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如今為什麼沒落了,中國當代詩歌為什麼會走向沒落

2021-03-04 07:23:26 字數 5965 閱讀 4312

1樓:枯涯度計天下事

也不是說如今沒落了,其實

詩歌這種藝術形式,自古以來就只是少部分人在鑽研和學習,只是在古代那些詩人的才華得到了當時大眾的認可和推崇,從而顯得詩歌是個非常高雅的藝術。

如今的人,沒有什麼詩性,而且鮮有大家,也看不到非常好的作品,再加上物質化的生活,很多人對詩歌的興趣越來越淡,進而會讓那少部分對詩歌有情懷的人,感到詩歌的沒落。

詩歌沒變,變的是人的心。

希望對你有幫助!

2樓:張

因為:文體不限,詩歌除外^_^

中國當代詩歌為什麼會走向沒落

3樓:匿名使用者

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學精髓,詩歌,到了當代無疑走向沒落。特別是從90後,中國優秀詩歌和詩人幾乎已銷聲匿跡。為什麼?我想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舊的詩歌時代已經過去,現代詩歌還未與新時代接軌。所謂詩人和不同形式的詩歌,大部分都是時代的產物,都產生於特定的社會大背景之中。

詩歌,最早產生於詩經時代,那時它作為一種歌謠被人們吟唱,其作者大部分都是勞動人民。楚辭時代,騷體詩歌以屈原為代表,這與當時國家戰亂,宦官當道,懷王卻親佞遠賢的種種社會現實密切相關。漢賦時代,集鋪承之能勢,辭藻之華麗正如大漢盛世。

大唐迎來了詩歌的**時代,與其以詩取士密不可分。後來宋詞元曲,看似在形式上改頭換面,實則詩歌的演變,宋重文輕武,國家內憂外患。隨著市民文化的膨脹,才出現**,它完全脫離詩歌這種文學形式。

直到近代,帝國入侵,國家淪落,頑強抗爭時代又催生了新詩的萌芽。以及**革的挫折,終於磨練出像冰心。徐志摩。

席慕容等一批新的詩人。他們的詩歌,融入了大量的西方詩歌的元素,因為近代及當代中國逐漸走向了世界。至於現代,詩歌還沒有發展方向。

因此,當代**大享郭敬明。韓寒等說,90後無詩人。看似武斷,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第二:詩歌遭受中國教育冷落。我想,詩歌的命運和前途不是把握在那些死去的人手裡的,而是寄希望於後人的。

然而不幸的是,現在的詩歌,只是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的擺設,對歷史光輝的一種紀念,已成為一種可望不可即染了歷史的滄桑的烟花。

現在,只要你翻譯下學生的試卷,看看作文的要求你就明白了。「除詩歌外,文體不限!」這是當代教育的要求,要學生學詩,不讓學生學寫詩。

你想90後哪有詩人呢?( 文章閱讀網:****

sanwen.*** )

教育無論怎樣改革,作文還是言志,詩也是言志,那麼為什麼詩歌這種文體被排擠在外呢?這一槓子,是不是打死了當代的大部分詩人?

教育方面給的理由是,詩歌這種文體講究的是精煉,以及如何如何。。。總之學生現在還不具備駕馭者這種文體的能力。那麼,我是問,是人本身就是詩人?

他們又說,現在青年寫詩,就只能寫些無病呻吟的文字!那麼,我只想問,寫詩不寫現實,不寫作者和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聲,那要寫什麼?

第三:詩歌遭受「商業文學」的猛烈衝擊。

以郭敬明。韓寒為首的**大享,公然向詩壇挑釁。與之前後五個回合「大戰」,打得詩人這邊落花流水,然後便全身而退了。

我在想,他們為什麼不乘勝追擊,而是放出話來,「把人踩死總是不好的!」呢?

他們不愧是現代文壇的智者,這一仗他們是有備而來的。他們聯合了那麼多粉絲和崇拜者,還有商業傳媒為後盾,有著千千萬萬人之手,還有千千萬萬人之張口,能吃得了敗丈嗎?

我在想,他們為什麼三番五次地去排擠這些詩人呢?他們的**風靡全國,是限量版,價值不計啊!對於這些無名小輩,還有這些無病呻吟的文字,應該是不屑一顧呀!

相反的是,他們攪得詩壇雞犬不寧,他們這些「現實派」是在為詩歌鳴不平吧!他們是在告訴世人,什麼才叫詩歌,什麼才叫真文學!看看韓寒詩歌《走路》,你便知道什麼叫詩歌了,那才叫真含蓄,別具一格的新詩啊!

再看看他們批判現實的**,你就知道什麼是真文學了,它們可以迎合中國大部分青年的精神需要呢!

這三個原因最簡單不過了,連我這雙沒有什麼智慧型的眼睛都看出來了。中國當代詩歌沒落,顯而易見。試想,百年後,詩歌在中國已是歷史的輝煌了吧!或者,也將是乙個時代的悲哀!

4樓:匿名使用者

使星隨驛騎,歸路有秋風。莫道無書札,他年懷袖空。

5樓:東海岸邊乙隻蟲

概因銅臭薰壞了靈魂,無法作詩了。

中國詩歌為什麼會在當代走向沒落

6樓:

在當下,文學整體沒落,**和詩歌都不繁榮,當然相對於詩歌而言,**可以算是繁榮~~ 很簡單。其實文學也應該走市場經濟道路,文學的意義在於被閱讀被消費,當讀者(消費者)都喪失的情況下,文學自然沒落了。在當下,詩歌已經幾乎沒有讀者了,所以詩歌沒落得快;純文學**的讀者也相當少,現在走俏的**均是消費性軟性**,比如郭敬明、當年明月之流的作品

詩歌為什麼衰落(上)

7樓:夢魘

自從編者給我定了這個專欄的名稱後,儘管再三說明內容可以相當寬乏,不受欄名的影響,但我總得想一些多少與此有關的題目,以免風馬牛不相及讓讀者譏笑。豈料寫了幾篇後就一直苦於找不到合適的題材,於是千方百計,只要與小城市甚至城市多少有些關係的,想到就寫,居然拖到現在。中間一度想到過這個題目,為什麼?

禮失求諸野,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衰落往往是從中心或最發達的地方開始的,然後逐漸波及其他地方,等到周邊都已如此,就壽終正寢了。但總會有若干邊遠或閉塞之處,因為與外界沒有或極少聯絡,不知秦漢,無論魏晉,像化石一樣被保留著。記得以前曾在破敗的茅舍中見到頗有來歷的字畫,衣不蔽體的老農寫得一筆好字,小市鎮中流傳著當地人的詩文集,因而設想,詩歌也會在中心地區、發達地區、大城市以外存在或興盛更長的時間,至少可以衰落得慢些。

可是留意了一段時間後,卻沒有發現多少跡象,或者我了解的地方還是不夠「野」,或者現在交通和資訊太發達,以至無野可求了。

我從小愛讀古典詩詞,看了許多,也背了不少,還曾妄想寫詩。高中時買了王力的《漢語詩律學》,不管懂不懂,硬是一頁頁地讀完了,卻從此不敢做詩,知難而退。近年來偶然看到幾首被「當代第幾大詩人」評為佳作的詩詞,除了格律嚴格,對仗工整外就毫無印象。

年輕時讀到一首好的古詩,往往大體就能背誦,至少記得住其中的佳句。文革期間將***的詩詞背得爛熟,還能唱各種不同的曲調。最近二三十年來,幾乎沒有哪一首新發表的舊體詩能引起我的興趣。

曾經有人將一位小孩寫的詩給我看,數量之多、遣詞作對的圓熟堪稱神童,但同樣沒有什麼作品給我留下印象,總覺得似曾相識,又缺少了什麼。

前年高考,有一位考生作的一首詩被評了滿分,我看後卻覺得沒有多少詩意。至多說明一位高中生學了不少歷史知識,並且記住了,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寫在一段押韻的文字中。這首詩能評為滿分,我感到莫名其妙,因為它遠不是完美的。

例如稱李鴻章為「逆臣」,實屬用詞不當。對李鴻章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評價,你可以用現代漢語繼續稱他為「**賊」,卻不能用文言稱他為「逆臣」,他生前是清朝的忠臣能臣,死了也獲得「文忠」的諡號,他簽訂《馬關條約》完全是秉承朝廷旨意,何「逆」之有?如果你認為他出賣了國家利益,或「逆」了人民,顯然也不適合稱之為「臣」了。

估計考生的本意也是要稱李鴻章為**賊,卻不知道或找不到在舊體詩中應該用哪乙個詞。

這正是傳統的文體、包括詩詞曲在內,往往無法確切地表達現代社會的內容的原因。由於押韻或字數的限制,不少現代詞彙無法運用,或者根本找不到對應的詞彙。二十多年前,胡道靜先生為新編的《松江縣志》寫序,是典雅的文言文,但先師季龍(譚其驤)先生看後,卻對文中的稱謂提出異議,因為胡先生稱縣長為「邑侯」,對縣委書記就直接用了「書記」。

先師以為,如果此文放在稱「邑侯」的年代,「書記」的功能和地位至多只等於秘書長,連放在「邑侯」的前面也沒有資格。但要為今天的縣委書記在古代社會找乙個相應的名稱,無論如何都會不倫不類,因為古代根本沒有這樣一類的地方長官。前些年有人編《新三字經》,要將歷史續寫至當今,但限於每句三字的格式,連「改革開放」也只分得為兩句。

不久前,有語文教師呼籲高考語文應允許寫詩,認為詩歌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高考語文時不重詩歌。此論一出,批評迭起,我也不敢苟同。且不說閱卷教師無法掌握標準,就算出現了像那首被評了滿分的詩,對詩歌的興旺能起什麼作用?

快兩年了,那首詩有多少人在傳誦?不錯,古代科舉考試曾包括試帖詩,考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按命題內容和韻腳做一首格律規範、對仗工整的詩,在眾多的試帖詩中也留下了一些名篇佳句。那麼,現在為什麼不能重複了呢?

我說不出多少道理,卻想起了2023年在上海乙個區的少年宮中參加課餘文學創作組時一位輔導老師的話。當時正值「六十年代第一春」,大躍進浪潮正高,連我們這些初三學生都敢想敢說敢幹,想創作文學作品。那位老師告訴我們,好的作品應該是「道出人人心中所有,寫出個個筆底所無」。

我一直沒有查過原話是誰說的,因為進高中後我的興趣就轉移了,但這句話卻一直記住了,並且認為這是包括衡量詩歌在內的一切文學作品的重要標準。所謂「言為心聲」,如果只是就個人而言,是不可能得到廣泛共鳴的。文字技巧再高,只是遊戲,或者只能提供八股式的範本。

「憂患出詩人」,是因為有一大批人也在憂患之中,卻無法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心情,一旦有人代他們寫出來了,自然會視為他們心中的詩人。要是沒有同樣憂患的人,這樣的詩就會被看成無病呻吟,或者被當作反動言論。「憤怒出詩人」,是由於憤怒的人很多,卻無法顯示自己的憤怒,或者敢怒而不敢言。

為什麼詩歌在這個年代沒落了

8樓:閒擲葡萄

詩歌是一種慢中領會的文學,而現在是乙個快節奏的社會,人們忙東忙西,缺少了基本的心態,也就沒有了詩意,詩就不受人待見了。

9樓:bv規範

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學精髓,詩歌,到了當代無疑走向沒落。特別是從90後,中國優秀詩歌和詩人幾乎已銷聲匿跡。為什麼?我想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舊的詩歌時代已經過去,現代詩歌還未與新時代接軌。所謂詩人和不同形式的詩歌,大部分都是時代的產物,都產生於特定的社會大背景之中。

詩歌,最早產生於詩經時代,那時它作為一種歌謠被人們吟唱,其作者大部分都是勞動人民。楚辭時代,騷體詩歌以屈原為代表,這與當時國家戰亂,宦官當道,懷王卻親佞遠賢的種種社會現實密切相關。漢賦時代,集鋪承之能勢,辭藻之華麗正如大漢盛世。

大唐迎來了詩歌的**時代,與其以詩取士密不可分。後來宋詞元曲,看似在形式上改頭換面,實則詩歌的演變,宋重文輕武,國家內憂外患。隨著市民文化的膨脹,才出現**,它完全脫離詩歌這種文學形式。

直到近代,帝國入侵,國家淪落,頑強抗爭時代又催生了新詩的萌芽。以及**革的挫折,終於磨練出像冰心。徐志摩。

席慕容等一批新的詩人。他們的詩歌,融入了大量的西方詩歌的元素,因為近代及當代中國逐漸走向了世界。至於現代,詩歌還沒有發展方向。

因此,當代**大享郭敬明。韓寒等說,90後無詩人。看似武斷,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第二:詩歌遭受中國教育冷落。我想,詩歌的命運和前途不是把握在那些死去的人手裡的,而是寄希望於後人的。

然而不幸的是,現在的詩歌,只是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的擺設,對歷史光輝的一種紀念,已成為一種可望不可即染了歷史的滄桑的烟花。

現在,只要你翻譯下學生的試卷,看看作文的要求你就明白了。「除詩歌外,文體不限!」這是當代教育的要求,要學生學詩,不讓學生學寫詩。你想90後哪有詩人呢?

教育無論怎樣改革,作文還是言志,詩也是言志,那麼為什麼詩歌這種文體被排擠在外呢?這一槓子,是不是打死了當代的大部分詩人?

教育方面給的理由是,詩歌這種文體講究的是精煉,以及如何如何。。。總之學生現在還不具備駕馭者這種文體的能力。那麼,我是問,是人本身就是詩人?

他們又說,現在青年寫詩,就只能寫些無病呻吟的文字!那麼,我只想問,寫詩不寫現實,不寫作者和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聲,那要寫什麼?

第三:詩歌遭受「商業文學」的猛烈衝擊。

以郭敬明。韓寒為首的**大享,公然向詩壇挑釁。與之前後五個回合「大戰」,打得詩人這邊落花流水,然後便全身而退了。

我在想,他們為什麼不乘勝追擊,而是放出話來,「把人踩死總是不好的!」呢?

他們不愧是現代文壇的智者,這一仗他們是有備而來的。他們聯合了那麼多粉絲和崇拜者,還有商業傳媒為後盾,有著千千萬萬人之手,還有千千萬萬人之張口,能吃得了敗丈嗎?

我在想,他們為什麼三番五次地去排擠這些詩人呢?他們的**風靡全國,是限量版,價值不計啊!對於這些無名小輩,還有這些無病呻吟的文字,應該是不屑一顧呀!

相反的是,他們攪得詩壇雞犬不寧,他們這些「現實派」是在為詩歌鳴不平吧!他們是在告訴世人,什麼才叫詩歌,什麼才叫真文學!看看韓寒詩歌《走路》,你便知道什麼叫詩歌了,那才叫真含蓄,別具一格的新詩啊!

再看看他們批判現實的**,你就知道什麼是真文學了,它們可以迎合中國大部分青年的精神需要呢!

韓東詩歌的代表作是什麼,韓東是中國當代什麼派詩人,在詩歌寫作之初受過什麼詩派的影響

韓東,1961年生,南京人。8歲隨父母下放蘇北農村,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哲學系.在校期間開始詩歌創作,80年代中期,他與李亞偉等人推出一股 先鋒派 詩歌新潮,發表了 有關大雁塔 你見過大海 明月降臨 山民 初公升的太陽 等詩作,其中一部分已被收入多種探索 實驗詩歌選本。第三代代表詩人,六十年代作...

明朝末期為什麼走向了滅亡,分析明朝為什麼會走向滅亡

明朝末期之所以走向了滅亡,是因為明朝末期統治腐朽,並且社會秩序混亂。因為明朝末期清朝開始崛起,再加上明朝末期官場黑暗,就這樣走向了滅亡道路。明朝末期之所以走向了滅亡是因為當時發生了天災。百姓流離失所,都起來造反。外部又有金國打過來。因為明朝末期是小冰川期,當時的人民農作物收成非常的低,百姓吃不飽飯,...

為什麼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家」的學術水平還保守在網際網路時代發生

美術新潮星星畫展新生代畫展 因為 過去的東西 有理可據,新的理論太過冒險,不敢當出頭鳥,不敢狂人自居寫新理論,中國藝術的權力中心永遠在學院之中,學院是 穩定力量 穩定力量 意味著保守。為什麼中國 當代藝術批評家 的學術水平還達不到研究在網際網路時代發生的 劃時代 藝術?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