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的創作背景,關於《諫逐客書》的寫作背景

2021-03-04 06:09:47 字數 1575 閱讀 1542

1樓:手機使用者

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南韓派水工鄭國遊說秦王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倡言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以實施「疲秦計畫」。事被發覺,秦王嬴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間於秦,就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儘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臨行前主動上書勸說秦王不要逐客,寫下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

關於《諫逐客書》的寫作背景

2樓:匿名使用者

據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記載,秦王政因為南韓實施「疲秦計畫」,憤怒之餘,打算把所有非秦血緣的客卿一律驅逐,此時,楚國上蔡人的李斯,亦在驅逐名單當中,惶恐不安之餘,於是著手寫了上書,這篇文章,就叫《諫逐客書》。

在分析《諫逐客書》一文之前,我們先看看他產生的背景是否真如太史公所言,是因為鄭國渠的緣故,在《資治通鑑˙秦紀》中載(前二四六年):「韓欲疲秦人,使無東伐,使水工鄭國為間於秦,鑿涇水自仲山為渠,並北山,東往洛,中作而覺,秦人欲殺之,鄭國曰:「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乃使卒為之。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知道,秦王政在初曉鄭國是為「疲秦」而來時,是憤怒想殺之洩恨的,但鄭國的一番話卻打動了嬴政,當時關中地區是所謂的「澤滷之地」,屬於鹽鹼低注地方,這對於農作物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如果能完成這條三百餘裡的渠道的話,對於秦國糧食的生產與運用,將會大大增加其產量與便利,這就是所謂「亦秦萬世之利」,嬴政一聽,覺的頗有道理,於是決定不殺鄭國,還要他繼續完成這項工程,這便是「鄭國渠」的由來,鄭國渠完成後,一如所言,「皆畝一鐘,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史記˙河渠書)從秦王政的舉動,就可以說明,若他真下「一切逐客」之令,獨留非秦人的鄭國留秦就顯的不合政情了,再以時間來分析,資治通鑑明白記載李斯上《諫逐客書》是在前二三七年,而鄭國渠的完成卻是在前二四六前,其間相差九年,於時間上並不能證逐客令是因為鄭國渠而發,用這兩點來做結論,嬴政認為的『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主因,並不全是因為「疲秦計」。也因此,在《劍橋中國史˙秦漢篇》中,便進而否定逐客令與鄭國渠的關係,且認為司馬遷之說過於牽強而附會了。

首先,我們不能因此而認定司馬遷的說法是錯誤的,起碼在《史記˙秦本記》中,便明明白白地說出逐客令於呂嫪事件後發生。而鄭國渠事件,可以說是逐客令的遠因,有一件事可以證明,那就是在鄭國渠完成的兩年後(前二四四年),秦國就發生大飢荒,秦王可能在大怒之餘,想起了南韓兩年前的疲秦之計,於是派蒙騖伐韓,因此占領了十二個城市,當時嬴政可能便因此種下了「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的想法。

真正引致逐客令的導火線,是因為呂不韋,此時嬴政剛完整地擁有掌權資格(成年而行家冠禮),由於呂不韋和嫪毐之黨徒為亂,史載嫪毐是「矯王御璽及太后璽將欲攻蘄年宮為亂」,而呂不韋則是「尊為相國,號稱仲父」,而兩人並非秦人,但卻為亂朝政以久,於是就促成嬴政逐客的決心了,而司馬光也因此舍太史公在《李斯列傳》的說法而另寫「文信侯免相,出就國,秦王下逐客令」了。

鄭國渠事件在前,呂嫪事件在後,而逐客令又接於呂嫪事件之後,前二件事看似無關,但經過上文解釋,因此可說明逐客令之髮是由於先後發生的鄭國渠、呂嫪事件,對此,林劍鳴曾在他的《秦史》中便略做過說明(秦史˙五百零八頁˙五南圖書出版),但他把鄭國渠和呂嫪兩事時間弄錯了,他認為呂嫪事件在前,而鄭國事件在後,再比照史記、資治通鑑以後,就可以知道林劍鳴秦史之誤了。

《莊子》《大同》《秋水》《諫逐客書》觀點各是什麼

秋水 莊子 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修所作 新五代史 伶官傳 是一篇史論。季氏將伐顓臾 選自 論語 季氏 篇 諫逐客書 是李斯的一篇優秀古代公文 原君 諫逐客書及五代史伶官傳序的異同點 伶官傳序 一 通假字 1.及仇讎已滅 讎 同 仇 仇敵 2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無 通 毋 二 詞類活用 名詞作狀語 1....

《諫逐客書》和《過秦論》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一 扣題不同 1 諫逐客書 一發端,便提出文章主題。2 過秦論 一直到文章最後才揭示主題。二 論證不同 1 諫逐客書 援引客卿在秦國發展史上的功績論證逐客的錯誤。2 過秦論 以秦二世而亡的史實論證施行仁政的必要。三 選材和目的不同 1 諫逐客書 首先敘述自秦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

請結合《諫逐客書》的學習,總結和提煉,並思考回答如何在生活

請結合清除課時的學習,怎麼叫我體力搞回答如何在生活中或者祈禱請的,可是可能要先要把她那個潛在的各種各樣的繩子寫出來的誒。學生生活進入職場生活,兩者最大的變化時什麼 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們,大都有著 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躍 的巨集偉抱負。但是,隨著高校教育的普及,大學生就業成為乙個大眾化的社會問題,由此...