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黃矮病毒病是怎樣傳播和防治的

2021-03-04 07:28:01 字數 4066 閱讀 5086

1樓:中國農業出版社

發生危害:一般於早稻秧田即能開始發病,秧田的病苗移栽於本田後,大部分枯死。早稻本田的病害盛發期,一般在水稻的圓稈拔節期至抽穗期,廣東在6月上、中旬,浙江、湖北在6月中、下旬;晚稻發病情況,在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福建均有兩個發病高峰,第乙個高峰在8月中、下旬水稻分蘖盛末至圓稈拔節期;第二個高峰在9月中至10月上旬水稻孕穗至抽穗期。

江西、浙江只有乙個發病高峰,秈稻品種在8月下旬,粳稻品種在9月上、中旬。在雲南西雙版納自治州1月份早稻即有病株出現,以7~8月份中、晚稻發病最多。其主要感染期,在江蘇、浙江一帶,早稻主要在秧田至本田初期的越冬代黑尾葉蟬遷飛期;晚稻是7月中旬至8月初的第二至三代黑尾葉蟬遷飛高峰期。

苗期發病植株多嚴重矮縮,不分蘖,須根短小黃褐,根毛很少,易早期枯死。分櫱期發病則分蘖減少,根系差,抽穗遲而小,穗頭半包或全包在葉鞘裡,結實很差。拔節至孕穗期發病,植株稍矮,僅劍葉症狀明顯,抽穗遲而小,結實較差。

分櫱期感染的,部分輕病株有恢復現象,即病株始病葉以上2~3葉症狀較為明顯,以後抽出的葉片僅葉尖有隱約的斑駁,再抽出的新葉片則無症狀,至後期與健株一樣,但抽穗結實稍差。水稻秧苗至始穗期都能感染發病,但以分櫱期最易感病,受害也最重。拔節期後抗病性較強,受害也較輕。

孕穗期後一般不易感染。

傳播方法:汁液及種子均不能傳毒,僅由葉蟬永續性傳毒,但據inoue報道馬來亞黑尾葉蟬nephotettix malayanus不能傳毒。

傳毒介體:已肯定的介體昆蟲有黑尾葉蟬nephotettix cincticeps、二條黑尾葉蟬nephotettixnigropictus和二點黑尾葉蟬nephotettix virescens。三種介體昆蟲對水稻黃矮病毒的親和性不同。

二條黑尾葉蟬一般有88%~100%的個體能獲毒,黑尾葉蟬一般只有40%~46.7%的個體能獲毒。二條黑尾葉蟬和二點黑尾葉蟬的傳毒能力比黑尾葉蟬快而強。

二條黑尾葉蟬,獲毒取食5min就有27.0%的個體獲毒,15min以上開始有50%的個體獲毒,4h開始即有100%的個體能獲毒;在水稻上傳毒取食3min發病率為18.0%,10min為30.

8%,15min為44.4%,30min為46.2%,1h為53.

8%,4h為57.9%,12h為71.4%,24h為73.

7%。病毒在蟲體內的迴圈期,最短為4~5d,最長為25~27d,一般為12~13d。通過迴圈期後,其傳毒能力除個別有間歇現象外,能連續傳毒直到死亡。

病毒不經卵傳遞。

黑尾葉蟬,獲毒取食5min獲毒個體為0,10min獲毒個體為2.6%、30min為5.8%,1h為7.

4%,3h為10.4%,6h為14.5%,12h為14.

8%,24h也只有10.2%的獲毒個體。病毒在蟲體內的迴圈期,在5~6月份早稻期間的第一代蟲,日平均氣溫22.

2℃時,最短24d,最長39d,平均為31.5d。晚稻期間第三代蟲,日平均氣溫30.

3℃時,最短7d,最長19d,平均為13.2d。其傳毒能力在獲毒並通過迴圈期後能終生傳毒,但多數是間歇傳毒,能傳毒的天數較少。

1~2齡若蟲飼毒經迴圈期後,開始傳毒時期以4~5齡若蟲或初羽化成蟲為主。病毒不經卵傳遞。

自然寄主;水稻oryza sativa、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和大黍panicum maximum。

人工接種可侵染的植物:水稻、李氏禾、大黍、黃花煙nicotiana rustica(chen and chiu,1980)。

侵染迴圈:病毒在黑尾葉蟬若蟲體內越冬,主要棲於紫雲英田及李氏禾和看麥娘等雜草上,翌春羽化後遷飛至秧田和早稻田,成為初侵染源。

二、三代成蟲在早稻田取食傳毒,早稻收割後遷到晚稻繼續危害。晚稻田的發病率與遷入的蟲量呈正相關。李氏禾是稻區的主要雜草和葉蟬的寄主,從李氏禾上曾發現類似水稻黃矮病的病株,可經黑尾葉蟬傳至水稻,而水稻黃矮病毒也可經黑尾葉蟬傳到李氏禾。

病害與環境及流行:病毒在水稻體內的潛育期,據廣東以二條黑尾葉蟬試驗結果,在平均最低溫度24℃、最高溫度30℃時(6~9月),潛育期為10~11d,最短7d;在平均最低溫度17~20℃、最高溫度25℃左右(冬初,春末),潛育期為20~30d,最長為42d。在恆溫25℃時為17d,在恆溫30℃和35℃時均為15d。

其與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關係,在同樣溫度下,2~5片真葉期接種的,潛育期最短,約10d左右,分櫱期接種的為13~14d,拔節期為17d,幼穗形成期為18d。據浙江對黑尾葉蟬的試驗結果,早稻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接種感染的,平均溫度在20.6℃時,平均潛育期為30d;平均溫度在22.

7℃時,平均潛育期為23d;晚稻7月中旬至8月中旬接種感染的,平均溫度在30.4℃時,平均潛育期為14.8d,平均溫度在24℃時則為20d。

潛育期因水稻不同生育期而有差異,在同樣氣溫下,一般以生育前期感染的潛育期較短,生育後期感染的則相應的延長。

由葉蟬傳播的水稻病毒病的流行因素很多,也比較複雜。從全國各地的調查研究結果看,主要由毒源及其介體昆蟲的發生量、氣候條件和耕作制度等方面的相互影響。

(1)毒源:是影響病害流行的主導因子,其發病程度與介體昆蟲的發生量和帶毒率有密切關係。如雲南省2023年為該病流行年,其介體昆蟲的自然帶毒率高達21.

8%;湖南省2023年該病流行,其自然帶毒率為10%;浙江省2023年流行,自然帶毒率為15.4%;福建省2023年流行,自然帶毒率為11.4%。

(2)氣候條件:凡是病害大流行年,均為當年冬春溫度特高或夏季長期高溫乾旱,葉蟬發生量特大的年份。如福建省水稻黃矮病大流行的1966、1969和2023年,其冬春溫度均比常年顯著的高,從而有利越冬蟲子的存活率,有利帶毒蟲的暴發。

又如浙江省2023年黃矮、普矮併發大流行,當年6~8月份持續高溫乾旱,第

二、三代黑尾葉蟬發生量為1957—2023年中常年平均發生量的9倍多。

(3)耕作制度: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主要影響介體蟲量及其遷飛傳毒。例如浙江自2023年推廣新三熟製(麥或油菜—早稻—雙季晚稻)後,形成了新老三熟混栽的局面,黑尾葉蟬的發生量明顯上公升,給予介體昆蟲的繁殖和毒源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遇上適宜的氣候條件則往往流行成災;江蘇蘇州地區,隨著新三熟製比例增大,早稻早栽有利於第

一、二代葉蟬的繁殖,後期因晚三熟面積大,有利於第三代葉蟬的繁殖,因此後季晚稻蟲多病重。

病害的防治:採取「農業防治為基礎,治虫防病抓關鍵」的綜合措施,對控制病害的發生危害有較好的效果。

(1)農業防治: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選用抗(耐)病高產良種,合理安排作物布局、改進栽培管理措施,使之有利於作物生長而不利於介體昆蟲的繁殖活動,從而達到防病高產的目的。

①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在單、雙季混栽地區,根據當地具體條件,盡量壓縮混栽面積,切斷介體昆蟲的輾轉危害,以控制病害的發生。如雲南南部地區經驗,在早、中稻混栽地區,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改單季為雙季,改一季中稻為早稻,壓縮中稻,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發生,提高了產量。

②選用抗(耐)病高產良種:如:雲南省病區,選用了白殼矮、博羅矮、ir29,廣東、廣西在重病區選用溪南矮、木泉等較抗(耐)病品種,對防病增產起到很好作用。

③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實行連片種植,減少插花田,防止介體昆蟲在不同季節、不同成熟期和上下季間遷移傳病也有利於治虫防病。同時,注意先栽抗病品種,後栽感病品種,以限制病害的擴充套件蔓延,並選秧田位置遠離重病田,以減少感染。

④改進栽培管理措施:加強肥水管理,適時烤田,促進稻苗初期早發,中期健壯,增強水稻本身的抗病力;合理調整播插期,避開介體昆蟲危害期;早稻連片收割並與晚稻田背向割稻,稻草隨收隨挑、清除田邊雜草、滴油秒耖耙等,都可防止病害的傳播蔓延。

(2)治虫防病:應用物理、化學等方法,把介體昆蟲消滅在傳毒之前。在雙季稻區關鍵是防止介體昆蟲遷入早、晚稻秧田和早栽的早、晚稻本田初期,一季稻區重點防治早、中期播種的秧田。

其防治適期,根據浙江等雙季稻區的經驗,主要應抓住兩個成蟲遷飛期,即4月中旬至5月上旬,越冬代成蟲從綠肥田遷飛到早稻秧田和早栽早稻本田初期;6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

二、三代成蟲從早稻本田遷飛到晚稻秧田和早栽晚稻本田。全年的防治重點是晚稻秧田和早栽的雙季晚稻本田初期。

介體葉蟬的傳播距離是相當遠的,但從田間形成的發病中心,以及距離病田稍遠就不發病或發病很輕等情況來看,介體葉蟬在田間的活動和傳毒距離又是有限的。據試驗結果表明,20頭保毒葉蟬在30d裡其傳毒距離只有4.8m或稍遠些。

另一試驗表明,在發病中心及距發病中心20m以內,20m以外及60m處的介體葉蟬帶毒率分別為45%~54%,9.9%~23.7%,2.

7%~12.9%和0,加上水稻黃矮病毒在葉蟬體內的迴圈期有十天左右,因此當病害發生後迅速噴藥治虫,其防治效果相當顯著。

水稻葉子這樣了,是什麼病,水稻葉子黃是什麼病

水稻稻瘟病藥劑防治 預防 在稻瘟病常發期,將奧 力 克 稻瘟康 按300倍液稀釋進行噴霧,重點噴藥的部位是植株的上部。發病前期 將 稻瘟康 按300倍液稀釋,並新增適量滲透劑如有機矽等,進行噴霧,重點噴藥的部位是植株的上部,3天用藥2次。發病中後期 按奧力克稻瘟康75ml 大蒜油15ml,兌水30斤...

水稻褐斑病的防治方法是怎樣的,水稻褐斑病怎麼治

重病區注意選用抗病品種,淘汰易感病品種 處理帶病稻草,進行稻種消毒,杜絕病菌 稻種消毒方法同稻白葉枯病 加強肥水管理,勿過量追施氮肥,合理灌溉,及時排除田中暴雨積水 怎麼有效防治水稻細菌性褐斑病 水稻葉片染病初為褐色水浸狀小斑,後擴大為紡綞形或不規則赤褐色條斑,邊緣出現黃暈,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

水稻白葉病如何冶,水稻葉子從尖開始黃,死到根,是啥病怎麼治

水稻白葉枯病是水稻病害 之一,由水稻黃單胞菌引起。主要特徵為病株葉尖及邊緣初生黃綠色斑點,後沿葉脈發展成蒼白色 黃褐色長條斑,最後變灰白色而枯死。方法為合理施肥和淺水勤灌,增強水稻抗病力和秧田 大田噴代森銨 殺枯淨等藥劑。具體防治方法 用1 石灰水或80 402抗菌劑2000倍液浸種2天或50倍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