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和《漢書》分別是怎麼評價漢武帝的

2021-03-04 06:23:54 字數 5460 閱讀 9020

1樓:匿名使用者

《漢書》中的評價:

「班固贊曰: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

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資治通鑑》中的評價:

臣光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

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

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史記》中的「太史公曰:……」後面的文字並非對於漢武帝的評價,而是對於自己跟隨皇帝祭祀天地、神靈、名山大川以及封禪大典,陪祭鬼神等事情;大概是因為對漢武帝的畏懼吧。

望採納 謝謝

《史記》和《漢書》分別是怎麼評價漢武帝的?

2樓:鶴嘯九天雲外

《漢書》中的評價:

「班固贊曰: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

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資治通鑑》中的評價:

臣光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

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

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史記》中的「太史公曰:……」後面的文字並非對於漢武帝的評價,而是對於自己跟隨皇帝祭祀天地、神靈、名山大川以及封禪大典,陪祭鬼神等事情;大概是因為對漢武帝的畏懼吧.

漢武帝在政治上採取的措施是什麼

3樓:阿沾

1、頒行推恩令

推恩令,漢武帝為了鞏固**集權,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武帝頒布推恩令,推恩令下達後,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後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

因此,封地大的王國被分成封地較小的侯國,這個過程直接導致了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漢朝朝廷不用貶斥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國自己分崩離析了。在此之後,侯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

2、加強**集權

為加強**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即允許諸王將自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

3、設立中朝

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漢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經常會藉口打壓殺死丞相,導致朝中大臣不願意接任丞相之職。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他便設立中朝,尚書臺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

4、建立年號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西元前113年漢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與**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採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布太初曆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台詔》。後元二年(西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漢武帝的歷史影響深遠而複雜,評價亦存爭議。死後諡號孝武皇帝,宣帝時上廟號世宗。其事蹟見《史記》、《漢書》,其軼事多見《漢武故事》  。

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漢武帝創造了數個第一,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排斥,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

太學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以儒家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學說。「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在中華傳統文化舞台上獨領**兩千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但是漢武帝並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儒法結合,即所謂的「儒表法裡」。

比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

4樓:淚

漢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比較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因素依然存在,邊境匈奴襲擾不斷,而封建統治思想尚待確立。經濟上採納桑弘羊的主張,由**直接經營運輸和**;軍事上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大將,解除了匈奴的威脅,統一今兩廣一帶,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

加強**集權

為加強**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即允許諸王將自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內容主要是: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廣布恩惠,讓更多的人來享受特權)的形式把其他的兒子在本侯國內分封。

新的侯國就脫離原來王國的限制,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此後,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上的特權,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

但是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武帝還找藉口,一次就削去當時一半的侯國。漢武帝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

設立中朝

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漢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經常會藉口打壓殺死丞相,導致朝中大臣不願意接任丞相之職。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他便設立中朝,尚書臺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漢武帝削弱丞相的權力還有乙個很有利的條件,這就是原來做丞相的都是開國的功臣,他們已經年老,或者去世。

漢武帝便利用這個有利的時機來讓眾多的儒生代替元老們,掌握國家政權,同時通過打擊丞相來加強自己的權力。在西元前124年,漢武帝便讓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孫弘來做丞相,這樣就改變了以前總是由貴族來做丞相的慣例。

建立年號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西元前113年漢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號六年。但根據一些出土的文物來看,上面都標有建元、元光等年號,證明建元、元光等年號並非後來追命。

設立刺史

為了進一步加強君主權力,漢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對地方的豪強、官吏進行監督。西元前106年,將全國分成了十三個監察區,每個區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的刺史叫做司隸校尉,其他十二個州都叫刺史。

刺史的地位在當時是相當高的,相當於欽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還有自己的辦公地點。就"刺史"名字本身來說,其實它已經具備了這種特點。"刺"即是刺舉,也就是偵視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用人方針

漢武帝時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如司馬相如;先賢的後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然而,尤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

如皇后衛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僕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託孤的重臣。

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

漢武帝用人標準是惟才是舉,其在位期間曾於元光元年及元封五年兩次頒布求賢詔。「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意思是只要願為漢朝事業奮鬥,有藝能、有才幹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

正因如此,漢武帝時人才濟濟。班固就驚嘆地說:「漢之得人,於此為盛!」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罪己詔徵和四年(西元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內心悔意。這就是《輪台罪己詔》。

這份詔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乙份帝王罪己詔。

5樓:匿名使用者

你這問題一問 我就想起了 大名鼎鼎的 推恩令 好主意啊 有時候不得不佩服 人心是自私的 保全自我權利 誰都不願失去

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集中統一

頒布「推恩令」和《左官律》.前127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守統轄.

這樣,既可以把王國的地盤化大為小,以分散其勢力,「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又可使這些受封子弟「聯恩盡孝」.列侯們「人人喜得所願」,擁護**,進一步加強了**政權.同時,又借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陰謀叛亂之機,下令逮捕二王.

二王畏罪自殺,牽連被殺的列侯、官吏、賓客數萬人.武帝由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前者指令王國官為「左官」,以示歧視,後者限制七人與諸侯王交遊.不許諸侯王招納賓客.

又採用酎金奪爵等方式廢掉了一些侯國.終漢武帝之世,漢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至此,漢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據勢力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其次,重用酷吏,打擊地方豪強.漢武帝在削弱諸侯王和列侯的同時,對稱霸一方,妨礙政令的統一的地方豪強進行打擊,下令把他們遷往關中,就近監視,以達到「內實京師,外銷奸滑」「不誅而害除」(《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的目的.

2.改革改政體制,加強皇權

主要有設立「中朝制」藉此削弱相權;設定十三州部刺史,藉此抑制地方豪強勢力,加強**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從軍和禁衛軍,加強皇帝保衛和軍事防禦;實行察舉制,用考察加舉薦的方式選拔**.

3.改革財政,加強**政權

統一貨幣,把鑄錢權收歸**,鑄造五銖錢作為國家統一的法定貨幣;專營鹽鐵和均輸平準法.鹽鐵官營和調劑運輸,平抑物價對穩定經濟起了重要作用;箕緡和告緡,打擊富商大賈,加強**集權.

4.獨尊儒術,實行文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繼位後,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漢書·董仲舒傳》)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從此,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儒家公羊學派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主,雜以陰陽五行及法家某些思想成分,發展為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的新儒學.董仲舒的思想,為漢武帝加強**集權提供了理論根據.

董仲舒還積極鼓吹尊天就必須尊王,為封建皇權披上了「君權神授」的外衣.董仲舒主張「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其實質是「外儒內法」.董仲舒提倡「三綱五常」,強調治國要「德刑並用」.

因而為武帝所稱道,詔行全國.這種王道、霸道雜用的統治思想,一直為此後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

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養統治人才,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興太學,置名師,以養天下之士.」(《漢書·董仲舒傳》)於是,在**設太學,置五經博士官,授儒家經典.

此外,還在郡國興辦學校,亦以「五經」作為教材教授學生.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和郡國學校

如何評價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功過??

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興修水利,造福萬民,萬里長城,護佑華夏,南征百越,北擊匈奴,併吞八荒,威震四海,開萬世不朽之功績,奠世界大國之根基,開天闢地,千古一帝。漢武帝功與過一直有爭議。肯定者以范文瀾 翦伯贊 林義俊等為首,認為漢武帝 造就了西漢軍事 文化的極盛時期 他 統治...

OP和ED分別怎麼讀,OP和ED分別是什麼意思?

op 讀opening 用華文是 哦笨嚀 ed 讀ending 用華文是 摁定 以上 op opening song 歐噴寧 桑 片頭曲 ed ending song 恩定 桑 片尾曲 op 英語open的縮寫中文讀音 歐盆 ed英語end的縮寫中文讀音 嗯德 但在海賊王中 op 是 one pie...

卍和卐分別怎麼讀?分別是什麼意思

都念 w n 的。一 卍 w n 卍 這個符號藏語叫做 雍仲 雍仲 卍 是佛祖的心印 雍 是勝義無生,和諧永恆的象徵,就是諸法的空性與真諦 仲 是世俗無滅的意思 卍 字不論作為圖案還是符號均隨處可見。在漢語中該符號標誌讀作 萬 在藏民族看來,卍 表達的是吉祥的含義,這一點,同漢民族是一樣的。我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