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特徵有哪些,病人有哪些心理特徵?

2021-03-04 06:36:21 字數 5185 閱讀 7137

1樓:易書科技

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閒也因此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所以,老年人應盡量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健康的老年人應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學習可以鍛鍊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有益於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痴呆症。

老年心理的發展

老年人應該有健全的人格,情緒穩定,意志堅強。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辦事較少盲目性和衝動性。意志力堅強,能經得起外界事物的強烈刺激。

在悲痛時能找到發洩的方法,而不至於被悲痛所壓倒。在歡樂時能有節制地歡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過分激動。遇到困難時,能沉著地運用自己的意志和經驗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聲嘆氣或怨天尤人。

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十分重要的。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給予釋放或宣洩,但不能發洩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客觀事物不是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情緒是通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而產生的,不同的評價結果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

良好的人際關係對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極大的益處。老年人應該樂於幫助他人,也樂於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家中與親屬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

在外與過去的朋友和現在結識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關係。對人不求全責備,不過分要求於人,對別人不是敵視態度,而從來都是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出現。無論在正式群體內,還是在非正式群體內,都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後社會職能和生活環境的轉變,也使人的心境面臨著新的適應。老年人離開數十年辛勤勞動的環境,往往產生諸多感慨,「退休症候群」表現突出。常因工作解除、生活清閒而感到空虛,因餘力無處發揮而感惆悵,離開了工作集體,而形成一種疏遠感。

家庭生活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或子女的獨立門戶,或喪偶而成鰥夫寡婦,或老年喪子等產生的孤獨感;老年人還因生活能力下降、社交圈縮小、失去同伴而產生沮喪感。新的生活,新的適應就擺在了老年人面前。

老年期的心理特徵

老年人的心理特徵首先是有了明顯的衰老感,衰老感是主觀上覺得「自己已經上了年紀,成為老人了」的心理狀態,即意識到自己老了。首先是身心狀態的變化,感覺能力的降低。如步履維艱、牙齒脫落、易疲勞而恢復緩慢、氣力衰弱、性慾減退、食量減少、工作效率低等。

其次,是社會環境的改變。如退休、子女分居、親人死亡等。再次,別人把自己奉為老人。

在生活上處處當老人對待,口口聲聲「老師傅」、「老前輩」,極易產生遲暮之感。衰老感一經產生,就意味著乙個人精神已經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願和積極性。由此可導致意志衰退,情緒消沉,進而加速生理上的衰老和心理功能的降低,或導致、暗示出新的疾病。

「畏老老轉迫,憂病彌縛。」老人走上了下坡路就會感到力不從心、無力回天。

長年積累使老年人的習慣心理、個性獨具特點。由於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使老年人的習慣心理十分鞏固,幾十年的社會實踐,也使個性心理特徵更加明顯。他們的興趣、愛好、脾氣、性格具有突出的個性化,比中年人更具特點。

更加定型。他們總是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習慣和愛好,不贊成別人的意見和看法,更無法輕易改變。

有一些老年人,由於習慣心理、定型個性而對一切變化和新事物總是惴惴不安、極力反對,哪怕別人是乙份好意也絕不領情,還盲目加以排斥,甚至連早餐由吃饅頭改吃包子也要反對;由於不自覺地堅持自我中心、自我防衛態度,所以對什麼都感到懷疑,固執地想保護自己而採取利己的態度和方法,辦什麼事都優先考慮自己;有的甚至由於懷疑而發展到妄想,總以為別人要謀害自己的生命、錢財,以致心神不安,也有的因此變得抑鬱或悲傷,甚至自殺;這些都是常見的老年性病態心理。

病人有哪些心理特徵?

2樓:百度使用者

應用與實踐

▲病人心理需求

必須認識到,病人是社會的、有不同心理的人,而這些不同的心理狀態將直接影響護理效果。因此,在這裡對病人的心理需求進行必要的討論。

病人角色:病人角色(sick role)又稱為病人身份,是一種社會角色。社會角色是社會規定的用於表現社會地位的行為模式。

社會中的一切行為都與各自特定的角色相聯絡;反之,由其所處角色又可期望其發生與角色相適應的行為。當乙個人被確診患有疾病時,就具有了病人身份,在心理和行為上也就產生了變化。社會學家帕森茲(parsons)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病人與周圍人的互動,將之歸為四類,稱為病人角色要素。

第一要素:免除平日的社會角色。當乙個人扮演病人角色時,他可以免除平日所扮演社會角色的責任。

能免除多少原來的社會角色視其疾病的性質、嚴重程度而定。第二要素:有接受協助的義務。

生病的人不會因他有意願恢復身體的健康狀態,就能實現,必須依賴周圍人的協助,才能使其願望得以實現。第三要素:負有恢復健康的責任。

生病是某些需要未被滿足的狀態,會造成病人的不適甚至死亡。因此,病人需要也被期待有生存的渴望,對未來抱有希望,這些責任包括放棄依賴的角色,能獨立處理自己日常生活的問題等。第四要素:

負有尋求醫療協助的責任。由此我們可以推想,病人原來的角色特性與病人角色越不同,越容易產生適應上的困難;反之,病人原來的角色與病人角色的特性越接近,如被動、願接受別人的幫助、能相信別人的人容易接受病人角色。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的一生都有暫時伴隨病人角色的可能,甚至與病人角色終身相伴。這是乙個令人懼怕、厭惡的角色,但由於某種原因有時不得已而接受或樂於擔當這個角色。

當個體從其他社會角色轉化為病人角色以及在承受病人角色的過程中,由於種種因素會出現一些適應不良從而影響疾病過程向健康轉化。

病人接受生病的過程:

萊得勒(lederer,1965)認為生病過程是乙個複雜的心理形成過程。她提出三個互相獨立但又彼此重疊的接受疾病的時期:

⑴.從健康到生病期:當個體意識到他生病時,有幾件事情需要完成:

①放棄原來的社會責任,②接受別人的幫助、診斷和**,③與人合作以恢復健康,④尋求適當的幫助。此階段適應良好的病人,能接受診斷和忍受**所帶來的不適與限制,並定期就診。相反,適應不良的病人,可能會否認生病、否認出現的症狀,利用不明顯的症狀逃避責任,或來操縱別人。

⑵.接受生病期:此期始於病人接受生病的事實,且扮演病人角色的時候。

病人的行為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其他事情的興趣降低,因為需要依賴他人同時又怨恨此種依賴行為,情感顯得矛盾,會特別注意身體上的一些變化。不適應性的行為包括放棄復原的希望、拒絕接受協助、對**懷疑、避免談及自己的問題與感受及不能合作等。

⑶.恢復期:此期是個體放棄病人角色,扮演健康人的角色。

病人隨著體力的恢復而逐漸能獨立,願意協助自己,積極參加復健活動,可以多做一些決定,並逐漸增加對周圍事物的興趣,表示自己已在**之中。不適應的病人行為會停留在第二階段。

患病後常見的心理反應:

⑴.行為退化:病人的行為表現與年齡、社會角色不相稱,顯得幼稚。

如軀體不適時發出呻吟、哭泣,甚至喊叫,以引起周圍人的注意,獲得關心與同情。自己能料理的日常生活也要依賴他人去做,希望得到家人、朋友、護理人員無微不至的照顧與關懷。

⑵.情感脆弱、易激動、發怒:病人心煩意亂,常為小事而發火,情緒易波動、易哭泣,莫名的憤怒,怨恨命運,自責、作踐自己。

⑶.敏感性增強、主觀異常感覺增多:病人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如聲、光、溫度等特別敏感,稍有聲響就緊張不安。

軀體不適的耐受力下降、主觀體驗增強,如感到腹主動脈猛跳,某處神經顫抖等,害怕,這些變化會加重病情。對別人的說話聲調、動作等也會挑剔,易反感。

⑷.猜疑:久病不癒的病人易盲目猜疑,對他人的表情、神態、行為等特別敏感、多疑。

甚至對診斷、**、護理也會產生懷疑、不信任,對檢查、**均要追根尋底詳細問詢;若親人探視不及時或次數減少亦會懷疑對他冷淡或另有新歡等。

⑸.自尊心增強:病人希望得到他人尊重、關心、重視其病情。

願聽安慰與疏導的話語,自認為應受到特殊照顧、特別尊重,特別注意醫護人員的態度,稍有不妥即視為對其不尊重而生氣,對**不合作。

⑹.焦慮、恐懼:病人對自身健康或客觀事物作出過於嚴重的估計,常為疾病不見好轉或病情惡化、**無望時的一種複雜情緒反應,其主要特徵是恐懼和擔心。

也可因擔心家庭、工作、經濟、學習、婚姻問題等社會因素而焦慮煩惱、坐立不安。病人焦慮的表現為肌肉緊張、出汗、搓手頓足、緊握拳頭、面色蒼白、脈搏加快、血壓上公升等,也可出現失眠、頭痛。

⑺.孤獨感:病人來到醫院新環境,與陌生人相處感到孤獨,且住院生活單調。

從早到晚,進餐、查房、服藥、**、睡眠,日復一日,尤其長期住院的病人,更是度日如年。孤獨可使人煩惱、焦慮、恐慌;使人感到淒涼、被遺棄而消極悲觀。

⑻.悲觀、抑鬱:因患病喪失了勞動能力,或疾病導致了形象變化,病人情緒變得異常悲觀,少言寡語,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哭泣不語或叫苦連天;有的病人自暴自棄、放棄**,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

⑼.失助感:當乙個人認為自己對所處環境沒有控制力並無力改變時,就會產生失助感。

這是一種無能為力、無所適從、聽之任之、被動挨打的情緒反應。這種失助感還可以泛化而導致失望和抑鬱等臨床表現。病人呈現出淡漠、緘默不語,或自卑自憐、在怨恨,或在回首往事留戀人生,或在默默告別人世。

⑽.期待:是指病人對未來的美好想象的追求。

乙個人生病後,不但軀體發生變化,心理上也備受著折磨。因此不論急性或慢性病人都希望獲得同情和支援,得到認真的診治和護理,急盼早日**。那些期望水準較高的病人,往往把家屬的安慰、醫護人員的鼓勵視為病情好轉,甚至即將痊癒的徵兆。

期待心理是乙個人渴望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客觀上對**是有益的。但要預防一旦期待的目標落空,病人會陷入迷惘之中,情緒消沉,甚至精神崩潰。

⑾.習慣性:習慣性是一種心理定勢,病人患病之初,總幻想自己並沒有患病,可能是醫生搞錯了,這是習慣性思維造成的。

而當疾病好轉後,又認為自己沒有完全恢復,要求繼續住院觀察和**,不願出院,這是習慣了病人身份的惰性表現。

以上大致概括了一般病人的心理問題,但由於病人性別、年齡、病種、文化背景、社會閱歷等因素的作用,在不同的病程中可表現其中的一種或幾種,因此對每乙個病人應具體分析,具體對待。

住院病人的心理特徵:

⑴.需要被認識;每個病人一旦住進醫院,新的環境使他產生一種陌生感。這時,除了他急切地想認識別人、熟悉環境以外,更需要自己被認識、被重視,即取得較好的**環境和較好的**待遇。

⑵.需要被接納:病人入院後,需認識同室的人,並爭取在情感上被接納為病室的正式成員,滿足個人的歸屬感。

⑶.需要盡快適應環境:乙個人面臨新的環境,往往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會產生焦慮感。

病人入院十分需要了解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了解飲食起居規律,了解查房、處置、**時間,進而了解自身疾病的**原則及預後等。

⑷.需要消遣和樂趣:病房是個狹小的天地,是個半封閉的特殊社會。

病人剛入院感到處處陌生,事事新奇,不久,這種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情就被厭煩情緒所替代。再繼續下去就會感到無聊、度日如年。

⑸.需要安全:安全是病人至關重要的需要,也是病人求醫的主要目的。

成年人的個性心理特徵有哪些

剛剛成年的青年人,其個性特徵與心理活動也與其他年齡階段的人不盡相同,他們大多都是離開學校,正走向社會的或即將畢業及還在就大學或正讀研的年輕人。這類人群有好多都患有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譬如 驕傲自大 目空一切的自負心理,悲觀 消極的厭倦心理與愛慕虛榮及無端猜疑的等一些常見的異常心理。2005年的國慶期...

空巢老年人有哪些心理問題,空巢老年人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哪些?

空巢老年人 是最近興起的乙個名詞,它一般是指子女離家後的老年夫婦。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年人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乙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當子女由於工作 學習 結婚等原因而離家後,獨守 空巢 的老年夫婦因此而產生的心理失調症狀,稱為家庭 空巢 症候群。總的來說,空巢老年人可能會產生的心理問題有...

中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標準,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標準?

衡量中年人心理是否健康,有以下幾條標準 一 感覺 知覺良好 人的心理活動認識事物都是從感覺 知覺開始的。視 聽 嗅 觸均應正常,知覺事物不發生錯覺。二 記憶良好 能記住重要的事情,不要人經常提醒。但不能要求自己彳十麼都能記住。有些事情遺忘了是正常的現象。三 思維敏捷 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比較強,說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