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知道冬至是為了紀念誰嗎

2021-03-04 06:42:27 字數 5053 閱讀 2079

1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原來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可是為什麼?

2樓:南京華廈祛白

據《史記》「屈

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西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樓:孤傲

端午節的來歷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

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説。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

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

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

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

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乙個解釋是:

「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係夏至。

諸説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乙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4樓:愛看電影的馬兒

歷史上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根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西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公婆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泊羅江,以身殉國。

沿江百姓紛紛引舟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深入人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絡在一起。

隨著屈原的影響不斷地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

5樓:super青木

為什麼我們不說「端午

快樂」?端午到底是不是紀念屈原?網友們或認真或逗趣的「求知慾」,引發記者專門採訪了幾位歷史文化領域的專家,解密有關端午節的那些「真相」。

為什麼不說「端午快樂」?

「現在才弄清楚,祝親朋好友『端午節快樂』是不恰當的,好比清明節,沒誰祝誰快樂的……」網民「陽光youth曉敏」說。

為什麼呢?復旦大學民俗學教授鄭土有說,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開端,古人形容此間「惡月惡日」「五毒盡出」,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在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採。一是吃「五黃」,即名稱中帶有黃字的食物,寓意「青黃不接」的時候「接起來」;也有飲雄黃酒的習俗,古語曰「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二是要拴葫蘆、掃把,掛五毒圖。

三是採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門上。民間還有給孩子戴五彩繩、掛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頭上寫「王」字等習俗。都有驅除災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裡面。

從這個角度說,端午節可謂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點,類似於今天的「公共衛生日」。因此,說「端午祥瑞」「端午安康」,顯然就貼切得多。

5月28日,端午節前夕,道教聖地河南洛陽老君山舉行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送槲包祈福活動,百名道士在老子像前圍著巨型太極八卦陣包槲包粽,場面壯觀。中新社記者 王中舉 攝

端午節到底為了紀念誰?

據悉,端午節的別稱已多達二十多種,端陽節、重五節、菖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紀念屈原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端午節因屈原之死而有了濃烈的悲壯色彩和「祭祀」風俗。其實,它也是另一位古代英雄伍子胥的紀念日。

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馬曉坤說,當年吳王夫差罔顧輔臣伍子胥諫言,反而聽信奸臣挑唆,賜其自殺,並於五月五日將其屍體投入江中。由此,伍子胥成為民眾在這天必須追思的冤魂。

在南方一些地區,端午還有「盡孝日」的意思。馬曉坤說,東漢年間,十四歲的曹娥小姐因父親溺江而亡,沿江哭尋,因不見屍首而投江自盡。父女倆的屍體在五月初五那天浮起,曹娥的兩手竟從背後抱住父屍。

因此,曹娥被譽為「孝女」典範,被鄉民所懷念。

同時,端午也是古老的亡靈紀念日之一。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說,世人要在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們離去。這個亡靈紀念日後因佛教傳入而發生位移,被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替代。

「端午的初始功能,在歲月侵蝕中變得曖昧不清,只有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風俗,還約略暗示著它與鬼魂的關聯。」朱大可說,菖蒲葉片狀如寶劍,方士們稱其為「水劍」,後又引申為「蒲劍」,據說可斬各種妖魔鬼怪。

「(民眾)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勸慰冤死的亡靈,一方面又大張旗鼓地驅除惡鬼,這種方式構成了端午習俗的真正母題。」朱大可說。

端午「南賽龍舟」,北做甚

南方許多地區,都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吼一聲,鑼鼓喧天;劃一槳,歡呼雷動;彩旗飄舞彩球騰空,鞭炮齊鳴喜慶熱烈……

那麼,北方人民在端午會做什麼呢?民俗專家說,在北方,端午射柳、鬥草、打馬球,同樣十分富有運動精神。

什麼是射柳?明朝有人曾記載了一種射柳的「玩法」——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據悉,射柳是可以從清明節一直「玩」到端午節的經典專案。連明朝永樂皇帝都對此念念不忘,在《宸垣積略》中寫道:「明永樂十一年五月癸末端午節,車駕幸東苑,觀擊球射柳……十四年端午節亦幸焉」。

小朋友們則以「鬥草」為樂了,說白了就是「拔草根兒」。把堅韌的草根或者葉根,交叉相勾,然後同時拉扯,看誰的根更粗長……關於鬥草,白居易寫過《觀兒戲》:「弄塵復鬥草,盡日樂嬉嬉。」

「當你以為端午假期是『睡覺節』的時候,當你準備咬下浸滿香味的糯公尺五花肉、以為端午是『吃粽子節』的時候,先出去運動一下吧!」網友「斌卡」說。

100餘位惠山經濟開發區居民齊聚一堂包粽子,場面熱鬧非凡。 孫權 攝

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嗎

吃粽子顯然不只為了紀念屈原。專家解讀,「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公尺蒸製而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著人們在夏至要吃粽子的習俗。

承載著家國情懷、融入了真情實感、從歷史長河中走過來的「粽子」,味道也越發豐厚起來,成為人們紀念和懷念的重要載體。

如此看,說端午節是「粽子節」,其實也無不可。

「小時候的端午節,我媽會早早煮好粽子,拿塑膠袋包好,放到我的書包裡,讓我在課間的時候吃。端午節過完,粽子多的可以吃一週。」網友「廖曉橙」說:

「而現在,端午節,只是一通**,一條簡訊。離家在外吃的粽子啊,永遠比不上家裡媽媽包的粽子呢。」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屈原。歷史上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根據 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 記載,西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公婆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 懷沙 抱石投入泊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

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嗎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三大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許多活動來熱鬧一下。人們會喝雄黃酒 插蒲艾,以此求得平安。據說在5月,由於天氣由暖轉為濕熱,許多害蟲頻繁生殖,在5月初5這天更為厲害,因此,人們就在這一天避邪趨惡。在這一天,人們還要吃粽子,賽龍舟。這是人們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進行的...

端午節放假是為了紀念誰?端午節是用來紀念誰的?

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龍舟節 端陽節等。端午節起源於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來的。後因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即端午這天投汩羅江自盡,後人為了紀念他,向汩羅江投放一些粽子,意為祈求魚兒能夠不要食掉屈原的屍體。這只是人們的一種願望。端午節在2009年成功申請為世界非遺節日。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