好選擇實物。另外最致命的正是「劍橋資本爭論」的內容,它對新古典理論是致命的,那就是異質物加總的駁論。2023年,羅蘋遜提出了在總量生產函式中那些異質的資本品如何加總的問題。

2023年,斯拉法在著名的《用商品生產商品》一書中採用兩個部門(多部門)模型證明,新古典生產函式只能用在單一產品模型中,一旦用於兩個部門(多部門)模型,由生產函式所推論出來的新古典理論的所有基本定理就都不成立了,「劍橋資本爭論」的內容對新古典理論來說是致命的,到不是說它邏輯不正確,而是它邏輯的實用性,特別是聯絡到多個產品部門時出現嚴重的邏輯駁論,它到底是不是用來解釋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是不是資本主義追求的變數。異質物加總的駁論舉乙個例子,更方便好懂,如:2023年凱恩斯在《貨幣論》中異質所謂gdp的含義,2023年,凱恩斯在《貨幣論》一書中針對這種國民收入的統計含義提出疑問,gdp統計中的各種產品是異質的,怎麼可以加總在一起表示實物產出呢?

實際上,這種加總和指數問題在理論上是有確定的結論的,即只能是單一產品或穩定狀態增長(即所有的產品按同樣的比例增長)。比如說有蘋果和梨兩種產品,如果它們的增長率都是10%,可以確定的說產出的增長率是10%;但如果蘋果的增長率是15%和梨的增長率是5%,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乙個確定的指數的。這一問題實際上很容易理解,比如對於我們現實生活的異質品世界來講,說gdp增長5%,還不如說卡車載重量從5噸增加到10噸更為清楚。

也就是說新古典的理論,一涉到到貨幣所計量的原子——即價值的概念就出錯,新古典的壓根就沒有自身的貨幣理論。20世紀80年代,隨著英國劍橋學派一些重要的經濟學家羅蘋遜、斯拉伐和卡爾多等人相繼去世,有關劍橋資本理論的爭論似乎也中止了,就整個經濟學界而言,這些經濟學家以及他們的著作似乎從來就沒有存在過。比如,從80年代晚期以來蓬勃發展的經濟增長理論仍然廣泛地應用總量生產函式和邊際生產力論,而對其中包含的邏輯悖論根本未予考慮。

一旦他們去世了,再進行這種研究由於對市場經濟意識形態不利,就可能就沒有人給錢了或不能使文章發表,你如果不能在大學裡得到職位是不可能進行這種研究的。 古典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商品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定義是指賣出的勞動產品)也就是說真正的勞動價值論,並不是通常被人們歪曲的所謂「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並且「勞動創造價值」、「勞動的價值」等用語在勞動價值論範圍內都是有邏輯錯誤的。(如: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嚴厲批判過「勞動的價值」的用語)勞動價值論是衝著解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去的,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就是價值。與就是說與普通人潛意識預設的價值定義「有用性」是衝突的,正如陽光、空氣有用性,但陽光、空氣沒有價值,也就是其中不包含金錢所計量的原子——價值(交換價值)。當然這與每個人根於社會關係形成的語言習慣中價值的俗約定義相衝突。

在馬克思看來物質的「有用性」(使用價值)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不可創造,自然力(人類勞動也是自然力的一部份),只是改變形態引起屬性轉化,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造。因此勞動僅是價值(交換價值)的唯一源泉,它並不是財富(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如:

《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二節引用彼得羅.維里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說明使用價值(物質財富)並且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宇宙的一切現象,不論是由人手創造的,還是由物理學的一般規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創造,而只是物質的形態變化。

結合和分離是人的智慧型在分析再生產的觀念時一再發現的唯一要素;價值和財富的再生產,如土地、空氣和水在田地上變成穀物,或者昆蟲的分泌物經過人的手變成絲綢,或者一些金屬片被裝配成鐘錶,也是這樣。」(彼得羅·維里《政治經濟學研究》2023年初版,載於庫斯託第編《義大利政治經濟學名家文集》現代部分,第15卷第21、22頁)】不僅如此,他在這種改變形態的勞動中還要56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如果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那麼它代表的就是人支配人行為(勞動)的權力,與具體財富無關。

如:產值3000萬,是代表多少架飛機,還是多少條褲子或者多少個妓女的屁股?這根本說不清楚,這也物質的屬性(使用價值)全是異質的。

但作為相同的地方,它們都包含了相同的人對人勞動(行為)支配的社會性的時間關係。也就是說價值量多少不涉及具體財富,只涉及人支配人勞動的時間的多少。正如所謂的gdp(生產總值),在勞動價值論者看來,它壓根就是乙個邏輯錯誤,因為異質物是不可加總在一起的,加總在一起的只是乙個價值量的概念,而價值只能是人支配人勞動(行為)的社會關係,它(所謂的gdp)真正的名稱應該叫做「生產了資本的雇傭勞動總時間之和」。

也就是說價值不是物質的有用性(使用價值),或者說某種要素與「使用價值」的轉化率。馬克思認為,商品(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把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係,說成是物質的屬性或者說屬性的轉化率。而資本主義追求的就是金錢,而金錢的多少不涉及具體財富的多少,正如所謂的gdp增長實際上與具體財富無關,只涉及人對人支配的勞動時間的增加。

也就是說勞動價值論毫不留情的揭露出市場經濟的金錢遊戲。作為與「使用價值」轉化關係的勞動,存在複雜與簡單,異質性與同質性的區別,這樣的勞動是不可計量的;但作用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係,只要交換成功,它們實際上存在無差別的人支配人的社會屬性。在這裡很多人認為價值總量認為與生產效率有關,實際上是無關的。

如果說價值是物質使用價值的轉化率,那麼大自然中的自然力對物質的有用性的轉化更複雜,為什麼不包含金錢貨幣(商品)關係?另乙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現實資本主義中存在壓縮產能,如果價值是某種要素與使用價值轉化的相對關係,或者某種要素與人最大化對與滿足轉化的相對關係,那麼現實中這樣的情況顯然是與使用價值轉化率無關的。並且不是每個人的慾望都能得到滿足,市場只滿足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的真實含義是「可供交換支配的雇傭勞動時間」,消費實際上是勞動與勞動相互交換的過程。

價值既然是一種勞動,那麼剩餘價值實際上就是剩餘勞動支配形式的權力,而利潤是剩餘價值在社會範圍內的轉化,實現形式。在馬克思看來行業或者社會整體利潤與效率(技術)是無關的,馬克思通過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資本積累式競爭,把利潤與效率的關係完全排證,證明它代表的是社會關係。在流行經濟學中市場經濟競爭是以技術為主的競爭,而是馬克思經濟學中,市場經濟的競爭,實際上是以積累為主的形式。

對於積累式競爭舉乙個例子,如:房價**,其它行業也會漲價對抗,當不能漲價對抗時,就會**一定此領域的資產或者壓縮產量或者產能,而夠買較高利潤率的資產,這樣就會導致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的均衡。對於資本家來說,如果積累率低於平均利潤率,那麼資本家隨時都有可能失掉資本家或原有資本的地位。

正如20年前幾十萬元都可以成為乙個小小的僱傭,而現在購買一套商品房也不夠,這正是積累式競爭的表現。實際上積累式競爭,反映出來的就是資本家不斷的競爭,壓低勞動力**的過程,只要資本的剝削率不夠高,那麼資本家隨時都有可能失掉資本家地位的風險。正如不同物質生產效率的行業,可以有一樣的利潤率,或者物質生產效率提高較低的行業也可能比物質生產效率更高的行業有更高的利潤率一樣。

顯然利潤對於行業來說與效率是物質的,效率只是行業內部的企業分配利潤率的競爭,但資本主義的競爭,顯然不是技術為主的競爭,而是積累主為的競爭。也就是說利潤與效率是無關的,它壓根不是什麼剩餘財富,而是剩餘的勞動時間支配形式的權力,利潤增加,就意味著消費者(勞動者)用的勞動時間去交換,「有效需求」實際上真正的含義是可供交換的勞動時間,當勞動者(消費者)交換遇到生理極限,經濟危機就開始了。也就是說馬克思認為追求利潤及積累式競爭,會造成個人自由的奴役,試想每個人都沒有的自由時間,而為了消費、住房、醫療,不能不用的勞動時間去交換,乙份工作不夠就兩份工作,個人不斷的出賣自身的勞動時間,那麼個人的自由何在?

因此解決這社會問題的唯一法,就是**為利潤為生產的社會制度,讓社會為使用,而不是為利潤,不是為價值(交換價值)這種形式錢的遊戲而生產。要讓勞動者(消費者)最大化的按需分配自身的勞動時間。正如馬克思所說:

「市場經濟(資本主義)追求的不是以使用價值為目的財富,而是以價值(交換價值)為目的的權力。」「由於企業追求的是剩餘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因此企業造就了階級鬥爭。」

如何理解《資本論》的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

馬克思的方 體系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即最高層次,是馬克思研究經濟學的根本方法或哲學基礎,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在 資本論 中運用這一根本方法,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

沒讀過《資本論》經濟學不算入門嗎?

讀沒讀過 資本論 並不是入門的唯一標準。並不是讀了你就能了解經濟學,而不讀這本書並不能代表你沒有讀過其他經濟學相關的知識。不會因為沒讀過 資本論 而被拒之門外 如果希望自己在討論經濟和經濟學時知道自己究竟在說什麼,自己談論的經濟學與經濟究竟有什麼關係,經濟學模型對於經濟的抽象水平如何,經濟學試圖談論...

馬克思為什麼沒有完成《資本論》的定稿工作

上述駁雜的思想圖景透露了身患多種疾病 並且被視為 處於慢性死亡狀態 的馬克思展寬的視野 清醒的自我反省和更為深入的考量,成為連線他之前的理論與20世紀西方思想史 包括哲學史 東方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中間橋梁。長期以來,由於不注重對這一階段文獻的整體把握和具體文字細節的解讀,造成了對包括 資本論 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