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明觀,是什麼意思啊,佛教中觀是什麼意思

2021-03-04 08:28:52 字數 5777 閱讀 3986

1樓:匿名使用者

供養以下答覆,提供您參考。感恩!

明觀者:即謂是以我們本具的現前一念「清淨無染」的「妙明本覺慧心」,返觀自心本源,而照見「宇宙萬法本體」的一種修行法門。同「禪觀」的息慮靜心,返照自心本源」,照見「萬法本體」與「萬法實相」之修行法門也。

明者。指人人本具的清淨無染的本覺妙明真心。即指我們「現前一念」能照見「萬法真理實相」的「大光明智慧型」也。

觀者。即觀照、觀察、觀念、觀想之義也。觀有二個含義:

一、「觀破」障礙真理的妄惑之義,即謂觀察妄惑而破「三惑 (見思惑、恒沙惑、無明惑)」。

二、「觀達」真理之義,即謂觀察真理而達「三諦理 (真諦理、俗諦理、中諦理)」也。「能觀之智」即「真智」,即了一切法緣起無自性,離一切虛妄分別之「真如智」也。「所觀之境」即「理境」,即「中道真理實相」,即「真如理」也。

以「真智」觀察「理境」,至觀達究竟,則「真如智」契合「真如理」,唯是同一「真如心」也。《觀經淨影疏》曰:「觀者,繫念思察,說以為觀。

」 《大乘義章》曰:「麤思名覺,細思名觀。」 《淨名經三觀玄義》曰:

「觀以觀穿為義,亦是觀達為能。觀穿者即是觀穿見思恒沙無明之惑,故名觀穿也。觀達者達三諦之理也。

」 《遊心法界記》曰:「言觀者觀智,是法離諸情計故名為觀也。」 《止觀五》曰:

「法界洞朗,鹹皆大明,名之為觀。」

淺學佛子,以上供養。感恩。阿彌陀佛!

佛教中觀是什麼意思

2樓:s潔西卡

1、佛教中中觀的意思是最中或至中。謂中觀學就是系統的介紹法性空慧宗也就

是般若系思想的學問。龍樹在《中觀論》中,以至中來形容釋迦牟尼所說的中道,遠離生滅、斷常、一異、來出等二邊,又稱八不中道。以觀察中道,作為修持禪定與智慧型的方法,即是中觀。所

2、中觀思想根源於初期大乘時期流通的《般若經》,龍樹撰寫了《中觀論》來闡述正確的中觀思想與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觀,以此來評破外道與小乘部派等其他學派的理論,在大乘佛教中極受重視。中觀的修行者,通常也會以此二十四觀為主題來進行觀想。

3、佛教的一切義理都在中觀義中,中觀義理是佛教的綱領。中觀派發揮了《大般若經》中空的思想,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們的認識,甚至包括佛法在內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的關係(因緣、緣會),一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們本身沒有不變的實體或自性(無自性)。

3樓:匿名使用者

中觀,梵文中,madhyamaka,是形容詞madhya(中、中間)加上最高端詞尾ma,所形成的單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龍樹在《中觀論》中,以至中(madhyamaka)來形容釋迦牟尼所說的中道,遠離生滅、斷常、一異、來出等二邊,又稱八不中道。以觀察中道,作為修持禪定與智慧型的方法,即是中觀。

中觀思想根源於初期大乘時期流通的《般若經》,龍樹撰寫了《中觀論》來闡述正確的中觀思想與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觀,以此來評破外道與小乘部派等其他學派的理論,在大乘佛教中極受重視。中觀的修行者,通常也會以此二十四觀為主題來進行觀想。

後世許多學派繼承龍樹的想法,並加以開展。最著名的三大學派,包括中觀派、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都提出自己的見解,形成大乘佛教重要的討論課題之一。

佛教的一切義理都在中觀義中,中觀義理是佛教的綱領。

以下文字,可謂概括了佛法意思的大概: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説中第一 而其根據,在於: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也就是緣起法。

4樓:匿名使用者

初學佛的人,看見佛法內,有所謂大乘、小乘;有所謂法相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真言宗、律宗,乃至所謂俱舍成實等宗;已覺得歧路多歧,不知何從措足。再加想求得一位善知識,能原原本本不黨不偏的,將各宗各派的概要,開示一下,真不易得。便是想求得這樣解說各宗宗旨的一本書,也不易尋求。

初學者的這種困難,實在不小。 原來佛法的目的是求「覺悟」;可是在求達到「覺悟」底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許多途徑,也可說是求達目的底方法和歷程。在佛教底目的上,原是一樣;在途徑上,自不妨有法相三論天台華嚴禪淨真言戒律俱舍成實等宗的不同。

所以法相宗的求覺悟,有法相宗的方法和歷程;三論宗求覺悟,有三論宗的方法和歷程;其他各宗,亦莫不皆然。佛法既有了這許多的途徑,於是佛法的上面,就有了這許多的宗派。 佛法在印度,小乘雖有部執之分,大乘雖有空有之辯,卻並未立許多門戶;到中國後,才宗派繁興。

隋唐以來,各宗的著述和流傳的法門,大都各具有本宗的特質;及至今日,宗派劃然,各宗有各宗的內容,各派有各派的藩籬。尤其是各宗派傳來的源流,若不加以考察,決不能得根本的明白:如姚秦鳩摩羅什法師,翻譯了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後來研究三論的,就成為三論宗;羅什法師又翻譯了成實論,後來研究成實論的,就成為成實宗;慧遠法師在廬山唸佛,後來這一流,就成為淨土宗;梁代菩提達磨祖師,所傳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謂之禪宗;隋代智者大師,依著法華智度等經論,成立天台宗;唐代玄奘三藏,翻譯解深密經瑜伽唯識諸論,成立法相宗;又翻譯俱舍論,成俱舍宗;南山道宣律師,成立四分律宗;賢首國師,立華嚴宗;善無畏金剛智,傳出了真言宗;還有曇無讖所傳的涅盤宗,菩提流支所傳的地論宗,真諦三藏所傳的攝論宗等等。

最多時有十六宗派之多,其中也有不久絕響的,也有融入他宗的;到現在普通常說的:所謂教下,就是指天台宗;所謂宗下,就是指禪宗;所謂律下,就是指律宗;這三宗以外,多已授受無聞,經籍不完。若要研究各宗的概要,應先明了各宗承傳的源流,盛衰的背景;然後再辨別他們的內容。

既然各宗隨時興起,各宗要發揚本身的精妙,少不得就有判教一法。現在通常所說的:俱舍成實二宗是小乘。

四分律原也是小乘,而自從南山律師義宗唯識,就變成通大小乘了。法相是大乘有教,三論是大乘空教,這二宗爭論最多。天台華嚴自標位置,在法相三論兩大乘之上;天台就謂之一乘圓教,華嚴更謂為別教一乘;禪宗是頓教,淨土是他力教,真言宗是秘密教;這三宗又別有境界,不同恆蹊。

這還是粗講大略,再詳細說各宗本身內部:天台還有山內山外之爭;南山還有會正資持之異;三論法相,皆有新古;五家七派,皆是禪宗。若講「宗宗皆是求覺悟的途徑」的話,我們究竟走那一條途徑求覺悟呢?

我原也是初學尋不著門路的人:見著人學法相,也跟著去學法相;聽人說唸佛容易,也曾跟著唸佛;忽然又出了幾位密教大阿梨,一般人都驚嘆著神異,我也曾跟著學誦真言,學結手印;連那些無宗無派隨便談說的比丘大德,在家菩薩,我多也曾跟著眾人膜拜隨喜;不是我見異思遷,老實說,我本來也並不明白這些宗派是怎樣的一回事;我學了許多時,依然不了解我到底要怎樣學是好。我看看同學們也有感於同樣的困難,漸漸退了初心的;也有起初很勇猛,後來雖還持續著,卻勉強得有些不見興味。

所以我深深的覺得:初學佛的人,真有先當明了各宗大概之必要。縱然你從上入手,丟開各宗,直接研究經論;然而一看註疏,各宗有各宗的見解。

從好的方面說,各有發揮獨到之處;你若不明各宗大要,就不易領會。從壞的方面說,各有門戶偏執之談;你若不明各宗大要,也就難免誤會。 所以我就大藏,想尋一本說明各宗大要的書,卻尋不著。

後來得著一本日本凝然著的八宗綱要,研究了些時。但是楊仁老,還是說這本書,初學不易懂得;日本的境野黃洋,講解這本書多年,他又說這是凝然大德早年之作;在現在人,自覺不甚滿足,且無甚興味。因此我又向日本大肆尋求,日本佛學校內多有這一門功課,這一類談佛教概略的書,可就多了;他們又時常鬧些什麼佛教統一論哪,原始佛教說哪,也時引起不少的諍論。

我自信是個鈍根,一點兒新異的議論,都不敢接受;遇著事實,就要查查史傳;凡有疑義,就要對對經論;隨時抄記的不少。現在整理一下,自己看看,很像明白我將來應當怎樣修學才對。這原算不得目的地,也算不得道途車乘,只好算是旅行指南;就名為入佛指南罷!

藉此看看各種道途的遠近,和各式車乘的快慢,公之於世;不知初學的人們看了,也能解除點迷悶,尋著個求覺悟的道路與否?同時我有尊重宣告的:我還是個未登途徑的人,我決彀不上說專弘某宗,偏黨某派;並且這個題目雖似不大,卻有遍攪十二部教海,二千餘年歷史的意味;我乙個初學的人,錯亂必多,還望諸同學者指正!

我們想要在各種學佛的途徑內,找一條自己修行的道路,那我們就當先明了各種途徑的大概。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必須先明了各宗的大概;然後才好打定主義,從那一宗修行的法門去修學。 要明了各宗的大概,須知各宗有各宗的歷史,各宗有各宗所依的經論;各宗有各宗的判教,各宗有各宗的教義,各宗有各宗的行證,各宗有各宗的果位。

我這一篇入佛指南,就是拿這些綱領做題目,共分大乘小乘戒律三章。大乘的裡面,包括法相三論天台華嚴禪淨律七宗;小乘的裡面,包括俱舍成實二宗;戒律便是律宗。每章並將各宗的歷史依經判教等等,一一分別,加以敘述。

為什麼先述大乘後述小乘呢?一則執筆者經驗,往往向人談佛,自五比丘十大**四諦十六行相二部二十部等等順序談來;聽者不俟談到馬鳴龍樹法性法相,便早覺索然興盡,昏然欲睡了。若先從大乘談起,到後來他反格外注重原始的教義了。

一則現前中土,流行著的是大乘;譬如指示途徑的人,就當從行者現前的腳下講起;所以就先從大乘講起了。 再說大乘和小乘的分別:自來有小乘三法印,大乘一法印之說,這必須先細領會。

因為明了三法印與一法印,不獨大小乘的分別可以明了,全部的佛教,也可略窺概要。在經論中說三法印的,如成實論說: 「佛法中有三法印:

一切無我,諸法無常,寂靜涅盤。此三法印,一切論者,所不能壞,以真實故。」 說一法印的,如妙法蓮華經說:

「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分別說小乘三法印大乘一法印的,如大智度論說: 「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盤三印;即是佛說,修之得道。

無三法印,即是魔說。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

」 由此看來,小乘的教義,是不出無常無我涅盤三種法印的。大乘的教義,是不出一實相的法印的。我今依照小乘經論的教旨,試作三法印的幾種解說:

第一,萬法為實有,諸有情等,起惑作業,感受著老病生死的苦惱,於生滅流轉的現象上;而說此無常之道,令使覺悟,趣得解脫;此種教法,就契合了無常法印。 第二,既然勘破了一切萬法,生滅無常;那麼七情六慾,我見我愛,皆不應有;說此無我教法,令使覺悟,趣得解脫的;此便契合了無我法印。 第三,令使明白了無常之理,斷除了我執等惑,脫離那生死輪迴的苦惱,而令得到寂靜涅盤之果的;此便契合了寂靜的法印。

第四,以上契合了三種法印的小乘教法,較諸一切其他的外道,實在是高出億萬不可稱量;但是在佛法的裡面,論教義的澈底,和化他的妙用上,這三種法印,較諸大乘的一實相印,似乎尚有些不及之處。此其所以稱為小乘的法印。 我再依照大乘經論的教旨,試作一實相印的解說:

「實相」這兩個字,本是表示佛法圓滿的理體;所謂真實之相、無相之相。以萬法為假有,以說生滅,復以萬法為非無,說不生滅。說一切為虛空,以求出世的真諦;又說一切為不空,以揚世間的教化。

所謂「真如」「中道」「菩提」「般若」「圓覺」「如是」「法界」「阿字」「法性」「一法句」「涅盤妙心」等等的名詞,都是實相的異稱。法華經說:「觀諸法如實相」。

又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以實相的境界,本是不可說不可思議,所謂「言語道斷」的便是。

以不可說而強以言說,自有許多不合之處,此則唯證能知,應請諸同學者加以鑒諒! 但是我們對於大乘的一實相印,和小乘三法印的異點,卻很可以辨認:第一就是小乘說諸行為無常,大乘於說萬法為不常之外,卻還認他是不曾斷滅。

小乘說諸法無我,大乘於真諦說無我之外,卻還於俗諦說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說涅盤寂靜,大乘卻以我法二空而說涅盤無住。大乘之所以異於小乘,都是因為契著這一實相印的妙用。

所以為辨證大乘的教法,而有一實相印。 從各宗的裡面,根據這「三」、「一」兩種法印,來印證他孰為大乘孰為小乘的教法。那麼,俱舍宗說法有我空入無餘涅盤的;成實宗雖說人法二空,但只斷見思惑而未斷所知障,尚以一滅諦為歸趣的;這就謂之小乘。

法相宗所說的真如菩提,三論宗所申的般若,天台宗所明的如是,華嚴宗所說的法界,真言宗所說的阿字,禪宗所證的涅盤妙心,淨土宗所入的一法句;這都是實相的理體,就謂之大乘。還有戒律一宗,原以業感為緣起;從南山律師開宗以來,卻以心識為戒體;所以就通於大小二乘。 如此三法印與一法印,不獨大乘小乘所由分別;便是整個的佛教,也可藉此認清。

所以我特地在此先行說明,下面便好詳述屬於大乘的七宗,屬於小乘的二宗,及通於大小乘的戒律宗了。

佛教中佛花是什麼意思,佛教中蓮花代表什麼

佛教四大吉花含義 1 優曇 華梵文優曇波羅 udumbara 亦作優曇婆羅 烏曇跋羅 優曇缽華 烏曇華等,意譯靈瑞 瑞應。花名。產於喜馬拉雅山麓及德干高原 錫蘭等處。花隱於壺狀凹陷之花托中,常誤以為隱花植物。世稱其花三千年一開,值輪王及佛出世方現,喻極為難得的不世出之物。佛經中常用以喻佛 佛法之難得...

佛教中的淫是什麼意思,佛教所說邪淫是什麼意思

佛教裡面所說的邪淫,就是指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大致就是指婚外情。婚外性關係,最損福報,最損德行,最損風水運氣,所以古人講 萬惡淫為首 因此戒邪淫,是佛門重戒。淫指正淫 和邪淫 正常的合法的夫妻屬於正淫!不合法的 夫妻意外的 都是屬於邪淫!邪淫者 減福報!減壽命!身體得病!諸多不順等等!佛教所說邪淫是什...

佛教中的我執是什麼意思,佛教用語「我執」是什麼意思

我執是佛教用語,小乘佛法認為這是痛苦的根源,是輪迴的原因。我執可以說是無明的同義語,一般以內容分類,為人我執 法我執 以緣起分類,名分別我執 俱生我執。我執可以說是無明的同義語,一般以內容分類,為人我執 法我執 以緣起分類,名分別我執 俱生我執。佛教中指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著,指人類執著於自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