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和品德的內化的實質,是什麼形象到抽象多遠

2021-03-04 06:36:20 字數 4908 閱讀 1379

1樓:周洋

一、態度的實質及結構

(一)態度的含義

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二)對態度含義的理解

第一,態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

第二,態度不同於能力。雖然二者都是內部傾向。能力決定個體能否順利完成某些任務,而態度則決定個體是否願意完成某些任務。即決定行為的選擇。

第三,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三)態度的結構

1.態度的認知成分

指個體對態度物件所具有的帶有評價意義的觀念和信念。對於某一物件而言,不同個體的態度中所含的認知成分是不同的。

2.態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隨態度的認知成分而產生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態度的核心成分。

3.態度的行為成分

指準備對某物件做出某種反應的意向或意圖。

一般情況下。態度的上述三種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時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實質與結構

(一)品德的含義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

(二)對品德定義的理解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是將外在於個體的社會規範的要求轉化為個體的內在需要的複雜過程。

其次,品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最後。品德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進行某種活動、參與某件事情或完成某個任務的自覺行為.也就是說,是認識與行為的統一。

(三)品德與道德的區別和聯絡

1.聯絡:首先,品德的內容來自道德,個人品德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t的具體表現,兩者都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其次,品德的形成是在社會道德**的薰陶和學校道德教育的影響下,在家庭成員潛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最後,社會道德本身是由許許多多的品德集合構成的。

2.區別:首先,道德是依賴於整個社會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但不以某乙個體的存亡為轉移。品德則依賴於某乙個體存在而存在的一種個體現象。

其次,道德的內容反映整個社會生活的要求,品德的內容往往只是道德規範的部分體現.是社會道德要求的區域性反映。

再次,道德是一定社會生活的產物,它的發展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品德是社會道德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它的發展不僅要受社會發展規律的支配.還要服從於個體的生理、心理活動的規律。

最後。道德是哲學、倫理學與社會學研究的物件,品德則是教育學與心理學研究的物件。

(四)品德的心理結構

1.道德認識

是對道德規範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它主要是指乙個人面對矛盾衝突的情境能自覺地意識到是非善惡,進而能就行動作出縝密的道德抉擇。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認識的結果是獲得有關的道德觀念、形成道德信念。當個體對某一道德準則有了較系統的認識,感到確實是這樣時,就形成有關的道德觀念。當認識繼續深入,達到堅信不移的程度,並能指導自己的行動時。

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對行為具有穩定的調節與支配作用。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滲透在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中。道德情感的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義務感、責任感、事業感、自尊感和羞恥感,其中,義務感、責任感和羞恥感對於兒童和青少年尤為重要。

道德情感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種:一是直覺的道德情感,即由於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其特點是產生迅速.對行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

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像而發生的情感體驗。它以社會道德標準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極大的鮮明性,是道德行為的強大動力。三是倫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

它具有清晰的意識性和明確的自覺性,具有較大的概括性和道德較強的理論性,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它是最高端形式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個體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對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它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誌。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行為技能和道德行為習慣。

美國心理學家萊斯特提出關於個體道德行為發生的四種模式為:解釋情境、作出判斷、道德抉擇和履行道德行動計畫。

三、態度與品德的關係

(一)兩者的聯絡

1.二者實質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種習得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而態度也是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

2.二者的結構是一致的,都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構成。

(二)兩者的區別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範圍不同。態度涉及的範圍較大,包括對社會、對集體的態度,對勞動、對生活、對學習的態度,對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會道德規範,有些則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規範的那部分穩定的態度才能稱為品德。

第二,價值的內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爾和布盧姆等在其教育目標分類學中提出.因價值內化水平不同,態度也發生多種程度的變化。從態度的最低水平開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反應」,即願意並實際參加某項向先進人物學習的活動:

「評價」,即按價值準則行動後獲得滿意感或愉快感,賦予自己的行為以某種價值;「組織」,即價值標準的組織,判斷各種不同價值標準的聯絡,克服其問的矛盾和衝突;「性格化」,即將各種價值觀念組織成乙個內在和諧的系統,使之成為個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上述價值內化的各級水平實際上也就是態度變化的水平,但只有價值觀念經過組織且已成為個人性格的一部分時的穩定態度才能被稱之為品德。

道是什麼.什麼是道,

2樓:顏的滴滴

"道"是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

1、"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乙個提出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由此可見: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生出來的。」道「字的本義是運動的源頭,即太陽,上帝。

這就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即終極真理;

2、道,為中華哲學獨有的哲學思想,對哲學理念、社會政治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影響甚巨。道家的道,哲學含義豐富而複雜,在不同情況下所說的道含義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義是道路,後來引申為做事的途徑、方法、本源、本體、規律、原理、境界、終極真理和原則等;

3、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4、大義是說:道,可以說,可以名,義不是我們所說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因為那不是永恆的道。大道產生於天地之先,是開闢天地之始;大道產生於萬物之前,是生育萬物之母。

所以這個"道",難以徹底講述出來,只可以直觀體驗。同時也說明,"道"不是口頭上的空談,而是實際的存在。

3樓:匿名使用者

道,無形無象,無聲無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卻是產生天地萬物,主宰天地萬物的總能源。

道,又名真空、性、靈、炁、金丹、佛性,在不同的宗教和經典裡,名稱叫法不一,但本質指的都是乙個。

道是產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人們唯有去除一切的形式,才能夠見道,此謂「為道日損」。可惜的是,當今大多的修道者和學術研究者,不是「為道日損」,而是「為道日增」,總想通過有為的方式,形式上的手段認識和了解大道,如此只能背道而馳。

4樓:佛心向魔

一:道家和道的含義。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型,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道家也就是道家思想。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

道是道家的宇宙觀和世界觀的根源,老子認為世界是由道產生的,道就是宇宙的起源。太上老君化身成為老子,成為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老子是德,負責教化世人。世界上所有萬物的執行,這些都是由道來決定的,道就是規律,這也是老子思想中最為精彩的部分。

老子認為道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思想為轉移,也無法改變,人只能順從道的規律,所以,道家思想講究的是順其自然,換一種說法就是順「道」自然,只有這樣才能夠得道。

二:道家和道教是不一樣的。

道家是思想體系,道教是宗教體系,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

在道教文化雜而多端的內容當中,有乙個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為乙個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學理論,有一種能夠吸引人們進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標。這種信仰就是,人可以通過努力追求而成為長生不死、功能廣大的神仙。

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闡發的神學理論核心。

三、佛教和道教的結論根據。

佛教講究輪迴之說,認為人死後,會進入來生,即輪迴。依平生所作善惡,會有六個去處。造惡墮三惡道,行善去三善道,所以佛教普度眾生,所謂渡人修善緣,可以修得乙個好的來世。

道教認為人死後為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計延續,故死後成為鬼后,仍然可以繼續修真,成為鬼仙,也可以選擇投胎。因此生前的修行和死後的修行是關聯的,道教就更注重個人的修行。

5樓:匿名使用者

楓子叨:

道是事物的執行機制。包括能量守恆、物質不滅、萬有引力、相對相輔、正負相吸、遺傳基因和文化模因等。人類對道的認知包括盲人夢象、盲人摸象、不言之教和人云亦云,這缺一不可的四個領域。

神學和哲學家們在盲人夢象,感悟事物的執行機制。例如:

《聖經》: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古蘭經》:不通道而且妨礙主道的人們,真主將使他們的善功無效。

《佛經》: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科學家們在盲人摸象,探索事物的執行機制。例如:

牛頓反對將宇宙解釋為一座大鐘。他說:「引力解釋了行星的運動,但卻不能解釋誰讓行星運動起來的。」

愛因斯坦說:「我相信斯賓諾莎的神,乙個通過存在事物的和諧有序體現自己的神。」

哲理大師能用道行不言之教。讓道充分發揮作用,無為而無不為。例如:

漢景帝的使民放鑄貨幣政策。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維基人,吉公尺·多納爾·威爾斯的中立觀點。

占領華爾街的另類領袖,戴維·格爾伯的行為。

中本聰的區塊鏈技術。

你、我、註解經典和傳道授業的人們都在人云亦云,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參考:1. 基維百科 《道》。 2. 楓子叨(問問度娘)。

教育心理學中品德的實質是什麼,求個教育心理學考試題要帶答案的

品德不是個體先天的稟賦,而是通過後天的學習活動獲得的,其實質是把外在於主體的社會行為規範內化為主體內在的道德行為觀念,並進而通過個體的道德價值取向,穩定地調節主體外顯的道德規範行為的過程。品德的實質是把外在於主體的社會行為規範內化為主體內在的道德行為觀念,並進而通過個體的道德價值取向,穩定地調節主體...

資本積累的實質是什麼?資本積累的原因和實質是什麼

一 實質。1 從企業的生產過程看,資本積累是企業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利潤是資本積累的源泉。2 資本積累的規模與企業利潤的量成正比,企業獲得的利潤越多,資本積累的規模就越增大 而資本積累的規模越大,企業可以獲得的利潤也就越多。3 資本積累的實質是企業將所獲得的利潤的一部分再轉化為資本,用來購買追加的資本...

辯證否定的實質是什麼?辯證的否定實質是什麼

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 揚棄 既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辯證的否定觀,與形上學否定觀相對立的一種哲學觀點。認為否定是事物內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和新舊事物聯絡的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