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質和量的認識

2021-03-04 06:37:54 字數 1182 閱讀 2464

1樓:最愛

物的內在規定性,它是由事物內部矛盾的特殊性決定的。正因為每一事物內部都包含著特殊的矛盾,所以有了該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定的質,才有世界上千差萬別的事物。事物的質與事物的存在是同一的,就是說,事物的質存在,該事物就存在;事物的質一旦消失,該事物亦不復存在。

具本事物都是複雜的,都是包含著多種矛盾的統一體,這就使得事物往往具有多方面的質。在實踐和科學研究中,要善於區分主要的質和次要的質。事物的質是內在的,只有通過與他事物的關係中才能表現出來。

一事物和他事物發生關係時表現出來的質,就是事物的屬性或特性。了解事物的質非常重要,它是認識事物的起點,區別事物的根據。如果在實踐中混淆了事物質的界限,就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錯誤。

所謂量也是事物所

固有的一種規定性。它是指事物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在一定範圍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具有直接同一性,即在一定範圍內,數量之增減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

事物具有多方面的質的規定性,而每一種質都具有一定的量,因此,事物量的規定性也是多方面的。在實踐和研究工作中,認識事物的量也非常重要,它是對事物認識的深化。認識事物的質可以把一事物與他事物區別開來,但尚不能清晰準確地把握該事物,要達到此點,還必須對事物進行量的分析,即進行定量研究。

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更具體地認識該事物。

怎麼理解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能舉個例子說明嗎??

2樓:達爾高

理解之前,還要理解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運動與靜止辯證統一理論,也一定要理解)。理解「發展變化」:乙個成熟的蘋果,在自然環境中,你可以想象(也很容易明白)它的各種變化:

失水發焉或逐漸腐爛掉等,當你觀察到蘋果焉掉時,可理解為乙個質變,乙個新鮮完好蘋果到發焉蘋果的質變,失水的過程是緩慢的,不易察覺的,是量在變;當你看到蘋果壞掉時(見到有個壞斑),它就是乙個壞蘋果,從好蘋果到壞蘋果是質變,壞的過程是緩慢的,是(微生物的作用造成)量變;當壞蘋果徹底腐爛掉不能辨別為壞蘋果時,爛如泥或剩少些固體殘渣,就是乙個從壞蘋果到「不在是壞蘋果的東西」的質變...壞蘋果壞的過程是緩慢的,無論壞成什麼程度依然是「壞蘋果」,你儘管觀察到壞的進度,仍屬於量變範疇。質是一種事物我們認知並賦予的內在的可知的本質屬性。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都是量與質的統一體,量變的累積最終導致質的改變。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一種人類認知世界的科學的思想觀。

對事物的認識,對乙個事物的認識包括幾方面

只是中考。不必那麼大的壓力。也不知是誰給你灌輸的中考就能影響人生的荒謬理論。話說 這種認知 就夠畸態的了 或許應該用偏激的激 主觀能動性這東西。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關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 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唯一的前提就是尊重客觀規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對事物的認識從那幾個方面寫,對乙個事物的認識包括幾方面

事物可分bai為事,物。先說du物,對於乙個陌生物體zhi我們要想認識,了dao解他們。只能先通過其外專在表現,屬再進一步深入了解內在。即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過程來認識某物。例如,我們想認識某人,可以從某人的言談舉止,舉手投足,一頻一笑幾個外在表現來判斷其人品。對於事。事件發生離不開人,所以考慮人的因素...

形上學是如何認識事物的,什麼是形上學

在中國特色哲學體系中,形上學是和唯物辯證對立的,前者主張用感性的,不變的,單一的角度來認知事物,後者主張用理性的,變化的,全方位看待事物。其實,形上學在至亞里斯多德提出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主流的看待世界的方法。這種認知事物的方法在很多場合上還是很好用的,中國的古人說過見微知著,其實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