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家經典有捨生取義的觀念嗎

2021-03-04 06:17:42 字數 5156 閱讀 8469

1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修學,三十歲能遵循禮法而有所立,四十歲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歲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歲能平等地對待大家的意見,七十歲時,自己可以隨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禮範疇。」

「捨生取義」是論語裡面的嗎?

2樓:匿名使用者

捨生取義

shě shēng qǔ yì

〖解釋〗舍:捨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捨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處〗《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示例〗~兮捐微軀,誰雲女婦兮夫弗如? ★明·李昌祺《剪燈餘話·鸞鸞傳》

3樓:匿名使用者

「捨生取義」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章》

論語 捨生取義

4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第九章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祝學習快樂!

5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 為政篇)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修學,三十歲能遵循禮法而有所立,四十歲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歲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歲能平等地對待大家的意見,七十歲時,自己可以隨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禮範疇。」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孔子的修學報告:

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出生於乙個曾經輝煌而走入沒落的貴族家庭,到他父親叔梁紇(hé)的時候,境況並不理想。父親死後,孔子與母親受「**」排擠,一起遷居到另一地生活,用度拮据。

孔子年輕時不為當時的權貴所接受,在一次參加季氏舉行的宴會時,被陽貨無情地拒之門外。但是孔子並沒有自暴自棄,從小就有志於學。學的內容一般認為是古代典籍,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因為若為餬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於學。

三十而立。現在說的「而立之年」指三十歲,乃成家立業之年。但在《論語》中「立」的含義是「立於禮」的意思。

即在社會道德、禮制允許的範圍內有所建樹。我們看孔子年譜就知道,他三十歲時便成立私學,開始面向社會招生,報名費是臘肉十條。表明三十歲的孔子,已經是個學識淵博而且知禮達人的人。

我們還應該看到,孔子十五有志於學,與三十而立在邏輯上應該是乙個轉承,指他在道德、學問上有所成就,學有所得而且能學以致用。

四十不惑。不惑是不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獨立的主張和人生價值觀。這一點已經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我常聽朋友說「人到中年萬事休」,那意思是「三十即惑」啊。人立身善道,在遇到逆境、**時,往往會內心動搖。孔子則不然,四十歲已能真正守死善道,絕對信得過了。

五十知天命。這是乙個關鍵。各註解對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周易·繫辭傳》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說明道為陰陽之和變,道自性生。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說明天命指的是人的體性,即天賦之命、形而上的命體。

《說文解字》說天從「一大」,這麼說天命就是「一大命」,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在佛家看來,知天命就是「明心見性」,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孔子在沒有心性修行先師指導的情況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當不容易的,可見孔子的確是天生的聖人。

知天命以後的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卻沒有真正出仕,非常耐人尋味。

那麼天命與生命不是一回事情嗎?人難道有兩條命?這個「我是誰」的問題,是一切宗教、哲學的重點所在,我們且多花些筆墨,稍加**。

儒家講:「率性之謂道,道也者,須臾不可離也,可離非道也。」可見性與道是一。而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貫之。」這個道是能通天、地、人的生命的本體。

佛家認為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地(有形物質屬性)、火(溫度)、水(濕度)、風(運動屬性)的假合,不是真我。那個真我,就是能發起聽、看、嗅、嘗、觸、思各種作用的功能,他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與三世諸佛不一不異。

器世間的萬事萬物,好比以金作器,而器器皆金,究其緣起都是這個性空之佛性,此外無物無心。

道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莊子》說「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可見道家的「道」也指人形而上的本體。

實際上**教裡的「上帝」,也是佛、道的意思。《聖經》說上帝創造了人類和宇宙萬物,就如道家的「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如佛家的心物不二,萬法唯心生。《聖經》記載,有人問耶穌:

您是上帝的兒子,能否讓上帝現身給我們見一見。耶穌說:你們怎麼到現在還不肯相信呢?

我便是與上帝一體的啊(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所以上帝的稱謂與佛、道一樣,是勉強給人形而上的功能乙個稱呼而已。世上頗有愚人,非要去考證「上帝」的存在,那怕是要等到驢年才有訊息吧。

中國盤古開天闢地的古老傳說,也如同上帝創造世界的故事一樣:在遙遠的太古時代,宇宙漆黑一片,象乙個雞蛋。這時,偉大的英雄盤古闢開天地:

陽氣上公升為天空,陰氣下降成大地。盤古擔心天地會重新合在一起,於是頂天立地,變化身體,天高一尺,他的身體高一尺,地深一丈,他的身體也長一丈(恰如佛家說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周遍世界)。

這時,盤古已耗盡全身力氣,慢慢地躺在地上。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骨骼變成樹木花草,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

精髓變成珍珠玉石,汗水變成雨露。撥出的空氣變成風雲(恰如道家說的: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中國中醫理論和道家思想中的「氣」,有時也是道的概念,又作「炁」。《黃帝內經》指出,氣是宇宙萬物成長成形的動力。《周易·繫辭傳》說:

「幹知太始,坤作成物。」韓康伯疏曰:「幹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陽之氣,萬物皆始於氣,故云知其太始也。

」女媧造人以後,要對著泥人吹一口「氣」,泥人才有生命力。所以,氣也是指人和宇宙之所以發起各種功能的本體。《莊子》、《管子》曾專門談到過氣,指出氣用以表達形而上道的內容。

但氣也可以是具體的,南懷瑾先生曾將「精氣神」比作「能熱光」,非常形象。氣聚為精,精散為氣,這個「氣」則是相對精、神而表達的較為具體的心性特徵。我們要了解氣,便可從人的精神狀態、氣色和各個生理機能去觀察。

所以真正的氣功,也是要參究生死和人的本來面目的。

其他代表道的名詞還有很多,比如性、心、天等。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也能創造出個新名詞來。朱熹弄了個「理」學,我們可以叫「狗不理」學,又香又好吃,一定更受歡迎。

綜上我們就知道:平常所認為的「我」,是「小我」,或說「假我」,那個真正的我,是周遍一切世界,融通天地萬物的。他清淨無為,沒有對立,只有感通。

打個比方,我們不同的人就象不同的燈泡,燈泡發出各色的光,不是燈泡的作用,而是燈泡後那無形的電流所起的作用。孔子知天命,就相當於明白了燈泡發光是由於「電流」的作用,這下子一通百通,與萬物一體無礙了。

天命是人的本來面目,可它又無形無相,叫人怎麼印證?佛、道、儒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引導我們去認識、體驗它。如靜坐、唸佛、念咒、觀想等,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研究。

孔子之所以能悟天命,與他四十不惑,能真正徹信人事因果規律,克己復禮,守死善道關係非常大。

六十而耳順。耳順不是說耳朵沒毛病,而是說能平等聽取順逆之言,平等心發起了。孔子五十歲通達天命是個分水嶺,之後孔子「我」的執著的習氣漸漸就減損,而能平等對待他人的順逆之言。

「耳順」的其他解釋非常多,有說是「聽他人之言,而知他人之心」等。我這裡取平等心、平等聽聞,是由整章記錄孔子心性修行的報告而言的,強調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智慧型,而是孔子的心路歷程。

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表明孔子的修為已經相當純熟,達到「思無邪」的境界,連壞的念頭都沒有了。

以上是我對於孔子修學報告的看法,至於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等的解釋,古今註釋不一,是非難論。本篇以「為政」為題,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學報告,其實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學經驗,來表達與為政以德相關的幾層含義:

其一,人人皆可成聖賢。通過學習,每個人都可以通達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事實上人們遵守社會禮法,能更好地通達天命,徹悟道體,成就道德學問。

其二,藉以表明以德導民的效果,並不會限制人的自由。孔子三十而立——能融於社會禮法作一番事業,可見德政非但不影響人們建功立業,而且能幫助人們成就。到七十歲更是可以從心所欲而不踰矩,表明德治的極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與解放。

其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政以德仍需要時間來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孔子的修學報告,是以德為政觀點的小結,更具體地闡述了德治的各種優勢

6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修學,三十歲能遵循禮法而有所立,四十歲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歲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歲能平等地對待大家的意見,七十歲時,自己可以隨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禮範疇。」

經典(儒家)對人生的意義

7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維護封建君主**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8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1、關注現實,積極入世。有別於厭世、遁世,以及把希望寄託於來生等。

2、敬鬼神而遠之,不信祈禱。儒家沒有超世間的神,此點使之始終有別於宗教。

3、樂觀,沒有罪惡的觀念(**教),也不認為人間是苦海(佛家),充分享受人生樂趣。

4、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承認個人利益的存在,調和個人和集體的關係,有別於極端的個人主義和極端的集體主義。

5、中庸,辯證思維,執兩用中,保持均衡,並根據實際情況調節「中」的位置,並不等同於中間道路。中庸是儒家的方**。

6、小康的政治理想:有等級的社會,各階層的人各安其位,互相關心。階級調和,而不是階級鬥爭。理想是大同社會(類似共產主義),但承認現實達不到。

7、仁者愛人,由近及遠,不講無差別的博愛。

8、用禮樂節制調節人的慾望,有別於禁慾(宗教)和縱慾(現代西方思潮)。

9、重德輕利,重視精神生活,節制物質慾望,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尤其有現實意義。

10、和而不同,堅持自己的主張,也能夠包容他人的主張。中國沒有宗教戰爭(象西方的十字軍東征),儒家能夠包容道法、佛家和馬克思主義等

11、知天命,服從客觀規律,承認人力的侷限。

12、權變,無可無不可,一般的宗教都只重視戒律,而缺乏融通。

13、嚴格要求自己,不怨天尤人。

14、孝道,在世界文化中獨具特色,充滿人文關懷。

15、講求實際,不講玄學思辨。

歡迎有識之士批判。

捨生取義的具體事例,捨生取義的事例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11 譚嗣同 2他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選擇了捨身取義,準備的鮮血來喚睡的國人。真正是做到了 我以我血薦軒轅 3有人說他愚昧,而事實上,譚嗣同的死,對後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絕對如他自己所說,是死得其所!這也是大義,不是一般人的大義,也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42 康有...

像捨生取義的成語,捨生取義類的成語有十個

捨身求法sh sh n qi f 釋義 捨身 捨棄身體 求法 尋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犧牲自己,遠道求經。後比喻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自己。捨生取義類的成語有十個 光明正大 以身報國 捨己為人 樂善好施 成仁取義 為國損軀 捨身求法 視死如歸 大公無私成語 大公至正 釋生取義 殺身成仁 從容就義 以...

《論語》是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所著的一部語錄體散文。正確還是錯誤

錯誤的,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 的言行。而不是孔子所著 錯 論語 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 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 及再傳 編纂而成 錯誤,論語是孔子說的話不錯,但書不是他寫的 錯,他說的話,他 記錄下來,就成了論語 錯誤,論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