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設計是藝術和科學的產物,為什麼說設計是藝術與科學的產物

2021-03-04 06:14:33 字數 5497 閱讀 9099

1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藝術有純藝術和工藝美術之分。純藝術多是藝術家做,比如大畫家之類。工藝美術就是手工藝者的活,社會地位也很低。

手工藝者多是身兼設計者,生產製造者,商人數職。設計並沒有從中脫離出來。

但是科技帶來的工業革命發生後。工業大生產的趨勢下,設計逐漸成文一門單獨的學科,從藝術中分離出來。所以沒有科學,沒有工業生產,也就沒有設計的獨立。

簡單回答就這樣。具體的,如果你要寫**或者準備考試,網上又找不到詳細資料的話,建議你還是去買本書。一般藝術設計概論或者藝術設計史之類的書就行。

我有一本《藝術設計概論》。李硯祖編寫的。有這方面的資料。你可以考慮。

2樓:清世濁流

因為設計屬藝術和科學的邊緣學科,需要同時處理人和人、人和物兩方面的關係!

為什麼說設計是藝術與科學的產物 5

3樓:匿名使用者

設計是人類把自己的意

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創造人類文明的一種活動。設計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援,同時又需要藝術來表達情感。於是,設計也就成了藝術與科學的載體。

藝術與科學都把設計當成是自己的載體

現代設計是藝術與科學的載體。藝術家在自己的藝術王國裡,千百次地找尋藝術與科學的結合點;科學家也在自己的科學世界裡,千百次地找尋科學與藝術的切入點。從藝術與科學各自的發展歷史看,它們都是源於乙個出發點,不論中間有著怎樣的殊途,最後又不約而同地走向乙個終點——創造。

而設計,正是一種創造。設計,要求科學技術支援人們對事物(或者物體、產品等等)功能(物質性)的最大需要;要求藝術支援人們對事物(或者物體、產品等等)美學(精神性)的最大追求。而且這種要求還在經常不斷地發生變化。

於是,人類的需求,成為設計的原動力;設計,也就成為藝術與科學的載體。藝術與科學在設計這個統一體中,充分證明了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乙個硬幣的兩面」。

藝術的挑戰促進科學的更快進步

藝術總是在向科學發起挑戰,也就是說,人們的精神追求,總是要求物質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援和體現。而科學又總是以自身的進步,不斷地響應著這種挑戰,來支援和體現美的設計藝術。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最早的英國,迅速地成為「全球車間」,為了擴大世界**,於是就有了2023年舉辦國際博覽會的需求。

博覽會的巨型展廳,通過設計這個載體,把藝術與科學緊緊地拉在一起。由一名園藝師來設計的展覽大廳,後來被人們稱為「水晶宮」的建築,就成了藝術與科學的一種組合體。科學技術也很快回應了這一挑戰。

當時,鋼鐵和水泥已經大量生產,正好為建築提供新材料並促進技術革新,使建築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因此,一座新設計、新工藝、新材料的水晶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水晶宮對工業設計史,乃至世界近現代建築史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它本身就是乙個工業化產品,表現了工業化生產的定型化。這種生產上的定型,必然要求設計上的標準化。各個立面只顯示出必不可少的結構,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從設計思想到製作安裝,突破傳統建築觀念,成為世界上第乙個體現初期功能主義風格的重要作品。

水晶宮成了現代設計的代表作,以至於我們今天還常常以它為例項,談現代主義、功能主義、結構主義等的發展。然而,水晶宮也的確是藝術與科學通過設計這個載體產生的不朽藝術作品。

到了2023年,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這是藝術向科學挑戰的更高階段。這種挑戰也許預示著現代藝術走向新生,也許預示著科學技術在創造藝術。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乙個容造型藝術、建築藝術、城市規劃藝術、影視、文學、**、舞蹈,以及其它種種最現代化的表現手段於一身的傑作。蓬皮杜文化中心不僅內部設計、裝修、裝置、展品等新穎、獨特、具有現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結構也同樣獨到、別緻、頗具現代化風韻。這座博物館一反傳統的建築藝術,將所有柱子、樓梯及以前從不為人所見的管道等一律請出室外,以便騰出空間,便於內部使用。

整座大廈看上去猶如一座被五顏六色的管道和鋼筋纏繞起來的、龐大的化工廠房,在那一條條巨形透明的圓筒管道中,自動電梯忙碌地將參觀者迎來送往。如果說羅浮宮代表著法蘭西的古代文明,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巴黎現代化的象徵。

這又是藝術向科學進行的一次挑戰,科學也再一次用新材料、新技術響應了藝術的挑戰。同時,設計也滿足了人類求新、求變、求異的心理。這種「多公尺諾骨牌」式的滿足,依靠的仍然是藝術與科學的合力。

科學技術的大膽創新

當然,科學也不是永遠被動地接受藝術的挑戰,科學也在積極地誘導著藝術的大膽創新。當人類剛剛邁進汽車時代的門檻時,設計最簡陋的汽車,也很快就取代了設計最精妙的馬車,工業化滿足了人們的實用主義心理。於是,科學開始刺激藝術的靈感,要求藝術與自己連起手來,為工業文明帶來的巨大變革,創造更美好的產品。

應運而生的是流線型的設計。流線型運動最初發軔於汽車設計,然後蔓延到其他設計領域,到20世紀30、40年代,流線型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或者industrial art)。流線型的汽車、流線型的冰箱、流線型的打火機、流線型的訂書機……接踵登場,流線型成為一種時尚,它的造型代表了流行風格和時代感。

美國的「流線型文化」,很快就波及了整個西方世界。歐洲許多國家的產品外觀,開始被設計成美國的流線型。fiat公司2023年出產的fiat1500型汽車,是義大利產品第乙個模仿美國風格的典型例子,流線型的車身明顯地借鑑了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2023年生產的「air flow」轎車模型。

如果說fiat1500型車是對美國風格的響應,那麼,fiat500則反映了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總裁亨利·福特的社會哲學。這輛車是小型的、標準化的、功能性的廉價產品,其**也是大眾可以承受的,正象福特「t」型車一樣,成為真正的大眾化汽車。設計師兼工程師但丁·加科薩的主要革新,就是減小了它的尺寸,這一小巧玲瓏的車型被義大利人稱為「小老鼠」,「小老鼠」成為義大利20世紀30、40年代最流行的車型。

fiat公司的小汽車很快就成為義大利都市和鄉村隨處可見的風景。在國外,fiat公司的小型汽車成了法國和德國汽車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義大利汽車的成功使當代義大利文化贏得了更多的觀眾。20世紀30年代,義大利人開始設計具有義大利特色的汽車了。

這些汽車因為在設計中使用了有節制的、優雅的線條而不同凡響,在這一時期確立的設計特點,到今天,仍然是義大利設計中最重要的特色。

藝術與科學聯合開創新紀元

藝術與科學的緊密結合並沒有到此停止,當人類從工業社會突然邁進資訊社會門檻的時候,藝術家與科學家都不約而同地發現,藝術與科學竟然同處乙個載體中,以至於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這種密不可分的現象,幾乎遍及藝術與科學的任何乙個領域,舞蹈、**、繪畫、戲劇、影視……一切視覺藝術都離不開新技術,有了新技術,傳統的藝術形式更加絢麗多彩。藝術需要借助科學技術創造更新、更奇、更異的藝術效果。

科學也同樣離不開藝術,它需要調動一切藝術手段,證明和推銷自己的新技術,借助藝術來增加新技術的高附加值。資訊社會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藝術與科學開始在這個廣闊的新天地裡,上演更加引人入勝的一幕。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一切現代藝術設計,又爭先恐後地在這場新的「藝術+科學」的運動中,充當著開路先鋒。

20世紀是乙個發明與創造的**時代,對人類社會帶來最大影響的莫過於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衝擊了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開始改變人們的意識形態、思維方式。數位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如同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如同歐洲的文藝復興。

新技術革命為人類文明史譜寫了輝煌的篇章,也正在為更富有創造性的藝術提供更大的可能。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結合的曙光出現於20世紀初期,在新技術浪潮的衝擊下,藝術家在更加純熟運用傳統表現手段的同時,又在科學技術的誘導下,開始使用聲、光、電和資訊等一系列的新型媒介。新時代的藝術家通過影象、聲音、虛擬環境等各種表現手段,在資訊科技的支撐下,充分發揮了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即時性,事物發展的過程性,和生命本來具有的交融性,由此構成了一部歷史上任何藝術表現也無法達到的,由光、時間、運動,與視覺、聽覺、觸覺相融合的新型感官空間,創造了一種歷史上從未體驗過的互動藝術。

在新**藝術裡,我們已經很難分清楚什麼是科學與技術,什麼是文化與藝術。科學技術自身的展示,就已經是一種令人讚不絕口的藝術了;而藝術本身的展示,更告訴人們,它就是科學技術的高附加值。所不同的是,科學技術仍然強烈地提醒人們,要特別了解和掌握它的使用功能;藝術則一再暗示人們,它仍然包含著人類的特定思想和情感。

綜上,我們就不難發現,藝術已經融入到科學之中,科技也披上了藝術的盛裝。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在今天這個大融合的時代,都是離不開設計的。設計成就了他們自身無法完成的夢想。

什麼是設計?為什麼說設計是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產物?

4樓:匿名使用者

設計是人類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創造人類文明的一種活動。設計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援,同時又需要藝術來表達情感。於是,設計也就成了藝術與科學的載體。

藝術與科學都把設計當成是自己的載體

現代設計是藝術與科學的載體。藝術家在自己的藝術王國裡,千百次地找尋藝術與科學的結合點;科學家也在自己的科學世界裡,千百次地找尋科學與藝術的切入點。從藝術與科學各自的發展歷史看,它們都是源於乙個出發點,不論中間有著怎樣的殊途,最後又不約而同地走向乙個終點——創造。

而設計,正是一種創造。設計,要求科學技術支援人們對事物(或者物體、產品等等)功能(物質性)的最大需要;要求藝術支援人們對事物(或者物體、產品等等)美學(精神性)的最大追求。而且這種要求還在經常不斷地發生變化。

於是,人類的需求,成為設計的原動力;設計,也就成為藝術與科學的載體。藝術與科學在設計這個統一體中,充分證明了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乙個硬幣的兩面」。

藝術的挑戰促進科學的更快進步

藝術總是在向科學發起挑戰,也就是說,人們的精神追求,總是要求物質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援和體現。而科學又總是以自身的進步,不斷地響應著這種挑戰,來支援和體現美的設計藝術。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最早的英國,迅速地成為「全球車間」,為了擴大世界**,於是就有了2023年舉辦國際博覽會的需求。

博覽會的巨型展廳,通過設計這個載體,把藝術與科學緊緊地拉在一起。由一名園藝師來設計的展覽大廳,後來被人們稱為「水晶宮」的建築,就成了藝術與科學的一種組合體。科學技術也很快回應了這一挑戰。

當時,鋼鐵和水泥已經大量生產,正好為建築提供新材料並促進技術革新,使建築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因此,一座新設計、新工藝、新材料的水晶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科學技術的大膽創新

當然,科學也不是永遠被動地接受藝術的挑戰,科學也在積極地誘導著藝術的大膽創新。當人類剛剛邁進汽車時代的門檻時,設計最簡陋的汽車,也很快就取代了設計最精妙的馬車,工業化滿足了人們的實用主義心理。於是,科學開始刺激藝術的靈感,要求藝術與自己連起手來,為工業文明帶來的巨大變革,創造更美好的產品。

藝術與科學聯合開創新紀元

藝術與科學的緊密結合並沒有到此停止,當人類從工業社會突然邁進資訊社會門檻的時候,藝術家與科學家都不約而同地發現,藝術與科學竟然同處乙個載體中,以至於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這種密不可分的現象,幾乎遍及藝術與科學的任何乙個領域,舞蹈、**、繪畫、戲劇、影視……一切視覺藝術都離不開新技術,有了新技術,傳統的藝術形式更加絢麗多彩。藝術需要借助科學技術創造更新、更奇、更異的藝術效果。

科學也同樣離不開藝術,它需要調動一切藝術手段,證明和推銷自己的新技術,借助藝術來增加新技術的高附加值。資訊社會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藝術與科學開始在這個廣闊的新天地裡,上演更加引人入勝的一幕。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一切現代藝術設計,又爭先恐後地在這場新的「藝術+科學」的運動中,充當著開路先鋒。

綜上,我們就不難發現,藝術已經融入到科學之中,科技也披上了藝術的盛裝。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在今天這個大融合的時代,都是離不開設計的。設計成就了他們自身無法完成的夢想。

為什麼說管理是科學和藝術的統一,如何理解管理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管理是一門科學。具有科學的特點,以反映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為指導,有一套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方 而且,作為總結管理規律的管理學所具有的特點也足以證明管理是一門科學。1 客觀性。管理學的研究物件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組織的管理活動,它從客觀實際出發,揭示管理活動的客觀規律,它是一種科學知識,是對客...

歷史學是科學還是藝術?為什麼說歷史學是科學而非藝術

歷史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是像自然科學那樣,具有嚴密的科學性,還是像文學 繪畫 電影 戲劇那樣,屬於對社會和人生加以描繪的藝術?或者兩者是或者兩者都不是呢?學術界有巨大的爭論?1.歷史學 的研究物件是客觀歷史,即人類社會既往的各種歷史現象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的任務就是通過對歷史現象和過程的探尋和描繪...

攝影是科學的還是藝術的,攝影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

攝影攝像是一門藝copy 術,與技術緊bai密結合的綜合性學科,它的發展du總是與科學技術的革zhi新緊密聯絡dao在一起。一 攝像構圖的特點和基本形式攝像構圖的目的是運用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作品的主題思想,即把人 景 物等被攝物件,按一定的審美規律安排在電視畫面中,組成乙個藝術整體,傳達出某種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