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產生於什麼時候

2021-03-04 08:28:59 字數 5464 閱讀 6594

1樓:慧聚財經

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產生於20世紀10年代的美國

公共管理學,是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尤其是**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群體系。在西方,它源於20世紀初形成的傳統公共行政學和60-70年代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學,後於70年代末期開始因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兩個學科取向的強烈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如今它已經成為融合了公共政策、公共事務管理等多個學科方向的大學科門類。

在我國,它最早被稱為行政學或行政管理學,隸屬於法學類一級學科政治學門下,2023年研究生培養學科調整後才正式成為管理學大門類下的一級學科。目前它包含原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5個二級學科。該學科群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公共行政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始建於什麼時候

2樓:du知道君

公共管理學

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產生於20世紀10年代的美國   公共管理學,是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尤其是**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群體系。在西方,它源於20世紀初形成的傳統公共行政學和60-70年代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學,後於70年代末期開始因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兩個學科取向的強烈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如今它已經成為融合了公共政策、公共事務管理等多個學科方向的大學科門類。

  在我國,它最早被稱為行政學或行政管理學,隸屬於法學類一級學科政治學門下,2023年研究生培養學科調整後才正式成為管理學大門類下的一級學科。目前它包含原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5個二級學科。該學科群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3樓:茹蕊葉羅

搜一下:公共行政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始建於什麼時候

(新)公共管理學產生的背景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場聲勢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範圍內掀起。在西方,這場行政改革運動被看作一場「重塑**」、「再造公共部門」的「新公共管理運動」。

二、「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的理論和現實根源

傳統公共行政模式較之以前的管理是乙個重大的進步。因此,自其產生以來,它逐步成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公共管理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一切都為「新公共管理運動」在20世紀末的興起提供了深刻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1、傳統公共行政模式日益凸現的內在理論缺陷。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與先前的**管理理論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建立在兩個全新的理論基礎之上:

乙個是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並由古德諾系統化的「政治與行政二分」理論;另乙個是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論。建構在這兩大理論基礎上的傳統公共行政理論認為,政治與行政是可以分開的,在「二分」的情況下,公共行政的主要任務是如何有效地執行既定政策或達成既定目標。有關政治、政策的問題,屬於政治學範疇,政治不要干擾行政,行政是科學的問題,可以也應該保持價值中立,而以追求經濟和效率為目標。

公務員應保持政治中立,他們的任務僅僅是忠實和有效地執行被政治**制定的政策。據此,便可以建立一套科學的、最佳的行政管理原則。公共員系統依據這些組織原則運作,剔除任何個人感情因素,像驢一樣受賞罰的支配,行政管理便可以達到高度的「理性化」,**管理也就可以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果。

其實,早在傳統公共行政理論形成後不久,其賴以立足的二大理論基礎就遭到了包括政治學行為主義和人際關係學派的激烈批判。行政學者羅伯特·達爾和沃爾多都曾指出,威爾遜提出的「政治與行政二分」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傳統行政模式的不切實際之處就在於,政治與行政必然是相互關聯的,乙個不含任何價值判斷的公共行政只是乙個神話而已。行政學者彼得斯也指出:

「行政管理與政策並非呈現出互不相關的離散現象,而是相互關聯的。無論是通過主觀方式還是通過客觀方式,行政體系的屬性都會影響到政治體系的政策產出。」時至今日,大多數的學者對這個問題已經達成共識。

儘管實際工作者中的一些人依然固執地堅持兩分法的觀點,但傳統的行政模式必須依賴於乙個無法成立且長久被認為是不能實現的理論,至少說明這個模式肯定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面對於韋伯的「官僚制」理論。學者們也認為,由於官僚制的理性形式、不透明性、組織僵化以及等級制的特點,使得它不可避免地會與民主制發生衝突。

實際上,韋伯自己也只是把官僚制當作一種理想狀態。在他看來,官僚組織的完善,必然使人們進入「鐵的牢籠」。「**徹底實現了行政的官僚化,**所確立的權力關係的型別實際上是不可摧毀的。

」要對付發達的官僚機器,一般個人、官僚機構中的**甚至掌握最高權力的統治者實際上都是無能為力的。顯然,這一切並不是現代人所嚮往的。另外,官僚制在實踐中的應用也與韋伯的設想有些出入,特別是官僚制在人事制度中的實踐所產生的僵化、形式主義較之韋伯的設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其精英主義的特徵又遠不能達到韋伯的設想,這直接導致了該體系效率的降低。

這些理論都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公共行政賴以立足的理論基礎。

2、傳統公共行政模式在實踐中正在遭受日益廣泛的抨擊。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就出現了對公共部門的規模和能力進行的抨擊。人們普遍認為,**「規模」過於龐大,浪費了過多的緊缺資源。

目前,削減**經費幾乎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如在西班牙、義大利、德國、瑞典等國家,其公共服務傳統上是規模較大的,但是現在公共部門的作用已經下降了。其次,關於**的「範圍」也引發了爭議。有人認為,**本身介入的活動過多,其中許多活動可以有其他可選擇的備用方法。

作為這種觀點的反應,許多先前由**從事的活動開始轉向私營部門。此外,**的「方法」也受到抨擊。人們越來越認為,官僚制的方法必定會造成工作的沒有起色和效率低下。

如果必須由**從事某種活動,也需要尋求官僚制之外的其他的組織方法。對公共部門的規模、範圍和方法進行抨擊所產生的明顯結果就是削減**和改革其管理方法。

3、經濟理論的變革對傳統公共行政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二戰後,西方各國**普遍採用了凱恩斯主義的主張,對社會生活實行全面干預。當**這只「看得見的手」干預市場並獲得巨大成功時,與「市場失靈」相伴隨的「**失靈」也表現得同樣明顯。

一方面,**對社會、市場所承擔的管理任務越來越多,成為「萬能**」;另一方面,**內部官僚機構膨脹,效率低下,財政支出日益擴大,**管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強調自由主義和市場取向的公共選擇理論異軍突起。正如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所指出的,「公共選擇理論用經濟學的行為假設和方法,研究了當國家干預不能提高經濟效率或收入分配不公平時所產生的**失靈問題」。

公共選擇理論在70年代正式介入「公共管理」領域,並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的學者們採用「方**上的個人主義」來研究**官僚系統的行為。他們認為,人類社會由兩個市場組成,乙個是經濟市場,乙個是政治市場。

在這兩個市場上活動的是同乙個人,都是自利和理性的人。也就是說,**公職人員與普通市民一樣,都以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為目的。至於**,由於人民對其所有權分散且不可讓渡,故缺乏加以監督的誘因,再加上沒有市場競爭的機制予以有效制約,因而自利的官僚得以不顧社會公益,專注於追求個人的權力、名望和利益,最終造成**效率不彰。

基於這一認識,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失敗的是**而不是市場,要解決公共管理的危機,應減少**的職能,盡量交由更有效率的市場來調控貨品和服務的**,以達到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他們還認為,傳統公共行政強調的統一規制和監控,極大地抑制了公職機構和文官的創造力,已陷入形式化和僵化;代表國家意志的**管理和服務,忽視公共保障和服務的多樣性,對市場訊號和消費者需求的反應不靈敏,已經不再適應當今世界的需要,是「工業社會的**組織模式」、「十九世紀的行政技術」。由此,他們認為市場可以取代政治或行政成為管治社會的主導機制,只有將「經濟效率」奉為最高標準,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才能使眾多自利的個體走到一起,增加社會福祉。

總之,公共選擇理論為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4、知識經濟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全球化的加速,使**面臨更加嚴峻的「效能」和「合法性」競爭。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的興起加速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程序,並將全球經濟一體化水平不斷推向更高的新台階。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全球性的「**效能」橫向競爭的時代成為現實。

**績效與**合法性的單一縱向參考的時代已經結束,不同社會下的公眾像選擇職業與工作單位那樣選擇**的時代已悄然來臨。**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競爭,猶如不同企業之間的競爭一樣,已經並將於21世紀伊始在更大程度和更大規模上,在不同**之間迅速。任何乙個國家**的命運都將由其在全球政治和經濟舞台上的競爭能力和其處理具有全球性特徵的問題的能力所決定;各國**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在國際互振系統中不遺餘力地尋求到保護和促進本國在全球競爭中利益的方略和戰術,並有效地促進本國福利的實際提高,才能獲得本國人民的認同和支援;**效能與合法性已不再能從本國歷史的縱向比較中獲得令人信服的認同,歷史原因已不再成為人們認可的社會福利不及他國的託辭。

全球性「**效能」和「**合法性」競爭的結果,必然使那些對社會的要求與願望反應遲鈍或不願作出反應的**面臨權威危機、信任危機和合法性危機。全球經濟一體化,特別是知識經濟的興起,對**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迎接這一挑戰,對**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進行結構性調整與重塑,無疑將成為各國**明智的選擇。

總之,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理論的發展,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已經在理論和實踐的質疑聲中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傳統的行政模式已無法反映出現代公共服務所需承擔的廣泛的、管理的以及政策制定的角色,它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消極的控制形式,不是致力於為提高效率提供有效的激勵,而是著力於怎樣避免犯錯誤。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和現實背景下,以經濟學和私營管理理論為基礎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引人注目地登上了公共管理的歷史舞台,並引發了公共管理領域一場新的革命。

三、「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的理論意蘊及其前景

對「新公共管理運動」本身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現在還為時過早,因為,它還處在探索和發展的複雜程序之中。但「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實踐,已經體現出了與傳統公共行政模式重大的差異,如更注重管理績效和管理效率,更注重市場的力量,更注重管理的彈性而不是僵化,更注重公共部門執行於其中的相關的政治環境,更注重私營部門管理方式在公共部門的應用等等。「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特別是它業已表現出的新特徵及其發展趨勢,都明確地提醒世人:

乙個全新的管理模式已經在公共管理領域逐步形成。在目前改革的實踐中,儘管出於操作上的需要仍表現出**繼續承擔運動主體的角色,但從這場改革運動的發展趨勢來看,無疑包含著對近代以來的傳統公共行政模式進行全面檢討的意蘊。

當然,任何的變革過程都會有得益者和受損者。從信奉市場力量和現代企業「消費者導向」中吸取營養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在一些大規模實踐中雖然顯示出了生機和活力,但也積澱著不少理念性的矛盾和衝突。例如,從「企業家**」和「企業化**」引出的公共機構與私營企業之間的異同比較;在政治家與高階文官簽訂業績合同及其評估過程中,如何避免政治和價值觀的影響;在以「三e」---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或有效性(effectiveness)作為**績效的評估標準時,如何協調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它對照以公平(equity)替換經濟的政策評估的「三e」標準孰優孰劣等等。

這些矛盾和問題都將是「新公共管理運動」在未來需要認真面對並切實加以解決的。

但無論如何,儘管「新公共管理運動」尚處在艱辛的探索之中,還沒有形成一種固定統一的模式,儘管「新公共管理運動」本身還遠非完美,還存在著不少批評和毋庸置疑的問題,但20世紀大多數國家普遍存在的傳統公共行政模式卻無疑已經是一去不復返了,「新公共管理運動」及其引發的公共管理模式的變革必將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公共管理學的理論有什麼,《公共管理學》的經典理論有哪些?

管理學 行政管理學 經濟學 公共財政學 城市管理理論等。公共管理學 的經典理論有哪些?公共管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一 理論分析方法 理論分析方法又稱為規範分析方法,它是一種通過價值判斷做出結論的分析方法。二 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分析方法是社會科學研究經常採用的方法。三 數量分析方法 公共管理學中的...

管理是一門科學還是藝術,管理學是一門科學還是門藝術?

管理究竟是什麼?相信大多數人會說,管理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同時又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但它到底是一門純理論科學還是一種藝術呢,就像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哈羅德 孔茨等在1955年出版的 管理學 中說 管理是一門科學,還是一種手段,還是一種藝術,是人們經常爭論的問題 科學使人聯想到的是規範 標準,是一幅嚴肅的面孔...

1。管理學是一門科學還是藝術?在管理的各項職能活動中哪些表現

一 管理,是一門 科學,還是一種藝術?管理的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16436 科學性的含義 管理是一門科學。管理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這些規律具有客觀性。人們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經驗總結,形成了關於管理的一般規律的科學知識體系即管理學。管理學為我們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